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才值得为自己点赞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2020-03-23 17:21:03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
国内疫情正逐步缓解,海外抗疫工作正有序推进,白衣战士们的回忆与坚守,成为新的主题:他们有的人终于放下数十天紧绷的神经,回顾经历、记录感悟,发出“抗疫阻击战,我们赢了!”的感慨;有的人则对曾经救助的患者的一幕幕,依然难忘;有的人在海外被来自故乡的祝福所感动,更有的人则在站好最后一班岗后,时刻准备迎接下一个战场……有疲惫、有辛酸、有甜蜜,回忆与坚守背后,是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 将祝福与关心化成坚硬铠甲 助我在战场上披荆斩棘 3月20日 米兰 晴 12:30(罗马时间) 唐梦琳 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小儿ICU护士长 米兰的中午时分,金灿灿的阳光从窗外折射进来,温暖又静谧。 在意大利工作期间,我们也接受了多次大型采访,这本身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媒体向意大利甚至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疫情最新的控制情况以及相关抗疫经验,强调目前中国本土已经实现病例增长零报告,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同时,通过媒体,我们向意大利民众普及抗疫知识,支持“封城”和“居家隔离”等必须采取的措施。 在疫情最严重的伦巴第大区,我们了解到当地的疫情防控形势仍旧不容乐观,民众防控意识急需提高,对于戴口罩这个最简单的防护措施接受度不高,街头还是可以看到聚集的人群,民众认为戴口罩是确诊患者才应有的行为。 意大利无法采取中国抗疫经验中类似的严厉控制措施,意方政府一直在呼吁,效果也在逐渐显现,并且他们会根据对疫情形势的研判,进一步加强管控措施。欣慰的是我们应伦巴第大区主席所邀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备受关注,收视率和点击率均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坚定了当地推行严格的管控措施的信心。 米兰的街头人流明显减少,这是意大利民众主动参与和配合疫情防控的表现。就像领队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所说, 抗疫不仅要靠政府和医护人员的努力,必须要全民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封城,这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战役! 在孙硕鹏副会长的带领下,上午与伦巴第大区首席医务官开会,详细了解伦巴第大区的新冠肺炎确诊、检测、收治、ICU治疗、死亡人数、患者年龄分布等情况,以及伦巴第大区新冠检测、隔离和收治政策和检测医疗资源缺口情况。下午在浙江分队驻地,会同中国驻米兰总领事与浙江分队召开会议,专家组建议,影响意方的公共政策是最重要的事情,与日益增加的确诊病例相比医疗资源非常有限,必须着手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 在意大利这段时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强克服,但今天却第一次眼泪决堤,一方面是我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凯旋,看到他们的照片和视频难而流下激动的泪花。另一方面是来自华西坝的同学们专门为我制作的祝福专辑“天使有爱,致敬唐梦琳!”这是感动的泪花,她们遥远的祝福和关心不会被距离阻隔,我会把这些能量做成更坚硬的铠甲,助我在战场上披荆斩棘。 今天,我有机会为自己点一次赞 3月22日 武汉协和西院湘雅病区 雨 潘频华 国家医疗队副队长、武汉协和西院湘雅病区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三月也过了一大半。看着我们所在医院对面高楼上,红色醒目大字“中国必胜、武汉必胜”慢慢地褪去,我们知道,抗疫阻击战,我们赢了! 因为太忙,我一直没时间记录自己的感受。 记得1月19日那天上午,我突然接到湖南省卫健委电话,要求下午赶赴怀化,指导新冠肺炎疑似病人会诊。当时,湖南没有确诊病例,对新冠肺炎我也没没什么体会。 在接连诊过怀化、邵阳的病人后,我感觉事态严重。21日晚,在去会诊浏阳病人时,才严格穿上了防护服。之后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疫情迅速扩展,蔓延至全国各地。我们专家组,则每天往返于湖南省各级医院间会诊,直到2月6日晚。 那天,我们湘雅要组建国家医疗队赴武汉。当时还在岳阳会诊的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了名,于深夜3点赶回了长沙。第二天一大早,出发武汉。到今天我都觉得,这是我人生中非常正确的一次选择。 我是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被推选为医疗组长兼病区主任。在到武汉的第二天,我们病区开放,一下子涌进二十多位重症患者,大家都忙蒙了。 最开始的阶段,身为组长的我,压力非同寻常。尽管进入隔离区前,我们会做严格防护,但风险依然无处不在。记得一天晚上,一位患者突然晕倒床旁,我们要立即抢救。在抬病人上床的过程中,因为用力过猛,一位医务人员的防护装备被拉扯得七零八落;我们还会遇到部分不愿配合治疗的患者。有一次,护士准备输液,患者因抗拒而将手用力一甩,注射针头直接刺破了护士的手。还有,开始时一连几天接到报告护士防护服在隔离区崩开的事件,都让我心一直“悬着”。 所幸,大约一周后,问题逐渐克服了。 而为全力提高治愈率,下班回酒店后,尽管很疲惫,我们还是忙着查文献,结合白天查看病人的各种征象和检查结果,寻找治疗的有效方法和处置措施。夜以继日的付出,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联合呼吸、重症、感染、中医相互结合的系统防治新冠肺炎诊疗措施。看着病人一个接一个地出院,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到今天,我们已经在武汉坚守四十多天,很多患者治愈出院。看到患者写来的一封封感谢信,我们无比温暖和自豪。 在我看来,只有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才值得为自己点赞。这次战“疫”,我们都竭力做到了这八个字。所以,这一次,我有机会为自己、为我们医护人员点一次赞。 207的李爷爷,您还好吗? 3月20日 湖北省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多云 柳真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护士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月有余,我们与襄阳人民携手战胜了这场肆虐的疫魔,即将踏上回家的旅途。至今想起,一切历历在目。这其中,就有曾经收治于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一病区207病房的李爷爷。 因为年龄大、病情重,加之有基础性疾病,李爷爷的情况一直不太好。他的体内已经放了8个支架,医生怀疑再次心梗并伴随新冠,2月24日下午,我上班没多久就接到科室通知,要将他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我和同事急忙收拾李爷爷的东西,不一会,救护车到了,我们立刻把李爷爷扶到轮椅上,一人推车,一人提心电监护,还有一人拿着泵和氧气袋。 这样的工作,我们之前重复过无数次,但穿着笨重的隔离服、戴着双层口罩和透过满是雾气的护目镜,却是头一回。没有家属的帮助,我们三个女汉子用尽全力将李爷爷抬上了救护车,然后我和同事师蕊陪同他转往市中心医院。 正值中午,太阳高照,密闭的车厢,臃肿的防护服,我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疾驰的救护车让我的胃里翻江倒海,嘴里满是汗水与胃液搅拌的奇异味道,感觉自己快要窒息。然而一旁,李爷爷难受地呻吟着,我知道他很不舒服,一边握着他的手,一边拿来衣服垫在他的头下面。师蕊则细心地蹲下将他的头托起来,避免碰到担架。 40分钟后,我们终于到了。为了抢时间,我和师蕊迅速将李爷爷抬下来放到平车上,一路小跑成功转进ICU。帮他整理床铺、抬上床,更换心电监护、接微量泵、安装氧气装置,看到监护仪显示生命体征一切平稳,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交接完毕准备离开,李爷爷用一口我听不太懂的襄阳话说:“太感谢你们了,我没有家人在,给你们添了那么多麻烦。喂我吃药,给我倒尿,又一路送我过来,给我穿,又给我脱……”说着,他哽咽了,将头转向一侧。 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走出监护室的门,我在心里默默祝福:爷爷加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因为着急,鞋套跑掉了,防护服刮破了,手套也破了。双腿像灌满了铅,全身衣服湿透,一会热一会冷。因为上下车抬人用力过猛,例假还没好的我,大腿两侧已是血迹斑斑。 此刻,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个战士,像个斗士! 然而,作为一个在心脏科室工作10年的医护人员来说,我深知心梗意味着什么。能够将老人以最快速度平安送到ICU,就是当时一切所思所想。 即将踏上归途,心中万般触动。亲人们,真的要走了,就想再问问,207的李爷爷,您还好吗? 站好最后一班岗,迎接下一个战场 3月21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阴 柴伟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ICU主治医师 3月18日,坐标武汉市硚口区,武汉第一医院,重庆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送走最后一名出院病人,签下请战书,准备迎接新的战场。 病房里只剩下一个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轻型患者,和临时ICU里吹着无创呼吸机的等待指挥部安排转诊医院的危重患者。 在得知婆婆要转走前,我们几个管床大夫像极了要把孩子送走的老母亲,默默地舍不得,群里讨论着婆婆可能转去哪个医院,想到2公路外的肺科医院,担忧,猜到可能转到3楼的本院ICU;队长和组长更像孩子远行前的老父亲,把转诊路上的各种可能用品以及突发情况想了一遍又一遍,把负责转运的人员逐一安排、细化工作,把转运的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演练。 18号的早上9点到下午3点是舱内最后一个班,接班后去看病人,老人家的心率、呼吸、血压、指脉氧饱和度稳定,握着她的手,告诉她抗疫到了一个阶段,今天根据指挥部安排要转诊到其他医院继续治疗,一定要加油、康复,以后要来武汉看她!婆婆点点头。给婆婆的儿子打了电话,告知工作安排和婆婆的可能去向,家属也表示了同意。 在准备和演练了2个小时以后,静待指挥部的通知。1点半的时候,中心ICU的范学朋主任带着他的团队的医生和呼吸治疗师来了,奉命转运患者到火神山医院,救护车和转运呼吸机已经准备好,可马上出发。立刻电话告知周副队长和徐组长,周主任忧虑满满,对病人放心不下,担心路上的突发情况。范主任听闻,动容地说:周主任放心,这个病人我亲自去送!迅速交接好预备好的药品和物品,准备好路上可能用到的急救气管插管包,协力把病人抬上担架、便携监护仪放在最近视线内、放到推床上、推到救护车上。这就要送婆婆走了,相处了33天的病人要交接到其他医生那里了,心里纵然万千牵挂丝丝缕缕,奈何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老人家,您一定要坚强地挺过这个难关,因为您的家人都等着您呢…… 都说别离是为了更好的重逢,19号早上,惜别武一之时,在外科楼一楼意外遇到前来拿婆婆衣物的患者儿子,他第一次告诉我们,说老人家以前曾经是抗美援朝的医生,见惯了生死,所以他作为儿子才会在插管以后陷入纠结;从战场上出来的老前辈,也许比其他人更加坚强,相信老人家一定能挺过难关,未来能够再相逢! |
相关阅读:
- [03-23] “中国展示了什么是患难之交”
- [03-23] 海外疫情简报:默克尔隔离 多明戈感染 中国援非物资抵达
- [03-23] 石狮市卫监部门加强公共场所防控力度
- [03-23] “东方庞贝城”重现可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