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护山铺路架心桥

2020-04-15 11:13:46 张国圣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摘要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重庆市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曾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集“老、边、山、穷”于一体,承接和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微弱,是重庆最缺乏发展条件的地方之一。然而,就是这个曾经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区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子。从“山底人家”到“山顶药家”,从“山口”到“村口”和“门口”,从“等、靠、要”到“比、赶、超”,城口在生态经济、畅安交通、内生动力等方面深挖资源、精做文章,实现生态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努力啃下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

关键词:脱贫攻坚 生态经济 补齐短板 志智双扶

从重庆出发,沿高速公路驾车行驶将近4个小时,在四川省万源市石塘镇下高速,再沿快速通道走六七十公里,就到了城口县城。如果在石塘继续沿高速公路往前走,再有差不多4个小时就到了西安。

城口县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在气候和地理位置上都有点像“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这个“重庆最北端”是长江三峡腹地通往大西北的重要连接点,也是重庆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县和曾经集“老、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区县。

新一轮脱贫攻坚过程中,“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城口走实走宽生态经济之路,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拓展城乡居民脱贫致富途径,通过“志智双扶”凝聚啃下“贫中之贫”“难中之难”硬骨头的共识,终于在2020年2月25日成功摘掉了“贫困帽”,由此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1.生态经济:从“山底人家”到“山顶药家”   

春天,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忙碌起来了。双河乡竹园村辉家坪食用菌种植基地,刚出烘房的干菇开始售卖,大量新菌棒已完成制作。

“以前都是直接外销鲜菇,今年第一批花菇采摘后遇到疫情,我们为菌棒注水延缓花菇生长,在烘房将采摘的花菇做成干菇。”基地负责人杜泽友说。食用菌、中药材、中蜂是双河乡2020年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双河乡实行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帮扶,拓展运输绿色通道等措施,解决疫情防控期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海拔从481米到2686米的城口,森林覆盖率超过70%,境内有各类动植物4900多种,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持最好的地区之一。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超过340天的城口,还是四季如画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

“生态是城口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命脉。”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说。全县面积的35.2%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超过54%的地方在生态保护管控红线以内,仅占辖区面积6.8%的耕地中,四分之三是坡度在25度以上的“巴掌田”和“鸡窝地”。截至2014年底,城口还有超过52%的行政村为贫困村,全县贫困发生率为15.6%。

为何手上捧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牌子,头上却老是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城口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过程中践行“两山论”,用好用活用足生态环境优势,走实走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态脱贫之路。通过“规划到地、要素到地、技术到地、市场到地、基础到地、服务到地”系列举措,构建“山底强文旅、山腰强特色、山顶强药材”的山地立体生态产业格局,变绿水青山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山底河谷地带着重发展生态型乡村旅游,已建成11个1800户“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带动1200余户50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山腰地带通过市场主体引领、集体经济组织推动、股权化改革带动,着重发展山地鸡、老腊肉、中蜂等特色生态农业,已培育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2家、农民合作社420个、产业扶贫基地194个,七大农业扶贫产业覆盖了90%以上的农户,年产值超过12亿元。山顶地带着重发展中药材产业,已推广种植中药材26万亩,年产量已达9万吨,“大巴山生态药谷”初步建成。

据阚吉林介绍,到2020年城口将新建15个优势资源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40%的贫困村、50%的产业薄弱村的主导产业,至少带动1.2万户通过中药材产业实现增收。

厚坪乡龙盘村村民潘光春,是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的受益者之一。“前年我们种的独活卖了1万多元、玄参卖了8000多元。去年中药材收成好,第一批就卖了将近1.2万元,家里还有很多独活、玄参、云木香和白术没有卖。”潘光春说,“门路对了,山旮旯土疙瘩也能让人致富。”

2.畅安交通:从“山口”到“村口”和“门口”   

山顶中药材、坡上核桃树、林下山地鸡、坑上老腊肉、河中冷水鱼、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中蜂“百花蜜”、河谷有“人家”,城口的山地立体生态产业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实景画卷。真正能让这幅实景画卷“活色生香”的“卷轴”就是路。但过去的城口,“望断山路,苦无出路”。

“城口举目皆山,但城口人从来不甘于困顿。”阚吉林说。2017年,新一届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破解交通瓶颈,成为市委市政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发力的重中之重。世代苦于“行路难”的城口抓住了这个“补短板”的机遇,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将路网密度由2015年的每百平方公里97公里提升到2019年的130公里。

沿河乡是2017年确定的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8年才通水泥路的沿河乡北坡村,是城口县最晚通公路的行政村。站在山脚往上望,道路在陡峭的崖壁上画出层层叠叠的“之”字,一直延伸到密密的云雾之中。北坡村共有80多户居民,通车当年就有10多户新修了住房。

新修的道路让城口更多的绿色资源变成了金色财源。村村通公路后,沿河乡加快培育笋竹、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打造“山地笋菌之乡”,发展巴渝民宿和“大巴山竹林人家”,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580多户失能弱能贫困户参与收益分红。沿河乡场镇上新建的秦巴生活馆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特产品,每年为6个村集体和95户失能弱能贫困户分红,已累计返利分红35万元。

修齐镇大兴村4社的邓长付喜欢种党参、天麻等中药材,但以前“没人来收购,多种了也卖不掉”。“四好农村路”修到家门口后,邓长付将中药材扩大到15亩,养了200多只山地鸡。“去年中药材和山地鸡各赚了2万多,收入比出去打工高,还照顾了老人和小孩。”邓长付竖着大拇指说,“这确实是一条致富路!”

城口现在只有一条快速通道直达县城,仍然是重庆唯一的未通高速公路的区县。但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的银(川)百(色)高速城口段已开工,经过城口的渝西高铁会在年内开工。受益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多少年来“看到屋,走得哭”的城口即将迎来“两高时代”,成为长江三峡腹地连接大西北的交通枢纽。

原来的交通劣势很快就会变成区位优势,城口趁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加快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产业+就业”“创业+产业+就业”等产业扶贫车间,通过技能培训让农民吃上“技术饭”、通过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等方式,拓展脱贫致富新路径,畅通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成功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2个、新型经营主体651个,培育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组织190个,建立产业基地194个,90%的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建立了直接的利益链接。2019年,全县182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交易额达1.98亿元,直接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通过网络销售增收550万元。

3. 内生动力:从“等、靠、要”到“比、赶、超”   

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之初,城口搞了一次贫困现状和原因普查,结果显示66.4%的贫困群众存在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有的安于现状缺乏志气,有的思想观念落后不敢开拓,还有的为了争当贫困户低保户“等、靠、要、懒、装”。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城口的“精神唤醒”首先从干部队伍抓起,按照党中央和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强化抓党建促脱贫的引领力。县委将组织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选拔谋划工作有思路、推进工作有力度、解决问题有办法、引领发展有担当、对待群众有感情的干部。2017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干部扶贫能力提升培训班39期,培训扶贫干部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6808人次,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重用干部50人。

按照“因村派人、人岗相适、尽锐出战”的要求,精选273名县级以上部门单位干部到全县90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还分四批选派6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顶岗锻炼,选派33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脱贫攻坚突击队员。在调整66名不合格不胜任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的村支部书记的同时,培养了272名乡村后备干部和196名本土人才。

依托“尽锐出战”的干部队伍,城口首先启动“精神扶贫”“精神脱贫”,通过“围炉夜话”“乡贤讲堂”“文化滋养”“四度教育”等方式,不断探索完善塑魂、破旧、重践、强自、立范“十字工作法”,系统性推进思想、新院、正风、主人、榜样“五大行动”,根本性扭转“等、靠、要、懒、装”,激发“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到2019年9月,城口共有456户贫困户主动递交“自愿不当贫困户申请书”,实现了从“争当贫困户”到“争做脱贫户”的转变。

春赏花、夏纳凉、秋观叶、冬玩雪的城口“四季有看头,全年有耍头”,但这个大巴山深处的“心灵牧场·养生天堂”打造全域旅游,却一度受农村封建迷信盛行、人居环境脏乱、“靠天吃饭”意识浓厚等问题制约。

县委县政府紧盯陈旧思维、陈规陋习,破愚昧建科普小院、破脏乱建洁净小院、破守旧建新业小院,建成了一批具有新风貌、新气象、新环境的“新农家小院”,让“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文旅品牌深入人心。25万人的城口,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亿元。

森林覆盖率91.8%的东安镇兴田村,生态好、气候好、空气好、风光好,可过去贫困发生率高达31%。在“新农家小院”建设过程中,东安镇引导兴田村村民开展生态旅游,全村共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125户,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2019年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