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新长征再出发] 渡口浮桥情深

2019-06-14 22:45:15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编者按:85年前,1934年10月,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雪山、跨江河、过草地,冲出重重围追堵截,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是一场理想信念的远征,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6月11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路记者从江西于都、瑞金、福建长汀、宁化出发,又一次走上长征路,重温这场伟大远征,感悟初心的力量。

于都,位于江西赣州,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17日到20日,86000多名红军在当地百姓的大力协助下从这里出发,跨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85年过去,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仍被传唱。请看系列报道《新长征再出发》第一篇:《渡口浮桥情深》。

央广网赣州6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清澈的于都河缠绕着小城于都,静静流淌。85年前,这里迎来了一批红军战士的勘测。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份渡河计划表详细说明了红军渡河前的准备工作。根据计划,军委第一纵队派侦察兵侦查水位流速,选定渡河的位置。

于都县东门长征渡口,一段浮桥漂立河上,诉说历史的记忆。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86000多名红军从这里集结渡江。

距长征渡口2公里处的建国路20号是一座古朴的客家宅院。不过,宅院内的20多个门框上,已经没有了门板。

红军后人刘光沛是这座宅院的主人。从小,他就听父亲讲太爷爷刘赞唐捐门板的故事。刘光沛回忆说:“1934年10月17日,我家太爷爷踊跃地捐献了20来块门板给红军搭浮桥。捐出去的门板因为种种原因没再搬回来,我家老太爷的意思是给大家一个念想。”

缺失的门板铭记着红军长征史上的一段传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准备渡江长征。为了协助红军渡江架桥,沿岸乡亲倾其所有,捐献出家中的门板、木料、甚至寿棺。

回忆起这段历史,红军后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肖婷婷泪光闪烁。肖婷婷说:“一位姓曾的大爷,他执意要把自己留着准备做棺材的寿木捐献出来。红军战士不忍收下。但是曾大爷就说,红军打仗命都不要了,我捐几块棺材板算什么?当是还有一位种南瓜的老表也硬是掐断瓜秧,拆了瓜棚把木板捐出来。”

眼前的于都河,两岸静寂,水面泛起微微波澜。85年前,这里却是一番忙碌景象,送别的火把照亮于都河两岸。于都县党史办主任曾懿华说,当时,天上有国民党军队的侦察机,为了保密,搭浮桥的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红军渡河的8个渡口,有5个渡口需要架浮桥,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于都河宽600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架这五座浮桥,是每天傍晚五点多钟搭建的,搭建完后,晚上主力部队通过浮桥,渡过于都河。为了防止敌军侦查,每天早晨,这些浮桥还必须拆掉,把桥梁木板藏在旁边的树林里,确保了当时红军渡河安全、隐蔽。”曾懿华说。

站在于都河渡口,望着轮廓模糊的对岸,年过七旬的李明荣回忆起父亲的故事。当时,除了搭建浮桥,李明荣的父亲李声仁和800多名渔民划来渔船,搭载红军战士渡江。李明荣说:“我祖父、父亲他们刚好当时就有二十多条船在江面上捕鱼,有几个红军官兵想晚上从这里渡河,去打国民党白狗子的。所以我祖父、我父亲他们搞了两个晚上,把6000多名官兵一船一船的送过去。”

当年的中央苏区于都,捐出的不仅仅是木板、粮食,还有苏区儿女的血肉之躯。16000多名于都儿女响应党中央“扩大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参加长征,很多于都籍红军战士从此“北上无音讯”。也是这里,让周恩来总理感慨:“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红军后人林丽萍告诉记者:“1953年烈士普查的时候,家里只收到一张烈士证明书,烈士证明书上写的是‘北上无音讯’,我们于都籍的红军烈士,好多像我爷爷一样的北上无音讯。”

而老百姓为什么这么帮红军?答案不言自明:他们纪律严明,他们是人民子弟兵。长征史专家董保存表示:“共产党闹革命的初心,不就是真正为了劳苦大众服务吗?不就是真正为了劳苦大众解放吗?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服务,那么我们的军民关系也好,干群关系也好,一定会像当年一样。”

85年过去,当年的长征集结出发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当年乡亲为红军搭建浮桥的地方,早已建起了现代化的红军大桥、长征大桥、渡江大桥,结束了两岸群众摆渡的历史。渡口的桥,连接着于都的过往与今朝;于都河畔,一座崭新的城市正在崛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