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为人民创作 为时代画像

2019-03-06 19:23:51 吴晓杰、陈慧娟、王琎、刘华东、常河采访整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社科联主席李修松委员:

俯身做调研静心创精品

文艺和社科工作者从事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承担的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遵照总书记的要求,严以修身,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表率。自身德明,才能用德照亮别人。首先要树政德,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其次要树品德,严于律己、砥砺品行、心地纯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要修得光明美德,还必须心地纯正、专一、精一。“板凳要坐十年冷”,俯下身来做调研,静下心来创精品。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代表: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首先要明确立场问题,也就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如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这是方法论问题。我们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同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人民群众有很多创新、创造需要我们去了解、研究并总结上升为理论。我们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代表:

多到基层实地调查研究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为人民发声,为人民立言,为人民做学问。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做学问的基础水平、知识能力都有所提升,但脱离现实做学问,写出的论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百无一用。城镇乡野、基层一线,都是做学问的肥沃土壤,等待我们去挖掘、求索。在治学上,我们要深入基层实践第一线,多到实地调查研究,勤于耕耘,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立言、发声,这样做出的学问,才能做到群众心坎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委员:

以人民为中心做好美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诸多重大成就,但也面临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善于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作为一名美学研究者,我特别关心人文素质提高的问题。人文素质不仅关乎社会文明进步,而且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美育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做好美育工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精品奉献人民,使学术研究成果更有意义,更能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代表:

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美

为人民创作,就是要把艺术承载的美传递给每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创作出能走进观众内心、引起共振的精品。每个戏曲工作者都要对自己的剧种有深刻的认识、思考,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艺术创造。我们应该“两手抓”。一方面要传承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很多剧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传统戏曲内容可能不是那么精粹,但是可以传承它的形式、手段。另一方面要面向现实,我们在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时,要选择当下美的、有积极意义的题材,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戏剧的美。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委员:

多方施策广泛传播精品

为人民创作不能一蹴而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从独特的视角、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近年来,各地作家协会经常组织作家深入基层,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民阅读,通过建设农家书屋、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公共图书馆等措施,促进优秀作品广泛传播。而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为人民创作的精品,正在以更加丰富立体的姿态呈现在人民面前。

(光明日报记者吴晓杰、陈慧娟、王琎、刘华东、常河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6日 08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