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首页 > 正文

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的瓦拉农场:“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2019-01-07 12:22:42 姜 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培欣   我来说两句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是难事,重要的是要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力量。

■利用再生稻技术,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这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我要让中尼两国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的瓦拉农场,一块块稻田整整齐齐,满眼望去金黄一片……几台大型收割机已经进场,陆续开始作业,瓦拉农场又迎来了大丰收。

拨开水稻步入田间,一束束水稻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划一地等待着检阅,田间几乎看不见杂草。一旁干着农活的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王学民说:“苗够了,杂草也就没有了生长空间。”

尼日利亚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尼日利亚全国大米需求量为700万吨,其中自产550万吨,进口150万吨。不过,在中地海外集团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们看来,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是难事,重要的是要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力量。

“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带来高产量

1983年,作为中地海外集团首批合作项目之一,瓦拉农场项目在尼日利亚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繁育和改良水稻、玉米等种子,以“公司农户”的培育模式,为当地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并由中国技术专家们手把手向当地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增产增收。

“刚来尼日利亚时,几乎没什么人相信我们的产品。”中地海外集团负责农业的副总经理汪筠告诉记者,2012年至2014年,公司因此还出现了亏损,直到使用中地海外集团种子的农户逐渐增多,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变。

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种子专业的王学民,2004年到非洲从事农业技术研究,2006年加入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一辈子“与农田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农业技术的效果不太可能立竿见影,但其影响深远,受益的将是几代人。”王学民告诉记者,一个粮食品种的改良,需要多年的反复试验,从试验成功到广泛应用也需要很长时间,更何况这一切是在一个土壤、气候乃至语言文化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国家进行。

经过10多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努力,“伽瓦1号”从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培育的数百个水稻品种中脱颖而出。经过尼日利亚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与同期当地主推品种Faro 44相比,“伽瓦1号”的平均产量要高出至少30%。2017年,“伽瓦1号”成功在尼日利亚注册登记,成为第一个在尼日利亚被定名的由私营机构培育的水稻品种、第一个在尼日利亚被政府正式定名并同时推荐到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其他国家的水稻品种。

此外,王学民团队还结合当地土壤特点,为当地农民“量身定制”出新的种植方式——“撒播耙地”。这种种植方式比常规种植的产量高出至少30%,最多时甚至能高出一倍。

“我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十几年前王学民刚到瓦拉农场时,这里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田地里的杂草长得比庄稼还壮实。项目刚开始时,他每天到农场试验田干活,中午还得派车回营地取午餐。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周围村庄不少人被吸引过来,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到田间地头贩卖起食物与水来。农场附近原来没几户人家的奇帕米利村,慢慢搬来了不少新住户,还有了像模像样的饭馆,渐渐发展成有一定规模的小镇。

为王学民开车多年的司机易卜拉欣坦言,当初到瓦拉农场上班,他心里也认为这个地方太偏远,只不过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来。可当他看到中国农业技术带来的好处后,便主动劝说家人和亲戚也来农场扎根。他自己一边为王学民开车,一边学习农业技术。现在,易卜拉欣一家承包了一大片农田,利用学到的手艺种植水稻,日子慢慢过得红火了起来。

布莱辛则是从尼日利亚东北部的包奇州辗转来到瓦拉农场,她告诉记者:“这里有农田,更有技术,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我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人是需要情怀的。在我看来,这种情怀就是无论吃多少苦,也要无愧于国家的培养,无愧于自己的梦想。”现阶段,王学民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把国内的再生稻技术推广到尼日利亚,争取种两季、收四次,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户的种植能力和水平,从而大幅提高收成。“再生稻技术适应尼日利亚的土壤、气候条件。”他表示,第一季1月种,4月收,一个半月后就可再收;土地休息一个月左右,第二季6月种,10月收,再一个半月又可收一次。每一次的收成都至少能达到原稻的一半。“利用这种技术,在现有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这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王学民等中国农业专家的执着坚守为许许多多尼日利亚人带来了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提到自己的家人,这位在外坚守15年的汉子还是流下了眼泪,因为“欠他们太多了”。

或许是因为长期与庄稼打交道的关系,王学民和水稻一样,越是成熟越是低下头来,不言不语。然而,谈及瓦拉农场的未来时,他却豪情满怀:“我一定要再多干几年,发挥自己的价值。我要让中尼两国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人民日报阿布贾1月6日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