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群英谱|毛青:那山一样的身影
2020-02-27 13:39:49 来源:军报记者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
火神山,那山一样的身影 ——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毛青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陈国全 特约记者 李大勇 刘远桥 遇到危险的时候,你最希望谁出现在身边?你最希望变成谁? 这是网络上两个热门话题。网友回答千千万,但在火神山医院,记者听到了另外一个答案:毛青。 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毛青一直战斗在一线。这位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的火神山医院综合科主任,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阻击过禽流感,与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 关键时刻有毛青在,战友放心,患者安心—— 许多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得出同一个结论:“上战场,你可以把后背放心地交给他。”许多被他救治的患者,有一个共同感受:“听毛大夫的,准没错!” 56岁,36年党龄,40年军龄。毛青说,你得配得上写进履历里的每一个数字,对得起共产党员、军人、军医这几个身份。 那天,采访完毛青,已是深夜。回望武汉知音湖畔的不眠灯火,记者不禁感慨—— 谁说火神山没有山?那山,正是毛青和战友们日夜奋战的身影…… 使命如山 “穿上军装,就要敢于冲锋陷阵” 除夕夜,接到出征的命令,毛青就像一位坚守在战壕里的战士听到久违的冲锋号。 精瘦身材,一身荒漠迷彩,背着单兵背囊站在队伍中——看上去像平时出差一样淡定从容,毛青心里早已如潮翻涌。 17年前,他所在的医院感染科接收了5名非典病人。没去成小汤山医院的毛青,主动申请参与诊治,在病房进行整整两个月临床观察。 “穿上军装,就要敢于冲锋陷阵!”在火神山医院,聊起当年那一幕,毛青说:“一个军医,如果终其一生不能上战场,那将多么遗憾!” 一个将使命始终扛在肩上的军医,终将一次次迎来任务,一次次不负使命。 2014年8月,国家援非抗埃医疗队第一次抽组时,单位上报的2人名单中有他。那次出征,在160多人组成的医疗队里,他是那个“最后拍板” 的人。 时隔6年,这位抗疫老兵再次奔向一线。此刻,毛青的脑海里浮现出在异国他乡冒着生命危险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一幕幕。看着队伍里有不少第一次出征的年轻人,毛青给他们鼓劲:“那时候,我们身后有祖国的支持,无时无刻都感到有力量。这次出征,我们身处祖国怀抱,救治自己同胞,只会更有力量!” 力量,很快在他们抵达一线后显现—— 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毛青和战友们争分夺秒,48小时内就完成实地了解诊疗环境、制订工作规范流程、明确医务人员分组等工作,并整体接手医院综合病房楼的两个病区。当天,不到5个小时,他们就收治了72名确诊患者。 进驻火神山医院后,毛青紧急抽组人员组建综合科。仅半天时间,他们就开始接收患者入院。 此刻,与疫魔的决战正在进行。捷报,不断从一线传来,毛青却始终保持清醒。他说:“越是总攻的时候,越要一鼓作气。” 信任如山 “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毛青没有想到,自己在病房里说的一段重庆话,竟然一夜之间在网络上热传。 那天,毛青查房,听说一位老婆婆不吃饭,便鼓励开导她:“不吃饭就没营养了,怎么回去遛你的小狗狗!”“我明天再来看你,要看到你笑啊!”…… 这个场景,被住在同一间病房的女孩用手机录了下来,发到了网上。女孩姓吴,是那位老婆婆的外孙女,也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医院将她和外婆安排在同一间病房。 看着毛青一边开导外婆一边为外婆掖被角,小吴眼睛湿润。透过视频,无数网友能感受到毛青对患者的关爱。有网友留言:“这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重庆话”…… 有时候,爱是最好的药,也是强大的信心之源。 综合科的住院患者中,老年人居多。毛青每天查房4个小时以上,不仅详细询问病情、病史,还了解患者家庭情况,与患者家属建立联系,便于及时沟通,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因为隔着防护服,患者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一位患者说:“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毛大夫来了。他连走路的样子都充满自信,听他的准没错!” 从小出生在军人家庭,很小就开始“过集体生活”的毛青,每周日被忙碌的父母送进机关保育院,周六再接回家。集体生活让他要强,更让他自信。 当初被分到令不少人畏惧的感染科,毛青一脸坦然:最危险的地方有时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 做传染科医生30多年,毛青的自信屡屡被证明。一天,一个已被多名专家认定为肝硬化的病人找他求诊,他认真分析后坚持认为患者得的只是“结核性心包炎”。他对患者说:“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经过毛青的精心治疗,那位患者延续多年的病痛果然化解。 如今,在火神山医院,许多患者都听到了毛青的这句话:“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信任如山。毛青不仅是患者的依靠,还是许多医疗队队员的主心骨。 在很多医疗队队员眼中,毛青说话干练利索,句句击中要害。拿不准的地方,大家都会找他:“毛教授,您能不能来一下?” “不仅要打胜仗,还要实现零感染。”毛青坦言,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每一名队员具备科学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职业养成。 “或许,在常人眼里,我们这些军医了不起,其实我们只是尽到了应尽之责。”毛青说。 承诺如山 “一个都不能少,我要把每名队员平安带回来” 常年生活工作在长江边上,毛青却对黄河里的一处景观情有独钟—— 三门峡大坝下一处激流中,屹立着一根石柱:中流砥柱。毛青印象深刻的是它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朝我来! 那块激流中的巨石,铭刻在毛青的心中,成为他一次次带头冲锋的鲜活写照。 那天,战斗即将打响——第一组人员到位,点名完毕,毛青挺直腰板进入更衣室,第一个走进病区。 “危险的地方,我第一个进!”来武汉后,无论是接诊观察、救治病人,还是搬运物资、洗消防护,毛青总是冲在第一线。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之初,每次有新员进入病区,带头领路的都是毛青。 “我有经验,跟我来!”毛青走路带风,踏过被消毒液浸湿的地垫。身为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所长,他这次主要承担防控感染指导工作。 进入病区,毛青事无巨细,逐个检查每名医护人员的着装,扎紧领口,矫正护目镜,压实拉锁,穿好鞋套。最后,他用宽胶带为大家粘上手腕、领口等部位,用记号笔分别为大家写上名字…… 事无巨细,只为一个承诺。从重庆出发时,毛青立下军令状:“一个都不能少,我要把每名队员平安带回来!” “一个也不能少!”带队远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时,毛青也这样拍过胸脯。 承诺如山,压力空前。作为赴利比里亚先遣组成员,毛青实地了解到埃博拉病毒的凶险,亲眼看见许多世界同行被击中、打倒。 “战场的确险象环生,但如果一味恐惧,很可能几发流弹就射中瑟瑟发抖的身体;如果保持冷静理智,反倒能灵活地躲开一颗颗子弹。”第一个收治病人、第一个抬埃博拉患者进病房……毛青都是当先锋、打头阵、做示范。 有一次,毛青急救完一批病人后,穿着3层防护服的毛青刚准备休息,又送来一位已经昏迷的病人。为了抢时间救生命,毛青和另外3名同事决定“扛一扛”。待到他们脱下防护服时,已连续工作了近5个小时…… “我为自己身为这个集体的一员而骄傲!”多年后,说到这些细节,毛青仍激动不已。 “并不是每个医务人员都有防控传染病的经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避免在不知不觉中犯错。”毛青主张在火神山医院病区建立监控机制,通过摄像头实时观察医务人员洗手消毒、穿脱防护服等各个环节,一旦发现不规范操作马上喊“停”,并采取专业的补救措施。 从医疗队住地到火神山医院,有40分钟车程。很多医疗队队员争着跟毛青坐同一趟班车。车上,毛青喜欢和队员们分享自己抗击埃博拉的故事。队员们也喜欢听他讲实战经验…… 对于毛青和战友们来说,这是难得的闲暇时光,也是一天当中少有的卸下“防护盔甲”的时刻。闲聊中,他们也会偶尔望向窗外,看一眼这座城市的天空。 窗外,刮过寒冷的风,下过冰冷的雨,还飘过纷飞的雪。此刻,他们的视野里迎来的,是一簇簇怒放的花。 春天来了!奋战一个多月的毛青和战友们,正在和这座城市的人们一起走过寒冬,迎来春天。 (解放军报武汉2月26日电) |
相关阅读:
- [02-27] 应急管理部出台八项措施 统筹推进企业安全防范和复工复产
- [02-27] 疫情不误农时,播撒春耕“及时雨”
- [02-27] 这些“绿色希望”,正在奔赴各地!
- [02-27] 基础电信企业实施多项资费减免优惠 支持一线医务人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