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牢记嘱托,打赢生死决战!
2020-03-29 15:57:06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 |
牢记嘱托,打赢生死决战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坚决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纪实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陈国全 高立英 特约记者 孙国强 从武汉传来的“战报”,每天都在更新。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现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不到3000例,患者救治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胜利曙光在望,一条曲线却令人揪心——虽然治愈出院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但日增幅却在减缓。这意味着现有病例中,重症患者比例较高。 “在疫情防控斗争进入关键阶段,气可鼓不可泄。要一鼓作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扛得住,守得住,不能前功尽弃。”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牢记习主席嘱托,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千钧重托,如山使命。 每一个治愈出院的病例背后,都是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斗。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力攻克重症患者救治这一难关,为党旗军旗增光添彩。 重任在肩:守住生命之“门” 传染病ICU病房被称为“红区”,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门”。在火神山医院、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ICU病房,每天都在上演分秒必争的生死决战。 “嘀嘀……”监护仪上红灯闪烁,报警声响起。呼叫值班医生,穿戴防护装备;跑进病房,投入抢救;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有创辅助通气……一番紧张忙碌,又一位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还可以再快一点!”汗水顺着张西京的脸庞往下滑。已在重症监护室工作20多年的他,早已习惯和死神“抢时间”的节奏。作为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每天都要与死神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 与张西京一起并肩战斗的,还有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李文放。自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以来,李文放一直坚守在重症监护室“红区”。 进驻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接收患者的第一天,医护人员就见证了这位重症监护专家的果敢担当——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重症监护室没有负压环境,床位数量极少,危重患者却不断送来…… 为增加床位,李文放果断决定压缩缓冲区。3天后,18张床位全部开放,最大限度收治重症患者。 对于传染病房来说,缓冲区是一道隔离防护屏障。压缩缓冲区,意味着增加感染风险。尽管大家都为李文放捏了一把汗,但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他。 在李文放看来,重症监护室是打恶仗、硬仗的地方:“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光荣的地方。” 在泰康同济医院,重症二科主任宋勇带领71名同志连续奋战,建立起具备新风系统的传染病重症监护负压病房。 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一名患者夜里病情恶化,副主任医师单润刚“全副武装”冲进“红区”,为患者实施抢救。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患者转危为安。 “1:00,1:21,1:25,1:30……”这是护士牟芷惠手机上“闹钟列表”的第一页。牟芷惠说,无数次凌晨起床的动力,来自一位患者家属的留言嘱托:“尊敬的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会永远记住美丽的白衣天使,我的老父亲就拜托你们了。”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只有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这份重托。”李文放贴在患者床头的“医嘱”,护士们为患者手绘的卡通指示牌,还有一张张《患者病情一览表》……病房的每一个细节,都折射着他们的努力与付出。 “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顶上去。”病房、驻地两点一线,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每天工作的常态。 ICU病房有病痛和无奈,但也充满温暖和希望。 “我今天状态比昨天好。”“您很快就可以回家见孙子了……”这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与一名患者的对话。护理工作之外,陈静与同事们都把患者当朋友。 “在这里,很多人的时间概念只有今天、明天。”快节奏的紧张状态,让护士张楠记不清日期,可每位患者的病史、病情,她却牢记在心。 为了挽救一个个生命,“60后”李文放、宋勇、单润刚,“70后”张西京、陈静,“80后”张楠,“90后”牟芷惠……每个人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重兵坚守:汇聚重症医学精锐力量 从武汉蔡甸区知音湖畔迅速崛起的火神山医院,是这场战“疫”应急作战的尖刀。 ICU病房——这把尖刀上的刀尖,是火神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地方之一。 跟随张西京的脚步踏进“红区”,两侧病床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手背、口鼻处插满细小导管。 参加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的张西京,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急救援是他的强项。此次驰援武汉,张西京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病例基数大、疫情来势猛、缺乏特效药…… 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是武汉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症稳,则人心安。 “ICU病房稳住了,其他病房才敢放心收治患者。”张西京和同事们一起探索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为每一名患者实施个性化诊疗,有效提高了重症患者治愈率。 一个个重症患者成功治愈的背后,是无数个过硬团队殚精竭虑的付出。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由重症医学、呼吸、麻醉、心内、肾内、消化和感染等7个科室的12名医生组成。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6岁,临床工作时间平均22年,7人为研究生导师,执行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堪称“重量级团队”。 82岁的王奶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感染新冠肺炎后很快发展成危重症。重症医学教授李文放、心内科教授张家友、麻醉科副教授徐海涛、肾内科副教授吴俊等专家联合会诊,精心制订抢救方案。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王奶奶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两周之后,王奶奶顺利出院。 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的重症专家蒋东坡,是泰康同济医院重症一科主任,曾任我军第4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军医专家组组长,多次参加和指导军内外大型应急救援任务。此次出征武汉,蒋东坡带领的团队成员,均是各专业的业务骨干。 一位危重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低、呼吸不畅,尹昌林、方玉强、梁泽平等骨干一起上阵,杜政、胡风、张巧等年轻医护人员也主动请缨。 为加强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成立了由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宋青、叶平等5名专家,以及奋战在武汉地区4家军队救治医院中的13名专家共同组成的前方专家组。 这是一个堪称“硬核”的医疗团队,专家组成员主要来自呼吸、重症医学、传染病、老年病和感控等专业,多次参与国内外新发感染病防治任务。 奋战抗疫一线的,不仅有前方专家组,还有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团队。连日来,通过5G远程会诊系统,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团队为这里的重症患者实时提供远程会诊指导和技术帮助。 专家组联合会诊,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攻坚克难的关键支撑。从收治第一批患者起,医疗队就建立了专家会诊机制。他们建立健全每日管床医生、病区主任、科室主任检诊制度,全面规范医疗过程和护理流程。依托远程会诊系统,统筹后方优势资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先后12次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联合会诊、远程会诊。 坚持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坚持推广新技术新疗法,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另一个制胜法宝。 他们协调湖北省卫健委为3所医院赋予新冠病毒核酸实验室检测资质,将日核酸检测量迅速提升至1800人份;协调国家有关部门赋予火神山医院病理解剖资质,两次组织新冠肺炎临床病理讨论会;组织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采集和治疗效果评估研究,扎实开展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完成血浆输注和疗效评估79例、干细胞治疗70例,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 一支支重症医学团队的坚守与冲锋,换来一个个胜利的战报。截至3月27日,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累计治愈出院5000多人。在军地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武汉重症患者数已从最高峰时突破万例降至882例。 负重致远:构筑科学立体救治“防线” “1、2、3!”护士唐梅护着患者头部及气管插管,和另外4名护士齐心协力,使患者顺利改变了卧位。看着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实施俯卧位通气,是抢救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唐梅说,这样的操作,她们每天都要进行。每挪动患者一下,大家都要小心翼翼。 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每一天都是背水一战。 多数重症患者肺部有大量的炎性痰栓,阻碍了氧气的吸入,会让患者滑向死亡的深渊,纤支镜是重要救治手段之一。这一救治过程要在高浓度的病毒气溶胶环境下完成,操作风险与插管相当。不同于插管的速战速决,纤支镜操作有时会暴露在感染环境下超过半小时。尽管面临极大的风险,但只要患者需要,医护人员无一退缩。 救治重症患者,是一场负重前行。紧急抢救就像一场百米冲刺,每一秒都生死攸关;等到患者恢复生命体征之后,医护人员却面临一场马拉松,需要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天守在其身边。 “快!”护士张婷说,这是李文放说得最多的一个字,语气短促有力、不容置疑。那天早上,一进病房,张婷就看到每张病床床头都贴着一张纸条:“检查患者进气管是否完全进入鼻腔,防止脱落!”那是李文放夜里值班时打印出来逐个贴上去的。 “快一秒,就可能救活一个生命。”长期的职业生涯,使李文放养成了风风火火的习惯:吃饭快、走路快、做事快、思考快……然而,这位重症医学专家让人敬佩的除了“快”,还有“慢”。 那天,病房收治了一位老奶奶。因老奶奶年事已高,医护人员只有大声说话才能与她勉强交流。李文放不急不躁,蹲在老奶奶病床前,一遍遍耐心地询问病史。经过他的精心诊治,老奶奶病情很快好转。 “快,是为了救命;慢,同样是为了救命。” 这些天,李文放多了一个习惯,除了例行查房,还要与护士一起把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和各种诊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全部检查一遍。“每一个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都各有特点,必须对症施治。”李文放说。 眼下,救治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每天,谢渭芬都督促一线医生认真记录病历,为掌握病情、总结经验、科学防治提供可靠资料支撑。担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以来,这位消化内科专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准确完整记录病历,不仅是对病人负责,更是对医疗救治工作负责。” 生死之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竭尽全力守护每一个生命。 这是一场协同作战——他们先后两次协调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指导组和军队前方中医药专家集中研讨,引进中药颗粒机建立流动智能应急中药房,研发轻型、普通型、重型、恢复期4类处方。目前,3所医院中药汤剂使用率达98.2%,中医药覆盖率达100%。 这是一场立体作战——他们成立心理服务专家组,制订印发《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心理服务规范》,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先后开展健康宣教、放松解压和应急干预1200余人次,构建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 负重致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构筑起一道科学立体的救治“防线”。 他们建立起病区、科室、医院三级会诊制度,组织专家分组进行现场查房会诊,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确保危重症患者“一人一案”精准救治。他们抽组重症、呼吸、心血管等专科专家突击队,24小时轮流值班;成立护肝、护心、护肾、内分泌小组,强化临床一线管理,确保每名重症患者得到最佳救治和最好护理。 此时此刻,还有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正在加速构筑——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于3月16日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更多的捷报,正随着春天的脚步走来……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医护人员的昼和夜,却被一次次急救不断切割。下了班,走出医院的大门,李文放留意到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正在复苏。 “胜利正在随春天到来。”阳光下,李文放一脸灿烂。 (解放军报武汉3月28日电)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