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2019-08-27 18:16:40 党文婷 王忠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创新也是当今世界城市竞争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深远影响的要素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不但是外界观察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也是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和中国文化自信的窗口。观察特区建立39年来的独特路径,不难发现与经济建设所并行的另一条发展主线,正是蓬勃而繁荣的文化建设,在源源不断地为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输送能量。

当前,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当中,深圳承担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引领者这一使命,以文化创新发展作为融汇区域创新战略中各类要素的连接点,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使城市空间布满创意元素、社会充满人文关怀。

提炼城市精神凝聚人心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精气神;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

深圳,这座只有40年建市历史的年轻城市,为何如今能以创新、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驰名海内外?

这是一个文化高度自觉的故事。从建立之初,深圳就深刻意识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发自内心地对于文化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且看深圳的“文化脉络”,处处都是“大手笔”:

1983年,全市财政收入约两亿元,三分之一都用来修建“八大文化设施”;

200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2012年开始全面建设文化强市;

2015年底,重磅推出“设计图”“施工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和153项重点任务,更是在新时期为深圳城市文化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谋长远,效果显著。

“在发展过程中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不仅包含着一座城市的精神,还维系着一种民族基因、一段时代脉搏,一份家国情怀。”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说,这不仅铸造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品格,也镌刻了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21世纪初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瓶颈之时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圳让城市精神较早地介入了城市发展,发挥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为显著的作用。

今天,那句脍炙人口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更是让千千万万个追梦人会聚于此……这些直指人心的精神和观念,让深圳的城市精神体系超越了城市的“硬件”和“形态”,不但有速度,有高度,还有了温度和气度。

“当前,除了立足国家大局和群众共识的表达,发展城市学术文化也是深圳升华城市精神的一大途径。”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实施以来,“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在紧密实施,社科刊物《深圳社会科学》《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的质量不断提升;“深圳学术年会”等高端学术平台影响力持续扩大,学术文化阵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注入活力

文化,总是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迸发出无比的力量。

伦敦,尽管在20世纪工业革命后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却通过文化创意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并取得巨大成功,至今仍然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东京,以动漫文化为核心的流行文化,在全球形成了独有的“日式”文化品牌。

如今的深圳,也正在以一系列精彩而富有城市特色的文化活动,逐渐形成具有“创新之城”“创意之城”年轻、时尚、活力、蓬勃的品牌文化体系。

今年4月,以“乐流行,乐青春”为主题的2019年南山流行音乐节上,《女书之夜》《摇滚之夜》在这座创意城区再度掀起了流行音乐的飓风,这项活动经过数年的积淀,不但成为汇聚流行音乐前沿作品的平台,也极大促进了深圳本土流行音乐的发展。

南山流行音乐节的成功,正是深圳品牌文化体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2017年,深圳率先打造了国内第一份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文化菜单”,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运营,不到三年时间内,已经让一大批文化活动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从新年音乐会、流行音乐节到剧院品牌活动等,我居住的深圳南山区现在是‘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品牌,全年都精彩’。”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就读的硕士生王女士说。作为一名热爱文艺的青年,她在来深圳之前曾一度担心这边的文化生活没有北京丰富,但来之后才发现,“无论是百老汇的原版音乐剧、北京人艺的话剧,还是一些先锋艺术、小众的小型音乐现场,在深圳都能看得到,而且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和补贴,票价很便宜”。

涵盖了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活动,不但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塑造了城市文化魅力。

每年3月的“一带一路”音乐季,已累计邀请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近50个音乐团组、2200名音乐家带来55场精彩演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华南最高端、最受关注的“音乐盛宴”;今年的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0位设计师参展参赛;深圳动漫节、读书月、创意12月等,不但厚植文化氛围,树立文化品牌,也对培育群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消费起到引领作用。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春风化雨

今年端午节,在深圳宝安区四季公园的草坪上,一支麦克风、一条凳子、若干乐器,《国乐飞扬》《罗萨华尔兹》等乐曲悠然响起——“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专场音乐会为在场的市民送上了别样的艺术欣赏体验。这场活动正是如今宝安区文化“百千万”周末音乐会、送文艺进社区进企业、宝安文化茶座等文化服务大餐中的“佳肴”之一。

地处原特区外、被人们称为“关外”地区的宝安区,曾经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深圳在制订《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时,不但对实现全市文化设施均衡化、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出明确规划,还提出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构建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们经过全员大学习、大调研后,精准对接市民的文化活动需求,争取把市民需要的、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送到他们身边。”深圳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明军告诉记者,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宝安区逐渐走出了“小马拉大车”的文化管理和服务困境。

“包括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等在内,我们的几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年均服务群众达到2100万人次,是未来宝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圳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炜琳说。

用最宝贵的土地来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音乐厅、中心书城都坐落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市中心。如今,这一模式在深圳各区遍地开花,东部龙岗中心区的文化综合体“红立方”备受欢迎,北部坪山中心区的“文化聚落”筑起新文脉,西部宝安中心区的公共艺术文化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如今,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文化馆新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已经动工建设,“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不仅展示了这座城市文化繁衍不息、外来文化扎根生长的兼收并蓄的姿态,也为深圳会聚创意人才、辐射创新观念提供了极大的文化滋养。

引领文化产业转型不遗余力

“爆笑两姐妹”是抖音平台上近期“爆红”的动画IP,以诙谐、幽默、搞笑的形式演绎二孩家庭成员之间的欢乐日常和时下热点,上线仅三个月便收获了470万粉丝。这其实是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作的一次融合了互联网传媒和创新科技的全新探索。

“目前我们正尝试先在前端的线上打造原创IP并推广放大,在IP成熟之后移植到主题乐园进行线下体验,并开发衍生业态和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滨说,“迪斯尼是动画时代的梦工厂,环球影城是电影时代的梦工厂,现在我们希望用文化内容来为产业赋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梦工厂。”

无论是像华侨城这样的文化央企,还是腾讯、华强方特这样的民营企业,还是无数的文化初创企业,都在不遗余力抓住时代机遇,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我国第一家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在这里诞生,QQ音乐等数字文化产业在这里诞生,《熊出没》在这里诞生,今年的大热电影《流浪地球》当中大部分的视觉特效也都在这里诞生。深圳文创产业的生态正茁壮成长。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逐步形成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放眼全球,世界上其他文化发展先进城市大多有自己的产业集群,例如洛杉矶好莱坞电影工业集群,巴黎时尚产业集群等。在深圳,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持续的、健康的、稳定的、绿色的产业,也是一流城市经济再生的主要资产。

当前,深圳正在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城市的发展经验,立足自身现有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去年以来,《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深圳创意设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陆续起草和出台,进一步加大对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时尚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型业态的支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文以载道,文以兴城。无论是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传递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还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如今的深圳,正以文化凝聚力量、创造活力、增强软实力,向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大步前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