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涨知识 | 从“借船出海”到“油轮中国造”

2019-04-11 16:26:57  来源:交通运输部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交通”这个行业

超级有内涵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和我们一起

不定期的

涨知识吧~

今天

了解一下

“二手油轮”到

“Made in China”的故事~

从工业用油到塑料瓶、护肤霜等日用品,从飞机、汽车、轮船动力来源到照明、烹饪、取暖和制冷设备……石油制品已深入生活方方面面。

实际上,人们习惯把未经加工的石油称为原油。原油从油井中开采出来,小部分通过管路通往炼油厂,大部分依靠油轮运输到世界各地。曾经,我国因缺少技术、材料无法制造油轮,运油需购买他国的“二手油轮”,对外海运一度处于空白状态。而今,我国油轮制造业不断突破他国技术垄断,于2016年建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瑞豐”号超级油轮,是目前世界上设计最先进、最环保、油耗量最低的超大型油轮。从“借船出海”到“油轮中国造”,有着怎样曲折的历程?让我们追寻历史脚步,寻找答案↓

油轮制造业紧随时代而变

早期,人们使用木桶、铁桶装运植物油、鲸油、原油等,然后装船运输。海运中,桶自身的重量和体积不仅会增加运输成本,还可能因桶的破损导致油料泄漏。因此,迫切需要建造专门的运油船舶——油轮。1886年,德国船舶公司建造的“好运”号,长97米、载重2307吨,货舱分隔成14个舱,用泵和管道系统连在一起进行原油装卸,是第一艘具有现代油船特征的散装油轮。即使在今天,这样的管道系统仍旧没有“过时”——现代油轮同样依靠自身的泵、管道系统和码头管道系统相连,完成油料装卸。“好运”号于1886年7月13日首航,她主要的任务是将美国原油运往欧洲,建成前一年,美国运往欧洲的原油有99%是桶装。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封闭。油轮从波斯湾到欧洲的海上航路必须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好望角长年狂风巨浪,只有大型油轮才能安全通行。不仅如此,大型邮轮运原油的吨位更多,运油单位成本更低。这些因素使各国热衷于建造大型油轮,并进入“你追我赶”的白热化时期。英国很快建造了真正的蒸汽机油轮“桑弗里诺”号,长160.7米,载重11929吨,成为当时最大的油轮。随后,蒸汽机油轮“桑格雷戈里奥”号、“桑杰罗尼莫”号、“桑费尔南多”号不断刷新万吨级运油记录……在这场竞赛中,日本一直独占鳌头。1966年,载重15万吨的“东京丸”号超过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船——客轮“伊丽莎白女王”号。

随着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超大型油轮因吃水限制,不再具备适航性,各国大型油轮的制造脚步逐渐放缓。随后,西方国家改变能源结构,从以石油为主转向煤炭、核能、水电、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等多元化能源结构,开始大规模修建油气输送管道并采取节能措施,原油运输量大幅降低——超大型油轮逐渐过剩。更重要的是,经多方论证,研究机构认为20万—32万吨的油轮更合适,盲目的大型化竞赛这才慢慢止步。

我国油轮成为后起之秀

世界造船史上,我国曾走在最前列。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的船,是当时世界造船水平最高的远洋船。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侵略我国的同时,也抑制了我国航运业发展,油轮制造更是如此。

当时,我国进口石油制品多是国外商船运输。抗日战争结束后,民国政府从美国购买4艘二手万吨级油轮和18艘1500吨级油轮。为运输原油,1958年,我国从芬兰购进两艘5000吨级油轮,后续又仿造该船型,在国内造船厂建造了两艘。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大庆、华北、胜利等油田相继开发,沿海原油运输量大幅增加,我国专家凭借自主设计建造了第一艘1.5万吨级油轮“大庆27”号,并于1974、1984年相继建成2.4万吨级油轮“大庆61”号和6.5万吨级油轮“大庆257”号。

“大庆27”号 油轮

从模仿他国到自主设计,我国油轮制造技术在一次次试验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1987年,我国为挪威船东建造了载重11.5万吨穿梭油轮“兰希德克纳森”号,并于1996年再为其建造15万吨级油轮,后者是我国当时最大的新一代油轮。随着“油轮中国造”口碑声名鹊起,制造订单如雪花般不断飞来。2002年8月,我国建造的首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伊朗德尔瓦”号油轮正式交付客户,突破了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的高新技术,并在30万吨超大型油轮出口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此,我国造船业从国内走向国际,翻开了新的篇章。

“伊朗德尔瓦”号油轮

近5年,我国建造的超大型油轮占世界造船份额三分之一以上,造船技术迅速提升,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量等指标位居世界第一。但与日韩造船企业相比,我国造船企业在生产效率、造船管理、船舶配套设备等方面仍有差距。具体来看,主要有配套装备仍靠进口,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配套的高端自动化导航、仪器仪表等设备仍存技术短板……这些问题亟待造船专家一一解决。

同时,随着到达我国港口的超大型油轮日益增多,原油泄漏风险日益突出,给航运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目前,尽管港口、航道不断改善,为大型化油轮航行提供了现实可能,以高强度钢为代表的先进材料大规模使用、助航设备不断推陈出新……但对于航行安全,起决定因素的永远是人而不是设备,这考验着船员、引航员等每一位海事从业者和管理人员。尽管造船强国、航海强国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无怨无悔的航海人员志存高远,肩负期盼,必将扬起风帆,不断追寻强国之梦。

延伸阅读 ●○原油泄漏催生双壳油轮

随着油轮吨位扩大和数量增多,原油泄漏风险大大增加,这将带来难以修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辛克莱石油”号油轮曾在巴西水域沉没,原油全部泄漏;1967年3月18日,长297米的利比亚籍油轮“托雷坎荣”号在英吉利海峡触礁断裂,导致11.5万吨原油泄漏,英法两国为此蒙受巨大损失;1975年6月,日本籍油轮“昭和丸”在马六甲海峡海域溢油23.7万吨……而引发泄油事故的原因是——“单壳油轮”。

原油污染的海岸线。

20世纪90年代之前,各国建造的油轮基本为单壳油轮。单壳油轮只有一层壳体,发生碰撞后极易出现原油泄漏,一时间全球航运业谈之色变。美国率先于1989年颁布《1990年油污法》,规定油轮必须具有双层船壳,降低原油泄漏风险。国际海事组织迅速跟随,于1991年11月通过议案,规定新造油轮必须具有双壳或中层水平中隔舱构造。

相比于单壳油轮,双壳结构的油轮更为安全。双壳油轮舱底和两舷有连续的双层壳体,除了可用来承载水压外,还可防止由于搁浅、碰撞带来的底部或边壳破损,如同给油轮上了一层“保险”。1992年,丹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同时也是最大的双壳超大型油轮,内层钢板以内是货舱,外层钢板以外是海水,在两层钢板中间有1.5—2米的空隙,用作发生碰撞时的缓冲区,可减少油污泄漏发生几率。1994年以后,双壳油轮制造业迅速发展,并逐渐取代单壳油轮。2005年,国际海事组织发布消息,全球将逐步禁止使用单壳油轮运输原油,并规定单壳油轮必须于2010年停止运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