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战"疫"说理]筑牢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护网"

2020-04-17 10:34: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战"疫"说理]筑牢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护网"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的这句名言,今天仍能触发我们深沉的思考。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只有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成效显著——聚合力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灾害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应急管理不仅能打好化险为夷的硬仗,还必须夯实防患未然的基础。2018年4月16日,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破除了过去“九龙治水”的工作格局,变分散体系为集中体系,变低效资源为高效资源,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利于全面提升国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此次疫情防控,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体制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下,防控物资有缺口,工信部门迅速摸排家底,发动企业生产,商务部门全力保障物资调度;劳动力返岗有困难,交通部门组织铁路专列、长途包车;企业用工有问题,人社部门紧急响应、积极协调……社会主义制度释放出强大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转化为应对大风大浪、抵御风险挑战时的治理效能。

正视问题——补短板

应当看到,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短板和不足。比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地方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仍未扭转,各级传染病医疗机构投入相对不足,医疗物资等战略储备不足;在疫情防控初期,部分人群缺乏对疫情有效防范的知识和手段,产生恐慌心理,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等等。

一方面,预防是做好应急管理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比如,建立全程管理和预防为主的运行机制,就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另一方面,资源保障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后勤基础。比如,要让资源运转高效,就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当然,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仅包括体系建设,也包括观念等层面。这需要把各种规章制度转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深入人心。汶川地震后,我国把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顺应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的关注与诉求,也提醒社会公众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我们也应通过此次疫情吸取经验教训,更好满足公众健康生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和良好生活习惯,让公众学习掌握传染病防疫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具备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基本技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不仅来自制度体系内在的优势和效能,也来自制度体系不断改革完善所激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应急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应急机制,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才能不断筑牢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护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