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从小就知道,中国是最可靠的朋友

2019-10-10 20:35:00  来源:海外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温暖”是巴基斯坦驻华大使纳格赫曼娜·哈什米给人的第一印象:身着一袭黄色纱丽,脸上洋溢着笑容,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中国朋友”。

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时,哈什米讲述巴中友谊渊源流长的故事,并表达了在新阶段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愿景。

“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此次出任驻华大使,对于哈什米来说其实是“再续前缘”。哈什米曾在2003年到2007年间担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副馆长一职,中国对她来说并不陌生。

不过,这场时隔13年的“故地重游”,还是让哈什米感到耳目一新,震撼和惊喜并不比初到中国时减弱分毫。哈什米高兴地分享了她的“新发现”:北京的天空很清澈,晚上可以看到闪烁的星星;三环内已经很少能看到起重机,到处都是高大漂亮的建筑……而其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中国朋友脸上洋溢的快乐和幸福。“这反映出中国真地在进步,中国领导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的政策和愿景真正落了地,中国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作为好朋友,巴基斯坦由衷地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对于哈什米来说,巴中友好关系有时候是“甜蜜的负担”,因为两国交往密切,需要处理的事务实在太多,她还没有机会到北京之外的其他地方去看看。在哈什米长长的“愿望清单”上有哈尔滨、西藏、杭州,还有“辣椒之乡”湖南。而对于中国的美食,哈什米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做出那么美味的蔬菜”,中国的一些菜品也摆上了巴基斯坦家庭的餐桌,“我们都特别喜欢中国菜”。

“把中国人当成兄弟姐妹”

食物的交融正是两国互动的一个缩影。巴中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在中国,巴基斯坦被亲切地称为“巴铁”,而在巴基斯坦,人们用“流着奶与蜜的友谊”来形容两国关系。

谈及两国关系的历史渊源,哈什米高兴地说:“中国在我们的文化里有着非常特别的位置。”早在1400年前,先知穆罕默德就曾鼓励穆斯林到遥远的中国去寻求知识。加之巴中国土相接,边境贸易活跃,文化交往密切,巴基斯坦人民把中国人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从小就知道,中国是巴基斯坦在世界上最可靠的朋友,这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当下,巴中友谊正因两国的务实合作而焕发着新时代的活力。哈什米特别谈到了喀喇昆仑公路的例子。喀喇昆仑公路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跨境国际公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中工程人员不惧艰险、劈山斩棘,打通了两国间唯一的陆路通道,完成了巴基斯坦人眼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条也被称为中巴友谊公路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得到升级改造,两国贸易物流时间进一步缩短,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和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

喀喇昆仑公路的升级改造背后,是中巴两国恢弘的合作项目——中巴经济走廊(CPEC)。目前,CPEC建设以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各能源项目都已经投入商业运营。哈什米充满期待地说,“现在,CPEC即将进入以经济特区建设为重点的第二阶段,这能将CPEC的更多经济和社会福利带给两国人民,两国关系也将更加紧密。”

“希望把中国一切产品都带回去”

对未来进一步拓展两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哈什米期盼殷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巴基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国,连续6年位列巴基斯坦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的首位。哈什米相信,随着中巴自贸协议第二阶段议定书生效实施,“两国人民将有更多机会享受到来自对方国家的产品”。

中国制造在巴基斯坦广受欢迎,哈什米本人就对中国不同地区的手工艺品情有独钟。最近,哈什米大使到访北京世园会,此行一半的时间她都待在中国馆里,各地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让她大饱眼福。此外,中国高科技产品、丝绸等也引起了她的格外注意。“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把中国的一切(产品)都带回巴基斯坦。”

与此同时,哈什米也希望推动更多巴基斯坦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农产品是巴基斯坦对华出口的重点领域,哈什米期待未来在经济特区建设中加大巴基斯坦果蔬对华出口的投入,解决过去因为包装和储存技术等原因造成的运输损耗问题。“中国寒冷地区的农业在冬天受到影响时,巴基斯坦的土豆、洋葱、苹果、葡萄、杏、樱桃、草莓等果蔬可以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哈什米说,“巴基斯坦芒果也享誉世界,希望有一天在更多中国超市能看到巴基斯坦芒果。”

哈什米表示,旅游业也是深化两国合作的一大优先领域。哈什米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自然资源不仅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哈什米说,巴基斯坦有发展旅游业的丰富自然资源,“欢迎中国朋友大力投资巴基斯坦旅游业,这也能进一步拉近两国人民距离”。

(文/人民日报海外网 张六陆 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杨舒涵)

本文系人民日报海外网“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出品,特别鸣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