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专家解“毒”:为什么传染性强、药物研发难

2020-02-12 11:25:06 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抗击新冠肺炎)专家解“毒”:为什么传染性强、药物研发难

中新网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全国各地春节后返岗复工模式已陆续开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病毒是怎样侵入人体?新冠病毒为什么传染性强?抗病毒药物研发为什么难?17年前战胜SARS有哪些经验可供这次战“疫”借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主任医师通过网络接受采访,向媒体科普解析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病毒与SARS相同机制感染人类

孙永昌介绍说,病毒通过非特异性的布朗运动到达人体呼吸道的细胞表面,病毒表面的病毒结合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发生不可逆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接着,病毒通过胞饮、融合或者直接穿入的方式进入人体细胞内。

病毒进入细胞内之后,脱去蛋白衣壳,暴露出病毒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蛋白质大量合成病毒核酸及病毒结构蛋白后装配成成熟的病毒。最后这些细胞内成熟的病毒被释放,且在释放过程中有些种类的病毒会破坏宿主细胞。释放的大量病毒再进入下一个易感宿主细胞,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他指出,SARS病毒通过与人体细胞上的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受体结合而入侵,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受体也是ACE2,因人类肺泡II型细胞高度表达ACE2,所以成为新冠病毒首要攻击目标。还有研究发现,心脏、食道、肾、膀胱等器官都表达ACE2,提示这些器官也可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侵袭。

新冠病毒传播力较强有四大原因

孙永昌分析认为,新冠病毒传播力较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是新冠病毒潜伏期即具有传播能力,因此具备传染性的时间长。

二是新冠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三是新冠病毒传播方式多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眼睛、嘴或鼻的粘膜间接接触,也存在气溶胶和粪-口途径传播的可能,这方面目前虽有待进一步确认,但应引起高度警惕。

四是冠状病毒基因组中有两个极易发生突变的区域,即编码刺突蛋白和辅助蛋白的基因区域。由于冠状病毒会尝试与新的受体结合以逃避免疫反应,因此冠状病毒在这两个基因区域产生很多复制错误,而这会促进病毒演化,最终导致冠状病毒由一个物种传染给另一个物种的能力很强。

至于新冠病毒比SARS更狡猾的说法,孙永昌认为,不是新冠病毒更狡猾,而是人们对这个新的病毒所知甚少,对其所致疾病的表现和规律还不够了解。目前看来,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典型的有发热、咳嗽、有肺炎,但也有很多病人不发热、不咳嗽,甚至没有明显的肺炎。

抗病毒药物作用靶点非常多研发难度增加

抗病毒药物研发为什么难?孙永昌表示,病毒必须借助活的、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才能够进行自身的增殖,而在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时,又会对宿主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因此,抗病毒药物研发相对于抗菌药物明显高一个难度等级。

“病毒永远在进化之中,近20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病毒到来,都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初期是没有办法的”。某些病毒如艾滋病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突变率特别高,易出现耐药性毒株。

同时,药物都是以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作为靶位,对不进行复制的潜伏病毒无效,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靶点非常多,研发难度增加,真正落实到某个抗病毒药物时,可供选择的又非常少。因此,药物特别是对抗病毒药物而言,研发本身就是一个耗时、耗力、耗金钱的过程,需要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投入。

他强调,抗病毒药物研发难,并不代表病毒感染无药可治,现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治疗病毒所致疾病。目前,针对本次新冠病毒的药物已加紧筛选和研发,备受关注的瑞德西韦正开展临床试验。

战胜SARS三大经验值得借鉴

孙永昌表示,中国17年前战胜SARS的很多经验,都可以供这次战“疫”学习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SARS之后中国建立起应对突发、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制度、体系,这在后来应对人感染禽流感、2009流感流行,都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SARS一战,医护人员具备在有效防护基础上,战胜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业务能力和心理准备。

三是通过SARS一战,认识到呼吸学科与危重症医学捆绑式发展的重要性,各级医院陆续建立、完善具备呼吸疾病诊治和内科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学科体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相应能力的医护人才,也成为这场新冠肺炎战“疫”的主力军。(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