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做好以开放促改革的大文章!驾驭“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2019-02-22 18:22:20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核心提示

实践证明,开放也是改革,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创造机遇,驾驭“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要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把握主动,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做好以全面开放促进全面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世界大变局中蕴藏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少。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以开放促改革,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压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创造了战后发展中大国快速崛起的奇迹和以开放促发展的典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40年春风化雨,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打破外贸垄断经营开始,对外开放不仅打通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带来我国发展急需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促进了对一切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合理借鉴,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活力源泉。

——我们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努力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围绕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

——我们积极加入世贸组织,在“入世”后短短几年内就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通过借鉴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极大节约了改革的成本,少走了不少弯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健全。

——我们积极实施自贸区战略,累计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7个自贸协定,努力提升自贸区标准,在为经贸合作伙伴贡献更多“中国机遇”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

——我们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大胆探索层次更深、力度更大的开放举措,“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监管制度等重大改革都是在自贸试验区探索成功后推广到全国的。

——我们积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不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互利互惠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速形成。

实践证明,开放也是改革,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实施放宽市场准入、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主动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为阴霾密布的世界经济增添了难得亮色,用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吹响了新时代以全面开放推动全面改革的号角。

二、在科学把握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中深化改革开放

从国际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前,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弱复苏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消除,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未来的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范围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不少挑战。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阴影难消,世贸组织改革暗潮涌动,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高标准、排他性的自贸协定(FTA)推行于己有利的议题和规则,全球经贸规则进入重组重构的“十字路口”,新兴经济体面临“二次买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门槛被抬高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更加明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方向发展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还需加力。

支撑以往开放型经济高速发展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营商“硬环境”竞争力较强而“软环境”竞争力较弱的矛盾依然突出,广种薄收、单兵突进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的任务艰巨繁重。

改革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攻坚期,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基本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不进则退而又非进不可的考验。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当前,中美贸易磋商进入关键时期,既要坚守底线不动摇,坚决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和基本经济制度;也要看到,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妥善处理好中美经贸摩擦既是我国对维护全球经贸秩序的积极贡献,也可以成为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契机。

总体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创造机遇,驾驭“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三、发展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开放型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要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把握主动,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做好以全面开放促进全面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画好“一带一路”的“工笔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重点经济走廊建设,形成更多早期收获,有效管控各类风险。

实施更加灵活、因地制宜的开放政策,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载体作用,探索沿海与内陆地区协同互补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优化开放布局。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加强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进产业政策向普惠方向发展,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建设好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二是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坚持把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作为对外开放重要方针,更好发挥利用外资对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继续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强化对外商在华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努力实现引资引智引技的有机结合。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扩大进口贸易、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建设贸易强国。

健全境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和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走出去的统筹协调和监管,促进对外投资健康发展,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

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建设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积极推进在谈多边双边自贸协定,进一步提升自贸协定标准,不断扩大我国的“朋友圈”。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着眼于我国与世界活动关系的变化,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力度,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做好世界经济增长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活力大市场和全球治理改革积极贡献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