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改革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提升获得感 释放新活力
2019-03-09 10:29:22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编者按: 东风送暖,春回大地。3月,一年一度全国两会召开,共商发展大计,举国高度瞩目。 解决“新官不理旧账”、消除奇葩证明、缓解“大城市病”、严惩暴力伤医、治理校外托管乱象、提速降费……每年两会,总有一些话题“脱颖而出”,引来广泛热议。 今年两会哪些话题最热、网民最关心?人民网将充分运用大数据作为参考依据,捕捉两会热点,解读背后世情。 “两会热1℃”系列报道,带你到两会热点里面瞧门道。 “今年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2019年赤字率拟按2.8%安排,比去年预算提高0.2个百分点。”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磅推出减税降费等系列“大礼包”,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据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统计,3月5日至3月7日10时,有关“财税改革”的新闻报道1008篇,论坛文章35篇,微信文章666篇,APP文章349篇。 “大礼包”如何不折不扣送到企业和百姓手中?“国家账本”释放了什么信号?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回应称,作为财政部门,关键要做好“加减乘除”这四则运算。当前,如何用政府收入的“减法”和体制障碍的“除法”,来换取企业、民生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正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财税改革加力提效,2019年的账本蓄势待发。网友们纷纷寄语期盼:“把《政府工作报告》的红利落到基层,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准确理解、全面贯彻,需要各位代表、委员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办出彩!” 乘法:减税降费是头等大事 鼓励“放水养鱼” 增强发展后劲、减轻企业负担,成为了两会会场内外的热词。这份接近2万亿元的全年减税降费清单,科学理性、诚意十足,瞄准现实中企业经营存在的痛点、难点,赢得了掌声雷动,更赢得了我们对中国经济更大的信心。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经济稳增长?刘昆指出做好“加减乘除”这四则运算,其中最重要的是“乘法”,“放水养鱼”用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数据统计,从2013年到2017年,仅营改增一项,就累计减税2.1万亿元,加上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共减轻市场主体负担3万多亿元。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今年的减税“大餐”实是普惠性与结构性并举,重点仍在于进一步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 “减税降费,对经营好的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对于困难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既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 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今年除了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及全面落实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外,还将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刘昆指出,深化增值税改革是今年减税降费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道“主菜”。 刘尚希认为,深化增值税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现代增值税制度,主要集中于在税率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增值税率怎么调、调多少,还需要等方案出台。 财政、财政,有“财”方能行政。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放水”容易、“养鱼”不易。减税、降费不是“零和博弈”,也不能简单讲“减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把减免的力度、释放的红利与企业成长、公共服务、居民消费相互适应、彼此协调。让企业、职工和社保基金共同受益、平衡发展,才能促进各要素的良性循环。 加法: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保障重点领域投入 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做“加法”,主要体现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上。 刘昆指出,2018年财政支出超过22万亿元,今年将继续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拟安排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3万亿元,同比增长8.7%,重点增加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的投入。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财政收入也一定程度受到影响。因此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成为资金合理分配的重要准则。 从财政支出形势看,各领域对财政资金需求很大,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基本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等,都需要予以重点保障。 ――大力支持脱贫攻坚。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260.95亿元,增长18.9%,增量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 ――积极支持污染防治。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0亿元,增长25%。将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作为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资金安排300亿元,增长45.3%。 ――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520元。 “用好财政预算资金不应‘漫灌式’、‘撒胡椒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秦荣生指出,2019年,对于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应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淮阴中学校长皇甫立同认为,近年来,各级财政对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加大投入力度。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的民生支出继续保持高强度,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减法:要当“铁公鸡”,也要打好“铁算盘” “我们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同时,我们也要打好’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好,花在刀刃上。”2019年3月7日,正在召开记者会的财政部长刘昆面对数百名中外记者,郑重表态。 财政部门既要当“铁公鸡”,又要当“铁算盘”,这是铁了心要堵住财政资金跑冒滴漏,切实把国家的钱管好用好。 减法,就是节用裕民。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中央财政带头严格管理部门支出,一般性支出要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 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严格落实,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的出台,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越扎越密、越扎越牢。 2016年6月,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向社会公布了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新标准规定,中央行政单位配置办公家具要符合简朴实用要求,且办公桌椅的最低使用年限为15年,不得“喜新厌旧”。对于购置办公设备,新标准也更加严格,办公用的通用电脑、打印机不得配置高端设备,最低使用年限为6年。 “公务支出标准更细化,制度体系更完备,有利于管住乱花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超出标准的费用无法列入预算、也不能报销。开会去旅游景点、培训上高档菜肴、出差住豪华酒店行不通了,借公务活动之名趁机“捞实惠”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政府过紧日子,不是财政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所有政府机关都必须严格执行要求,把厉行节约体现在行动上,将省下来的钱更多地用于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除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财政部门的“四则运算”中,做好“除法”就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特别是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做好预算绩效监控,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刘昆说。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 201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公布,提出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正在形成。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化解财政收入放缓与刚性支出矛盾的‘牛鼻子’,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小川说。 2016年以来,财政部建立健全重点绩效评价常态机制,每年选择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专项支出,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同时,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逐步将重点项目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随同预决算报送全国人大,并向社会公开。 “财政资金面临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财政资金使用做到效用最大化。”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花钱只是手段,办事才是目的,财政资金使用必须围绕功能目标统筹各主体的活动和行为,形成财政资金充分、有效使用的良性循环。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