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社工”为何管用顶事
2020-03-23 10:34:2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
【全周期管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开栏的话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全周期管理”是城市治理的一把新钥匙,从短板和弱项入手,为城市治理固本强基。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地方充分利用近年来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已经取得的成果,深入贯彻中央“精准有效、科学防控”的部署,统筹兼顾“疫情防控有力,复工复产有序”。从今天起,光明日报推出《全周期管理,这些城市这样做》系列报道,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呈现部分超大城市的经验和探索,以期对推进“全周期管理”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筑牢社区防线始终是北京防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对于北京市东城区而言,如何迅速在基层一线筑牢防线,直接决定着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疫的胜败。 就在方方面面都需要人的关键时刻,一个群体逆行而至,脱颖而出。连日来,“东城社工”引起了首都各界的极大关注,成为继“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之后,北京又一个响亮的群众自治品牌。 为什么是东城社工,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 社区胡同里的“百变大叔”“万能大姐” 说起东城社工,老百姓各有各的比喻。 有人说他们是“小巷总理”“胡同管家”,是社区“追光者”。 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南里社区是一个开放式的老小区。疫情发生后,52岁的社区书记杨立新第一个到班到岗,几乎天天住办公室。杨立新带领一班社工要守护的,是4100户1万余位居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社区不仅实行全封闭管理,还设计了粉、橙、白三类出入卡,分别对应老住户、租户和临时进入社区的访客,管理精准、有效。 “你看我这手机,每天都能收到上百条微信,都是夸我们社工们工作细致,服务到位的。”杨立新说,这些天,很多居民自发给社工们送来了各式的水果、御寒的围巾、甜滋滋的姜糖水…… 走到社区西大门,只见上面贴着一副杨立新自己写的对联:疫情紧莫烦躁稍作忍耐,讲大局持卡入邻里同安。横批是:守住家园。 也有人说,东城社工都是“百变大叔”“万能大姐”,他们除了是“宣传员”“解答员”“防控员”,还是“理发师”“制图人”“程序员”“粉刷匠”“跑腿侠”…… 疫情发生后,东城区分司厅社区社工穆天翔花3个晚上画出自己管片的路线图。哪些胡同是相通的、哪些胡同出不去、哪个院里有楼门院长、哪家要多去看两眼,都在这张图里标得清清楚楚。 东城社工还吸引来了外国志愿者。 在东城区东外大街社区的海晟名苑小区值守点位上,居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洋志愿者。他来自英国,中文名叫江浩。 江浩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门口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加防疫值守,不断切换中英文,同外籍人士主动打招呼。成为东城社工以来,江浩共接待了上百位外籍居民的咨询,有时一天就有许多外籍居民前来寻求帮助。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意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看到这么多人都夜以继日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我也就来了。”江浩说。 连日来,东城社工群体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源源不断的鲜活案例、平凡感动,也引发了东城区的深思考、再思考—— 这样有担当的群体,到底是管一时的,还是能管长远?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东城社工能冲得上去,不仅顶事,还能在战疫中自我创新,不断壮大? 关键还是“抓实抓细抓落地” 东城区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疑惑的—— 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刻,基层在某种程度上也已进入“作战”疲劳期,东城社工队伍怎么还越来越壮大了? 在东城区钟楼湾社区,刚刚入职不到3个月的社工倪京维给记者展示他开发的“社区防控疫情志愿者招募”小程序。这小程序经过社区在职党员群、楼门院长群、社区党员群推送后,短时间就有80余位志愿者报名,很多人说,“终于找到组织了”。 元宵节当日,东华门街道银闸、南池子、灯市口、正义路等8个社区,迎来一支21人组成的支援队,到了就直奔社区防疫最前沿岗位。 他们中有60后老党员,也有90后青年党员和刚刚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青年团员,全是教育系统的干部和老师。头一天,区委教育工委刚一发布信息,名额就立即报满了。 不只是东城区的干部职工,单位在东城或是家住在东城的中央单位、北京市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也纷纷以在职党员“双报到”的形式加入东城社工队伍中来。 “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的部署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实抓细抓落地。”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表示,确保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是决定当前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治研究所所长袁振龙也认为,东城社工让党委政府感到管用顶事、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充分说明,这支队伍在完善壮大中扎扎实实开展工作,恰恰是基层“抓实抓细抓落地”的深刻反映。 “东城社工”对特大城市“全周期管理”的启示 去年刚刚经历过的“国之大庆”,给首都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筹备和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一系列活动中,北京再次为“首善标准”注入了新的诠释,那就是——“精精益求精 万万无一失”。 北京很多基层干部都谈到,“精精益求精 万万无一失”的态度,也被大家自然而然用到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成为一种行动自觉。在“东城社工”身上,“精精益求精 万万无一失”的品格同样无处不在。 其背后,是北京从顶层到基层,都在不断深化着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 怎样建设首都”的思考和实践。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卫华认为,东城社工壮大发展的背后,是长期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社区党委领导、居委会主体、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探索建设高素质社工队伍的体制机制的结果。 一位称职的“小巷总理”“胡同管家”对于特大城市全周期管理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是,人从哪来? 冯秀军认为,正是因为有了管用的制度和一整套顶层设计,解决了“留住人”“人去哪”“干什么”的问题。东城社工不断的奉献,让越来越多人在受感动的同时自愿加入其中,以成为东城社工一分子为荣,这场人民战争自然胜券在握。 从这一意义发端,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同“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一样,东城社工实现了变“你们的事”为自己的事,必然会在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与民生保障服务中,不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建议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坦言,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全周期管理的难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但这也说明,发端自北京的生动实践,可能带来的示范意义也同样巨大。 【专家点评】 科学管理与民心建设结合的有益探索 李东松(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在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时提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从“东城社工”的成功经验中不难看出,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需要处理好化人与化物的辩证关系。做好基层的工作关键在人。而做好人的工作关键在实在细。东城社工由“组织上的人”演进为“人人都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再次深刻印证了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要紧紧依靠人民。只有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能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 当前,北京正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对北京而言,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就要将包括东城社工经验在内,战疫中凝结出的无数宝贵实践“可持续”地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应用到超大城市的科学管理和“民心建设”之中,使之真正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管用一招。 (16版刊登《“全周期管理”的城乡实践与理论思考》)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3日 01版) |
相关阅读:
- [03-23] 武汉,做细做实基本生活保障
- [03-23] 上海新增10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 [03-23] 家庭教育有效的关键在于教会孩子“玩”
- [03-23] 再危险,也要勇往直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