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地评线】钱江潮评|激发劳动教育源头活水 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020-03-29 21:06:18 罗建华 来源: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近日印发,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意见规定,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近年来,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尤为重要,意义重大。

发挥目标牵引作用,确保靶向发力。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应当坚持目标导向,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比如,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发挥各方能动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重视家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重视学校的主导作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重视社会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发挥考核评价作用,激发内在动力。要着力解决各方面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要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并作为被督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