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2019-03-09 12:20:12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鼓舞士气 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代表委员们一致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要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长苏嘎尔布代表说,“困难群众始终是总书记最牵挂的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必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问题。” 从为“悬崖村”揪心,到2018年春节前夕赴凉山考察脱贫攻坚,再到2019年新年贺词中专门提到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两户村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深情牵挂着大凉山和这片土地上的530万各族群众。 “‘看不见的贫困’要和‘看得见的贫困’一起解决。”苏嘎尔布代表介绍,凉山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一年来,凉山倾情倾力惠民生,民生支出占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5%,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越是贫困,越要下好教育先手棋。”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民进安徽省委主委李和平委员认为,教育扶贫是提高扶贫工作实效的先决条件,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在过去,村里能读完高中的人都没几个,而如今我的表妹成为了怒族的第一位博士。现在9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各种软硬件的提升,让各族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幸福成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余小勤代表说,“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不高是我们贫困落后的关键因素,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对怒江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兴才能人气旺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西坪村,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是贫困县,村是贫困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天龙代表一直奔走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每天脑子都要过一遍,怎么干才能带动村里人发家致富。”在马天龙代表看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关键是村里要有产业。“有产业才有活力,有产业才有人气。” 去年底,马天龙从县里争取到了65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他牵头修建扶贫车间,开办了一家服饰公司,吸纳贫困妇女家门口上班挣钱。“我们这个地方,自然条件不好,不走产业致富的路子,那搞扶贫就是说空话。”马天龙掐着指头说,这个公司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高群众收入;二是提升农村妇女地位。“这样一来,村不会空,地不会荒,人不会穷,一石三鸟!” 产业旺,乡村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11连职工尤良英代表认为,“农业产业扶贫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得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副产品仓储难、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还能增加不少就业岗位。” 尤良英代表牵头成立合作社,种植、采收、加工、包装以及销售各环节总共能解决30个贫困户稳定就业,每年还从和田等地引进季节性用工200余人次。尤良英欣慰地说,“在我这里务工的贫困户中,不少已经开起了自己的小店,有些甚至开起了微店。”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泽库县是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张光荣代表的联系点。泽库县40%的地区处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在保护生态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张光荣代表说,“打赢是基础,打好则是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对很多贫困地区来说,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与脱贫致富的关系,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严肃课题。张光荣代表介绍,通过股份制改造、以草定畜、分片放牧等方式,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不仅让生态变好,还让村民的口袋鼓了。“拉格日模式就是他们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特色发展之路的成功实践。保护好生态环境、利用好生态资源,既是新时代推动青海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本钱,也是我们肩负的最大责任、最重要使命。”张光荣说。 “生态富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向,好生态也是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本钱。”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市长普布顿珠代表介绍,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城市,山南也一直在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 “我们创建出生态补贴精准覆盖、生态治理群众参与、荒山荒滩开发收益、生态岗位吸纳就业机制,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扶贫新路子。”普布顿珠说,这些地方将来都可以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建设独具魅力的旅游村寨,让群众吃“生态饭”、发“旅游财”。 (本报记者顾仲阳、李茂颖、王明峰、魏哲哲、李亚楠、王锦涛、原韬雄、鲜敢、陈亚楠采写)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