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以生命担使命站在抗疫最前线

2020-03-16 13:16:35  来源: 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奋起而战!其中有一群人,用生命担当使命,勇敢地站在抗疫斗争的最前线,他们就是被人民群众誉为白衣天使的医务工作者。截至3月1日,全国累计派出344支医疗队,42322名医务人员从各地驰援湖北,这是前所未有的出征,这是生命相托的使命。还有更多的医务人员坚守在广大城市、乡村,守护着更多人的安全。

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一线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危,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务必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关心、爱护,确保医务人员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再次强调,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最辛苦,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许多同志脸上和手上被磨出了血,令人感动,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叮嘱广大医务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抓住机会休息,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牵挂、深深嘱托,背负着人民的期望,白衣战士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在隔离病房,奔波在流调途中,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构筑起坚固的生命防线,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这些白衣战士是新时代最美丽、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选择无畏

2月18日10时54分,51岁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离开了人世。当天,10多名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昌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发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送别刘智明。当刘智明的灵车远去,一位武昌医院的工作人员红着眼睛说:“他热爱生活,爱钻研建筑,爱养花,爱踏青。这样的天气,是他最喜欢的。”

1月21日,武昌医院被征用为新冠肺炎首批发热定点医院之一,要在两天内完成院区改造,转出499名病人,接收发热患者。时间紧,任务重,疫情严峻,刘智明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带领职工改造病区,腾挪病房,最终按时将东、西两个院区按照要求分区,并迅速成立医院医疗救治指挥部和10个工作组。1月23日,武昌医院如期收治发热患者。

鲜有人知道,刘智明已带病上岗多日。他的妻子、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护士长蔡利萍同样奋斗在抗疫一线。1月23日,蔡利萍接到电话被告知,丈夫确诊患新冠肺炎住进了重症病区。与此同时,她又接到通知,她所在的光谷院区成为武汉市第二批发热定点医院,要在3天内完成改造和患者转运。蔡利萍开始马不停蹄地和ICU的医生护士们一道,准备20多位重症患者的转运。

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蔡利萍与丈夫只能保持电话联系。2月3日,刘智明因为病情危重用上了呼吸机,蔡利萍在微信视频时哭着对丈夫说:“我来陪你吧!”屏幕那头,已不能说话的刘智明艰难而坚定地摇了摇头。

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位护士说:“住进ICU的前期,刘院长一直在忙着工作,生活也尽量自理,能自己干的事,都不叫我们护士干。上了无创呼吸机后,他才不得不停下来。”

这是疫情发生后第一位因新冠肺炎去世的医院院长。截至2月11日,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716例,其中已有6人不幸离世,他们中有医学专家,也有基层医务工作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人再也无法回到日夜牵挂的一线,有人推迟的婚礼再也无法举行……他们,眼中有泪仍坚守不退;他们,明知危险却挺身而出。

“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如果我们都退缩了,患者怎么办?只有自己冲在最前面,医护人员才有信心有决心跟着我一起向前冲。”说这句话的是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副院长周静。

疫情暴发以来,在周静的带领下,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克服困难,创造了每天开一个病区的奇迹。从正月初一到初十,周静带领团队共开设了10个新病区,有相关经验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都上了一线,最后一个病区由中医康复的医生和手术室的护士组成。

为了缓解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恐慌情绪,周静立下军令状:“除了日常工作外,我一定坚持每周进隔离病区里面查房两次。”

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都是气管插管的病人,病人气道分泌物多,插管后气道大开,气溶胶极易散布到空气中,是传染风险最高的地方。和周静一起奋战在一线的亲密战友、重症监护室主任袁海涛被感染住院,10天后病情加重被转往肺科医院。一线的医务人员十分痛心,也忐忑不安。为稳定军心,周静穿上了防护服,经常去传染风险最高的重症监护病房查房,和医护人员一起给病人翻身做俯卧位呼吸。她对ICU的医护人员说:“大家不要怕,我们并肩作战,这次疫情阻击战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2003年抗击SARS疫情时,周静21岁,那年2月,她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呼吸科实习,和带教老师一起接诊了深圳第一例SARS患者,成为深圳最早面对SARS的医务工作者。两次抗疫,周静都勇敢地站在了第一线。

湖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专家组组长、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同样是17年后再“逆行”。从病情的判断、救治方案的制定,到疾病防控的细节,他都要一一过问。他坚守临床一线,亲自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肺科医院、汉口医院等对危重病人进行查房指导,每天接上百个电话,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几十天连轴转。

56岁的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已经在武汉抗疫一线连续工作多日。17年前,他奔赴抗击非典一线,不幸感染后住院19天才迎来转机。这次再上前线,他说,“这个病需要我,我就去”,“哪有那么多英雄,我就是个医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艰苦的战役中,有很多经历过2003年SARS疫情防控的老兵,也有很多80后、90后,甚至95后的新兵,他们学着前辈的样子,坚守着职责岗位。

顾晓雯是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一名护士,95后,原定于2月举办婚礼。1月26日23时接到紧急招募通知后,正在上班的她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地选择奔赴一线,只为让自己的护士服更有使命感。

她给护士长的微信留言刷爆朋友圈:“我想去不是为了有一天能风光地回来,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当护士,我想为这身衣服做点什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700多名医务人员主动请战,特别是年轻人,报名最踊跃。”在武汉一线率领医务人员工作的北大医院院长刘新民拿着手机,向记者逐个展示年轻医务人员发来的请战书,“这些孩子特别令我感动,他们体现了北大医院105年以来为国担当奉献精神的传承。”

当得知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抗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后,截至2月18日,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有19名康复医务人员献出了自己的血浆,其中有两位是90后护士,一位是90后医生。

生活中,这些医生、护士是爱美的年轻人,是家人眼中的孩子;疫情来袭,他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没有迟疑,没有退却,没有眼泪,成为最坚强、最勇敢的战士。

岗位就是“战”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有一些人虽然没有走进隔离病房、没有直接参与患者救治,但同样与病毒短兵相接,还有一些人为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保驾护航……他们更像是战“疫”中的“隐身战士”,与病毒的战役未曾停歇,悄然无声,却力顶千斤。

面对疫情,全国疾控系统迅速吹响集结号,疾控人在病房之外,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这其中就有一对特殊的“夫妻档”,他们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不约而同选择了“逆行”,诠释着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黄元铭和徐帅同在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工作。1月17日,妻子徐帅接到所领导电话,询问能否即刻出发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小组借调。疫情就是命令,她果断答应,以最快速度到应急办报到。她和同事们负责接收和报送全国各地区疫情信息,为保证实时了解疫情态势,每天电话、传真不间断,最长连续工作达32个小时,有时深夜到家连说句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倒头就睡,如此状态持续十余天。

丈夫黄元铭看在眼里,心疼、理解,更着急。同为疾控人,他也想与妻子并肩作战。1月30日,由中国疾控中心和17个省级疾控中心组成的20支检测队陆续出发,他们将在湖北各地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徐帅和黄元铭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成为疫情重点地区黄冈检测队队员。

黄元铭负责核酸提取,徐帅负责PCR检测。徐帅说:“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核酸提取是最核心、也是最为危险的一步,每每看到他在实验室里作业,我总是心揪着,比自己操作还紧张”。而黄元铭说:“每次徐帅做实验,我都告诉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老婆,更要相信疾控人的专业,我们所有人都会平平安安的”。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队伍中,有人是夫妻档,有人是父子兵、父女兵,有人是姐妹花,还有人一家四口都在抗疫一线。

90后的肖佳蔚是西安市第八医院的护士,她的丈夫是医院信息科工作人员,父亲是检验科医生,母亲是供应室护士。疫情发生以来,肖佳蔚一家四口都坚守在抗疫一线。由于上班时间不同,一家人平时很难见面。2月14日上午,肖佳蔚跟丈夫在医院隔离区偶遇,他们想拥抱一下却有些害怕,最后选择了握握手。

医用物资保障直接关系医护人员的安全和患者的感受,是医疗救治中重要的一环。就拿武昌方舱医院来说,这里有来自省内外的50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救治,他们的物资是如何保障的呢?

一组数据记录下武昌方舱医院“管家”们的十二时辰。从2月13日早上6点半接到第一通工作电话,到14日凌晨1点50分接收紧急送达的一批防护物资,“管家”沈岚几乎一直在忙碌。14日清晨6点半,她又准时出现在岗位上。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持续10多天了。“医务人员在一线更辛苦,我要努力当好‘管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沈岚说,在疫情面前,个人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党员干部就是要带头坚守第一线、冲在第一个。

2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新冠肺炎病因诊断专家组踏上征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新冠肺炎病例的病因分析,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相比救治病人的一线医护人员,这支队伍的感染风险可能更大,但他们中有人说,“平时在学校里教书育人,教导学生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现在正是言传身教的时候。作为医生、作为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站出来。”

“我们自愿请战到武汉前线抗击疫情,服从组织安排,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一份力量,不论生死,不计报酬。”来自河南各地乡镇卫生院的100多名医生,集体向河南省卫生健康委递交请战书,他们都是去年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2011级订单定向全科医生。支援武汉,这些年轻医生一时还不能“达成心愿”,但他们各自坚守岗位,同样是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在社区、在农村,无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和村医,都在为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背着沉重的药水对隔离点进行消杀,有人骑车去返乡人员家里测体温,有的村医不光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还自费托人买口罩送给村民。

淳安县是浙江省内陆域面积最大的县,山高岭大,人居分散,新冠肺炎疫情把村医们推到了抗疫第一线。全县170多名村医纷纷请战,积极协助乡镇卫生院、村两委对疫情重点地区返乡人员开展入户健康观察和健康宣教,及时跟踪观察他们的健康状况,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他们中有人年过七旬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关键时刻,医务人员紧缺,我熟悉村子里的情况,年龄再大都不能退缩”;有人将自己原来留存的100多个口罩全部捐给需要的村民,“守护好村民就是我的职责”。弯弯的山路上,留下他们为防控而奔忙的身影,“疫情一日不除,我们就一日不离岗”。

湖北恩施一名村医和妻子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湖南衡山一名90后卫生院医生连续多日奋战抗疫一线,因过度劳累引发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职;河南平顶山郏县冢头镇北街村村医姚留记,在疫情防控一线猝然离世,留下一辆由老年代步车改造的疫情宣传车寂寞地停靠在路边……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都值得人们尊敬与铭记。

重症病房诠释责任和担当

奋战在一线的国家援鄂医疗队,是重症救治的关键力量。国家援鄂医疗队由来自6家在京委属委管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包括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是在大年初一晚间接到任务的。北京协和医院在短短3小时内,从3306名志愿报名者中挑选精兵强将,党员优先,有抗击SARS一线经验者优先,迅速组成队伍。其他医院也都反应迅速。

2月1日,这6家医院又紧急组建以医院负责人和重症专家为主的第二批医疗队赶赴武汉。第二批医疗队抵达后,此前的国家医疗队原地化整为零,分为3支医疗队,集中攻坚重症患者的救治,每支医疗队都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单独负责一个重症病区,承担起该院区重症患者救治任务。

2月3日21时—2月4日3时,北大医疗队开始了收治重症患者的第一个班次。“6个小时收治了24名重症患者,这是我到武汉后经历的压力最大的一个班,现在回头看,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郭维在第一班次参加收治患者的工作。

2月4日下午5时,第一位患者转入由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江苏省医疗队共同建设的联合ICU。该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仅50%。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决定立即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尽管此时病房还未配齐气管插管所必备的三级防护设备,但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毅然冒着暴露的危险,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呼吸困难缓解后,患者的血压开始下降,队员们立即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进行积极循环复苏。一道道有序有效的操作之后,患者的情况逐渐平稳。

“大家信心还是挺足的。”北京医院医生常志刚说。他坦言,相对于身体上的疲乏,心理问题可能会更突出,“所以,大家常在一起谈谈心、聊聊天,尽量释放压力。有事一起解决,有困难一起克服”。

自1月23日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共派遣6批医疗队160余人驰援武汉,承担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患者救治、东西湖方舱医院轻症患者医疗照护任务,并派出最顶尖研究团队,牵头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研究。此外,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连续三批从北京运来价值1500万元的设备,为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撑。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说,“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所有护理人员都尽职尽责,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职责。”

廉文清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ICU医生。他告诉记者,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国家医疗队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护团队里年轻人占了大多数。“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还在大学读书,只是听说了医务人员的付出和努力。17年后,轮到我们冲上一线了。”和廉文清同批抵达武汉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监护室护士长贾娜介绍说,在护士团队里,年纪最小的1995年出生,这是一支生力军。护士们注意到进入隔离病房的患者非常紧张和害怕,他们便在防护服外面写上加油鼓励的话。“让患者知道,我们会陪着他们一起对抗病魔。”

2月18日,北医三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儿科医生潘维伟迎来38岁生日。这一天,也是他到武汉的第11天。他所在的危重病区收治危重病患者50人,每次上班,都是体力、精力的巨大挑战,没有一刻能闲下来。他说,“虽然特别累,但是当看到病人渴望的眼神和对我们信任的神情,立刻浑身充满力量。对我来说,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患者出院。真心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武汉还是那个樱花缤纷的武汉。”

2月19日,北京协和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抵达武汉,这批由心脏专业、肾脏专业和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特种兵”,包括6名医师和14名护师,其中有9名党员,平均年龄36岁,是一支有着丰富临床实战经验的精锐之师。他们与正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一线奋战的协和第一、二批医疗队164人的大部队会师,向重症新冠肺炎救治发起“总攻”,担当起重症患者“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

“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者的初心,即便‘战斗’再辛苦、时间再长,这种精神始终在那儿,这是每个人的信仰,并内化成了自觉行动,让我们‘来之能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一直奋战在援鄂抗疫的第一线。她说,一位又一位患者痊愈出院,就是对大家最好的鼓励。医务人员身在前线,背后有来自医院和全国各界无数人的关心和支持,这是一股巨大的支撑力量,让每个人不抛弃、不放弃。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 健康报社

来源:《求是》2020/06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