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有一颗狮子般的心,一双巧妇的手”
2020-04-13 15:41:2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
【决战最前沿】 “医生要有一颗狮子般的心,一双巧妇的手”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援武汉抗疫医疗队的战疫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通讯员 于姗姗 “全力防控,冲锋在前。不辱使命,敢打必胜。”1月26日,大年初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34名重症医护人员宣誓出征,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沿。2月21日,吉大一院第七批援武汉医疗队到达武汉。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吉大一院30余个科室的214名医护人员穿上白袍、变身战士,奋战在战疫一线。 疫情突如其来,吉大一院毫不犹豫地把精通业务的副院长、资深的教授、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借”给了武汉,毫不吝惜地把5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车以及价值20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送到了武汉。这就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1939年,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成立,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亲自参与学校的创建。白求恩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他说,医生要有一颗狮子般的心,一双巧妇的手,也就是要胆大、坚强、敏捷、果断,同时对病人和蔼、体贴。他去世后,为了纪念他,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而这所学校就是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前身。 如今,吉大一院医护工作者再次秉承白求恩救死扶伤、舍生忘我的精神,对照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将大爱倾注武汉大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白衣战士的高尚情怀,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践行初心 为祖国需要义无反顾 白求恩曾在信中写道:“我现在到中国去是因为我觉得那里是需要最迫切的地方。”武汉,正是白求恩在中国参与救治军民的第一站。1938年2月,白求恩前往延安前,曾在汉不分昼夜地抢救武汉会战中受伤的军民。 1月25日,大年初一,吉大一院党委向全院医护人员发出组建援武汉医疗队的通知。 短短几个小时,数百人请战,“请战书”“请战电话”“请战微信”如潮水般涌现。感染科主治医生张鹏第一个报名,他在请战书中写道:“全力以赴,无怨无悔!” 在武汉,张鹏不曾食言。他第一个进入病房,为队友们探路。他说:“所有的岁月静好都要有人去创造,而我就想做那样的人,那样的人也不只我一个。” 正如张鹏所言,在武汉战疫一线,仅吉大一院就有213名同事和他并肩奋战。他们中既有双鬓尽染的50后圣手,也有勇挑重担的90后青年;既有参与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资深专家,也有出发时还有两周就退休的后勤保障工人;既有孩子才6个月的哺乳期妈妈,也有因疫情推迟婚约的准新娘…… 就是这样一群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感动了别人,也感动着彼此。医院心内科经验丰富的郑杨教授被全队称作“定海神针”。63岁的她从请缨出征开始,就从未考虑过年龄因素。初到武汉,面对刻不容缓的疫情和陌生的环境,郑杨穿着防护服每天奋战在一线,带领年轻队员们“因病制宜”,边抓临床边规范制度,迅速投入救治中。她告诉队友们,为国家需要和挽救病人全力以赴的初心就是医疗队有条不紊开展工作的“法宝”。 勇于创新 用智慧为救治增速提效 白求恩也是一名出色的“发明家”。他发明和改进了人工气胸器、肋骨剪、骨剥器等多种手术器械,率先提出了“人工气胸疗法”,首创流动输血车,在晋察冀军区建立模范病室、发明“药驮子”。白求恩说:“医生要有一颗狮子般的心,一双巧妇的手。” 2月7日夜,吉大一院副院长吕国悦带领第五批援武汉医疗队13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0楼东区。 这里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收治医院,患者具有年龄大、基础性疾病多、病情进展快、病情不平稳等特点。为了更好地推进重症治疗、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吕国悦带领队员们迅速搞起了“一线发明”。 2月12日,一场“隔空战疫”在吉大一院前后方打响。在驻地宾馆,借助改造后的硬件和网络设施,驰援医疗队与吉大一院在长春的专家团开启了视频连线,率先针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吕国悦带领团队对5天来遇到的问题集中、涉及学科广泛、临床症状复杂的3个疑难病例进行总结,同专家团共同制定了诊疗方案。 2月25日,“隔空战疫”再次升级,这支团队又借助吉大一院紧急调配的6台视频语音系统,无缝衔接了隔离区内外,实现了病区、工作区及医生驻地三地互联互通。 越是危急时刻,越离不开创新。作为吉大一院援武汉医疗队的主力军,第五批医疗队还设计研发了多功能防护面屏、咽拭子防护罩、气管镜隔离巾和增强性听诊器,有效解决了医护人员在隔离区中视野不够、沟通困难、乏氧、存在感染风险等问题;紧急研发了iPad电子化查房小程序,设计病人心理调查电子量表,实现了团队医疗和日常管理电子化;制作了50套气管镜隔离巾,送给同济医院气管插管、气管建设小分队…… “巧妇的手”与“狮子般的心”同样重要。为更好地对患者加以心理疏导,3月13日,中法新城院区B座10楼东区的医护人员换上了“新衣”,查干湖的鱼、长白山的雪、吉林的雾凇被“穿”在防护服上。 神经内科护士戴爽在大家的防护服上画了一组“吉林很美 我在等你”的主题漫画,她说:“我想把吉林的美景美食展现给患者,让他们对康复后的生活充满期待。”第二天,“吉林很美 我在等你”主题漫画持续升温,来自吉林省20多个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纷纷拿起画笔,把家乡的特色画在防护服上,带进病房。 抚慰心灵 将心比心待患如亲 白求恩说:“对抢救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能抢救一个伤员,为伤员减少一份痛苦,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2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37床的老大娘一见到吉大一院ICU科二组主任张东,就露出了笑脸:“我要出院了,可就是舍不得你!” 这位84岁的老大娘是张东负责的病人,由于左腿有伤、身边又没有家人,不敢吃、不敢喝,也不敢上厕所,生怕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张东得知情况后,立即为她做了详细检查。在确认没有骨折后,张东每次查房都为老大娘按摩腿部,一有空就教她如何在床上锻炼,还开了口服液帮助她提高免疫力。 一幅幅感人的剪影温暖着武汉寒冷的冬天: 26床的大爷行动不便,胡子长了也不好意思找人帮忙,小儿ICU科护理平台护士张丹看见了,就一边逗他开心,一边帮他刮得干干净净。 31床的叔叔平时特别注意形象,可由于治疗,好几天没办法洗头发。护士长昝涛就地取材,用塑料袋盛水帮他洗得清清爽爽。 还有位大爷经常把戴着不适的鼻导管拿掉,导致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心胸外科护士郭影发现后,耐心地帮他戴好,每隔15分钟就检查一次,还陪他聊上几句,慢慢地大爷的血氧饱和度达到了95%。 要治愈伤痛,也要抚慰心灵。吉大一院援武汉医疗队为患者们建立了与家属联系的微信群,这也是团队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的另一种“救治方案”。 “您以前当过兵、打过仗,是我的英雄。现在您又上了战场,与病魔做斗争,等您凯旋,一家人团团圆圆!外公,加油啊!”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的老人起初不配合治疗,可当他听到家人们一起录制的音频后,泪流满面,用手势告诉医生他一定配合治疗。 就这样,医护人员每天把患者的信息告诉家属,同时也将家属的牵挂及时放给患者听,让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也让患者家属安心。 今年3月3日是白求恩130周年诞辰纪念日。这一天,在武汉,来自吉大一院的214名白衣战士依旧奋战在抗疫最前沿;在长春,吉大一院的医护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不间断分诊、检诊,为家乡筑起防火墙。坚守中的吉大一院人说,“疫情不退,我们不撤”。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3日 09版) |
相关阅读:
- [04-13] 长汀一中新校区建设有序推进
- [04-13] “多消毒一遍,感染风险就降低一分”(一线抗疫群英谱)
- [04-13] 【战“疫”说理】以百折不挠的斗志,向阳而生
- [04-13]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郑益龙:为民献身的忠诚卫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