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银胸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图为银酒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勒古沙日是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12岁就跟随父亲学艺,目前是全省唯一一个手工打造所有银器的银匠,制作的银器包括首饰、酒具、餐具、摆件等。泸海瑛身上佩戴的整套银饰就出自勒古沙日之手,这套银饰花了勒古沙日和妻子两个人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图为勒古沙日正在制作银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图为勒古沙日工作台(黑色部分为松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除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布拖县的传统彝族文化还有讲述彝族女人一生的歌曲表演--朵乐荷。彝族女子围成一个圆,撑着黄伞唱起歌,一人领唱众人和,通过歌曲来讴歌女性的伟大。 图为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图为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图为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此外,还有与银饰制作技艺并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的口弦制作技艺。彝族口弦音乐将对语言声调的模拟编成音乐旋律,由竹子刻制成类似风琴簧片样的乐器——口弦演奏出来。口弦也因简易方便而成为彝族几乎人人会的乐器,彝人空闲时都会把它取出来练习或演奏。 图为口弦制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图为口弦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彝族祈福时的毕摩、苏尼舞,庆丰收时的达体舞,彝族民歌阿都高腔,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都是布拖县非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图为毕摩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图为苏尼舞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图为达体舞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图为阿都高腔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目前,彝族的许多非遗文化都已经走出了大凉山。勒古沙日于2010年5月19日受邀赴中国台北参加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大展演,毕摩、苏尼舞的表演者也被邀请至外地进行表演。相信在未来,布拖县的非遗文化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带领布拖县人民一起走出大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