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首页 > 正文

陈嘉庚诞辰144周年:华侨旗帜今犹在,民族光辉照未来

2018-10-21 11:34:21 高晓军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10月21日电(高晓军)2018年10月21日,对华侨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著名侨领陈嘉庚诞辰144周年。每年的这个时候,华人各界都会缅怀陈嘉庚先生,追思其人其事。他一生所奉行的注重实业、爱乡爱国、兴学、服务社会等理念,至今仍有深远影响,一大批华人华侨以他为榜样,捐资兴学、助学,蔚然成风。

资料图:福建博物院与陈嘉庚纪念馆联合展出《烽火弦歌》——集美学校抗战内迁历史展。

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

陈嘉庚17岁随父亲到新加坡学习经商,因其勤奋刻苦、经营有方,仅用20余年的时间,即发展成南洋各埠声名显赫的大实业家。

他一生奉行“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的理念,在各地创办和资助的各种类型学校,总数达118所。

1911年,陈嘉庚怀抱“教育兴国”、“兴学报国”的信念,先后在故乡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福建省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

1955年,陈嘉庚设立“新加坡、香港基金”,将他在新加坡的资产全部增添为教育基金,指定为集美学校经费。当他1958年患病住院时,首先考虑的仍是教育经费问题,立遗嘱将他余款、利息及今后捐款的各项收入,都作为集美学校教育基金。

陈嘉庚逝世后,其国内334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均由政府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他的后代未取一分钱。

  资料图: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陈嘉庚纪念铜像。

心怀祖国,希图报效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被公推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东南亚华侨在他的号召下,出钱出力。

虽身在南洋,陈嘉庚仍一直心系祖国。

他曾写文章说,我长时间住在南洋,但心怀祖国,希望为国效力。我衷心期望,集美将成为全世界典型的学区、大学村。

1939年至1942年间,受爱国侨领陈嘉庚感召,3200多名华人子弟放弃了优越平静的国外生活,从东南亚各国回到中国,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所急需的战略物资。

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这位老人最后的遗言是,“台湾必须回归中国”。

  资料图:陈嘉庚。(图片来源:厦门大学官网)

嘉庚精神 薪火相传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是陈嘉庚先生对金钱的看法。

陈嘉庚先生自己的生活十分节俭,尤其是晚年。他的用财之道遵循“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原则。他时常对友人说:“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陈嘉庚是中国侨联的首任主席。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是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侨先驱们一生的愿望。嘉庚先生的理念、思想和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侨联的各项工作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侨联人。

如今,陈嘉庚先生已故去57年,但天上还有颗“陈嘉庚星”依然在闪耀。嘉庚精神让其家乡的诸多家庭对教育非常重视,这是他留给家乡的最大财富。

不仅如此,新加坡的“陈嘉庚地铁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陈嘉庚楼”……嘉庚先生和嘉庚精神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传播。嘉庚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纽带。

陈嘉庚先生“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更成为精神火炬,一代代向下传递。

资料图: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五周年纪念封,体现了陈嘉庚“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精神。钟欣 摄

嘉言懿行

“爱国始于爱乡”

“救国之目的,无非求领土之完整、主权之恢复”

“凡真诚爱国者,视全国当如人一身,拔一毛而知痛”

——摘自陈嘉庚:《南侨回忆录》

非常事业要达成功,亦应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当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厌心,安能成事哉?!

——陈嘉庚致集美学校校长陈村牧的信

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与正义,要明是非,要为社会做事。再多的钱可以花光,但诚实、正义却永远受人尊敬……有的人,伤天害理的事敢做,乌七八糟的钱敢挣,这样的富翁受人唾骂,遗臭万年。

——陈嘉庚归国后对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诲

公——永无止境的奉献

忠——永不动摇的爱国

毅——永不言败的坚强

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

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一,深愿与国人共勉之也。

——陈嘉庚1946年《南侨回忆录弁言》(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