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曾经只是节气 清明节如何能“进阶”为重要节日?

2019-04-05 08:57: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原标题】清明节简史:如何从节气“进阶”为重要节日?

清明节,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按照习俗,人们要祭祀祖先,还要踏青郊游、放风筝。

但你知道吗?早先的“清明”,其实不是现在的模样。

“清明”曾经只是节气

对二十四节气,大家都不会觉得生疏。中国古代属于农业社会,为了方便生产,就得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决定什么时候栽种什么作物。

早先,人们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其制定既考虑太阳的运行也考虑月亮的运行。后来,就在历法中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一来作为农事指南,二来当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中,夏至确定较早,慢慢又确定冬至、春分、秋分等其他节气,除了有利于准备农业生产外,许多节气还能反映气候变化,提醒人们及时增减衣物。

古代比较受重视的是冬至、夏至等节气,尤其是前者,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到这个时候,总是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此刻的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却很缺乏存在感。人们熟悉的插柳折柳、吃青团等一系列习俗,跟它还没多大关系。

时间相近的寒食节与上巳节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与清明日期相近的还有两个重要节日,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都在农历三月上旬。这俩节日的加盟,才有了后来的清明节。

传说中,寒食节的确立跟古人介子推有关。但也有学者考证,它其实源于周代禁火制。

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会保存火种。初春天气干燥,一个不小心,存留的火种很容易引发火灾。此时,古人会举行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火,叫做“改火”。

在禁火与改火之间的时期,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据说,这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上巳节则是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是一个相当盛大的节日。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诗》中还记载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的故事。

此后,上巳节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与朋友们的“兰亭之会”就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曲水流觞”活动。

节日内容趋向融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个节日和一个节气基本互不干扰,只是偶尔有一些习俗相似。直到唐朝,随着清明影响增大,吸收了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趋向融合。

据史料显示,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慎终追远的重要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往往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中,也常常会寒食、清明并提,如诗人韦应物写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当时的朝廷考虑到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经成了习惯,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也是大约在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比如,扫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余,人们多数时候回趁着春光明媚,赏花、踏青,调节思念故去亲人带来的哀痛,因而“兼并”了上巳节的许多习俗。

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最终,吸收了其他节日精华的清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重要传统节日,大体延续至今。

习俗其实很丰富

古往今来,清明节承载了十分丰富文化内涵,其习俗则因为地域不同存在略微差异。但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的主题。除此之外,人们会在清明节植树,据说与戴柳插柳的风俗有关。

放风筝是清明节时另一项欢迎的活动。风筝又叫“纸鸢”,拿竹篾等物做骨架,再糊上纸或绢,栓上长线,借助风势令其飞上天空。也有人会剪断风筝线,任天上的风筝飞走,据说能除病消灾。

此外,民间还有荡秋千、插柳、射柳、蹴鞠等一系列好玩的习俗,恰好切合了人们在春天放松身心的需要。

在饮食方面,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流行吃青团。北方一些地方仍然留着一些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可以眼睛明亮。

民俗学专家萧放说,清明节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求旺盛的生命力,并非仅仅表达纪念之情,很多习俗因此展开,这堪称中国人生命观的一种体现。(记者 上官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