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思想纵横) 王永昌 尹江燕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早期往往是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到工业化中后期增长速度会逐渐慢下来,此时需要实现比较优势转化、新旧动能转换,既存在提质增效的积极因素,也面临产业升级受阻的巨大风险。伴随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跨越发展关口,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台阶。 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否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应正视差距、迎头赶上,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辩证关系,实现动力变革、加快动力转换,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发展不协调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因素。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付出了巨大生态环境代价。我国吸取发达国家教训,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努力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了许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策措施。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推动绿色发展,要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只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容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应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开放的范围和层次,进一步拓展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若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便无从谈起。当前,应着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继承党的发展理论 深入认识发展规律 有效解决发展问题 新发展理念揭示高质量发展之路(新知新觉) 陶文昭 ●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推动中国实现了发展跨越,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才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的生产力标准,强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发展理念深刻洞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跨越两大关口。第一个关口就是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第二个关口就是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战略指引。在新时代,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如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民生领域短板突出等。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坚持创新发展,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要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就要通过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坚持共享发展,就要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再迈上一个大台阶。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2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