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工会 > 正文

谁来缓解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

www.fjnet.cn 2012-08-22 08:55  陈晓燕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情非得已的骨肉分离

“谁愿意离开孩子呢?我也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啊。”一提起儿子,聪聪的妈妈——29岁的陆爱云声音低了下去。

陆爱云家在湖北的一个乡村。村里地少人多,靠种地的收入,全家人只能勉强“糊口”。为了寻找出路,她丈夫在外面断断续续打零工,一年攒不下几个钱。眼看着村里一家家靠打工挣钱盖起了新楼房,心疼儿子的公婆劝陆爱云也出去打工,“孩子交给我们看。”公婆说。于是,陆爱云来到了北京。

刚到北京那几天,陆爱云每晚都想儿子想到哭。每个星期她都给儿子、公婆打电话,问儿子的情况。她总计划着:儿子一直想要个滑板车,过年回家了一定给他买一辆;儿子喜欢看故事书,下次回家给他买几套……

不过,一向懂事听话的儿子让陆爱云渐渐感到不安了:公婆照顾孩子过于“放养”,经常让孩子买零食打发午餐,孩子在外面玩半天也不管,或是任由孩子在家看电视,却不写暑假作业……然而,最让她难受的是,最近两个星期儿子拒绝接她的电话。可能还在怨她狠心离家,或是不耐烦听她在电话里的说教。

“就这1年!等今年我和他爸爸攒个三四万块钱,我就回家照顾儿子。”陆爱云斩钉截铁地说。

“解渴”还需复合配方

一般来说,1岁~15岁是青少年情感、品德、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非常强。父母对孩子情感和心理关切的缺位,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亲情饥渴”不仅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生疏、冷漠、交流困难以及产生逆反心理,也带来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但这个“亲情饥渴”综合症眼下尚未引起务工父母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一些家庭陷入“赚了点钱,赔了孩子”的困境。

有专家表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家长、社会、学校等综合发力。从根本上讲,必须从制度入手,打破城市对农民工子女进城的壁垒,打通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教育资源流通渠道,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市民子女同等的入学待遇,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有学可上。在许多打工父母的观念中,孩子的成长仅限于物质方面,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父母把教育孩子的担子完全扔给了学校和老师。留守儿童大多是由文盲或半文盲的祖父母担任监护人,有的是寄养在亲戚家,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更是捉襟见肘。“养不教,父之过”,家长也应该转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能只“谈钱”、只“嘘寒问暖”,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摸底,多给与思想引导。此外,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学校,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信息库,建立健全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双向交流,争取做到各类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比如,父母中一个人出去打工,留一个人在家里照顾孩子,或者在本地找工作。总之,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钟起荣结合自己的经验呼吁道。

  • 责任编辑:陈晓青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