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疫情为镜,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2020-03-06 11:21:4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形容新冠肺炎疫情。从某种角度来说,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与每个人树立文明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密切相关。

科学素养,就是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

疾病与人类始终相伴随,威胁着人类健康,但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生命代价。无论是非典、甲流还是新冠肺炎,我们对它们的科学认知有一个过程。近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发布。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根据现有证据,不认为空气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

战胜一种未知远多于已知的新型病毒,需要应对多大挑战、跨越多少障碍,不言而喻。显然,探寻治疗之策需要攻关,匡正种种邪谬之说,让理性战胜恐慌同样刻不容缓。疫情发生以来,从“抽烟、喝酒可以增强防疫能力”,“开暖气或空调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到“放鞭炮能够清除带毒气溶胶”,这些典型的不实信息极易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不仅让公众难辨真伪,影响人们的防疫行为习惯,也干扰了防疫抗疫工作大局。

对公众而言,看到一条条目不暇接的热点信息,不妨冷静思考:信息来源是哪里?内容可靠性如何?是否符合基本常识?多方查证、换位思考、理性判断,谣言和误导就不会轻易将我们带到沟里去。对未知有害怕,对疫情有恐慌,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也不应该在“无意”中成为谣言的放大器、“伪科学”的“二传手”,为常识的“雪崩”添上一片雪花。

科学素养,就是要遵守社会秩序,尊重公共利益,不损害他人权益。

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尚未被完全认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最简单有效的防控手段就是物理隔离。在非常时期,对普通人来说,“宅”在家中也是一种责任,不给国家添麻烦、保护好自己就等同于保护好他人。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有人放弃全家团圆,有人压制住呼朋唤友的愿望,有人“全家总动员”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但是,也有少数人无视疫情防控的要求,顽固地拒绝佩戴口罩。一些地方甚至由此发生了极端案例:有人在地铁站辱骂劝导戴口罩的民警;有人因未戴口罩被劝止而持刀伤害社区治安员;甚至有公务员拒不佩戴口罩,与小区保安发生争执,态度嚣张……这些低劣行为不仅妨碍疫情防控大局,违反相关法律,也暴露出少数人科学素养的欠缺。

每一个人的卫生状况,不仅关系着自己的安全健康,也对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影响。不要用“我没有感染”这样的言辞自我麻痹,疫情严峻复杂时期,最重要的不是“自证清白”,而是用实际行动保护好自己和他人。戴好了口罩,信任就挂在了脸上,别人也才会回馈给你同样的信任。

科学素养,就是要健康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疫情的肆虐,毫无疑问集中了我们的注意力,但众多医学专家开出的“勤洗手、多开窗”等“良方”,却简单得让我们几乎不敢相信。然而,再简单的科学也是科学。抗击疫情是一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更是一场革命,一场人类同落后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的较量。如今,我们对随地吐痰等一些不文明行为不再漠然了,我们对勤洗手、多锻炼等一些卫生健康常识不再忽视了,我们对捕杀野生动物、乐于大吃大喝等一些饮食之道开始反思了……

一些人热衷于食用各种野生动物,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极易感染上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很多人都在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应做出怎样的改变?应该推动形成这样的观念:滥食野味就是不文明、不健康、不道德的表现。长远来看,应从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层面入手,引导公众摒弃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再就吃饭来说,围桌合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我们对合餐习以为常,但筷来箸往着实为病菌扩散大开方便之门。有人倡议,无论外出就餐,还是在家吃饭,都应当使用公筷公勺,这有利于从源头掐断疾病传播。疫情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主动在意识层面除旧布新,对个人卫生习惯进行一次重塑。

病毒是人类最古老的敌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长期存在下去,高枕无忧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这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见效。但要将这一非常之举变成一种行为习惯,恐怕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了。在我们的社会心理中,一直存在着“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传统。疫情为镜,但愿这次形成的记忆能保持长久一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