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红柳人生(爱国情 奋斗者)
2019-04-04 10: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
有时候,人的记忆会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多年前那个炎炎夏日的午后。 86岁的治沙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铭庭坐在家里阳台的摇椅上,回忆起60年前他与红柳结缘的那一天,仍清楚地记得每个细节。 1959年,刘铭庭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寻找优良固沙植物品种。“我们在沙漠里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个沙丘上长满了红柳,也叫柽柳。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些红柳与以前见过的不太一样,最主要的是叶子的形态呈细长的针形。”刘铭庭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种,会在防风治沙中发挥很大作用。 刘铭庭对这一品种作了深入研究,这一品种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随后,刘铭庭和同事又相继发现了多个新种,将我国柽柳植物研究推向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成为柽柳属植物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从此,刘铭庭与红柳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不断研究,刘铭庭实验田里的红柳苗株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高出当时的国际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沙漠南缘风口处,饱受沙害之苦的和田地区策勒县又一次面临“流沙围城”。在一次治沙现场会上,刘铭庭立下“军令状”:利用研究成果在5年时间内治理流沙6万亩。用洪水冲刷引种红柳和其他固沙植物,刘铭庭和同事仅用3年就完成了任务。如今,已有数百万亩红柳护卫在沙漠南缘。 “治沙是有效果了,可是沙区群众的生活苦啊,以前治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我想跳出这个怪圈,治沙也要致富。”1985年,刘铭庭开始在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试种红柳大芸(又名肉苁蓉),一年后,红柳大芸成功长出。 10年后,已经退休的刘铭庭收到于田县政府的“求助信”,希望他将种植大芸的技术教给当地农民,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科学技术不能锁在抽屉里。”带领群众致富本就是刘铭庭的愿望,他从治沙站拉上自己培育的红柳大芸苗木就去了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平整出50亩试验田。为了照顾刘铭庭,老伴也带着儿子在试验田里定居下来。 20多年间,他手把手免费教会了许多周边群众种植大芸。目前,和田地区已推广红柳、大芸种植数十万亩,大芸亩产最高达200公斤以上,一亩大芸能收入4000元至8000元。 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但看着曾经一片荒芜的沙丘被绿色覆盖,看着沙区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刘铭庭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04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 04-04]芗城新桥街道召开发展党员工作专题会
- [ 04-04]漳州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让工业制造“聪明”起来
- [ 04-04]发展合作联社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 [ 04-04]邵玉龙到漳浦调研工业发展和开发区建设
- [ 04-04]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漳州全市对台工作会议召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