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90天,我们一直在奋战
2020-04-23 10:38:18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
90天,整整3个月: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4月8日武汉“解封”,再到4月22日,“解封”14天之后见到的,已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艰难而拼搏的90天,从顽强战“疫”到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武汉正在全面复苏。 “最美”白衣人 90天历程,身披白衣的医护人员留下了“最美”的逆行印记。 1995年出生的朱庭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三人之一。1月7日,朱庭萱进入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照顾新冠肺炎患者。那时她对病毒一无所知,完全凭医者的责任感进入金银潭医院,“当时一听到‘支援’二字,就激发了我的使命感,我要去”。 在金银潭医院的那段时间,每天进入重症病房的病例都在增加,朱庭萱更加忙碌了。1月26日,朱庭萱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撤回,经过14天隔离,她返回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月2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布通知,仅保留急诊和发热门诊,全力抓新冠肺炎救治。该医院有500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抗疫,先后收治患者近5000人。 3月13日,朱庭萱再次从一线撤下进入隔离。3月1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开始陆续全面开放普通门诊,逐渐恢复正常医疗秩序。3月30日,在隔离期解除后,朱庭萱回到了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她说:“科室慢慢忙碌起来了,心脏病人比较多,但我们的压力比抗疫期间减轻不少。” 51岁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儿片区总护士长陈宏,与“95后”朱庭萱在年龄上是两代人。“第一次穿防护服进隔离区时,内心既紧张又恐惧。”陈宏回忆刚去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的情景。陈宏说,1月29日她就申请去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这是武汉市第一批发热定点医院。当时医护人员非常紧缺,陈宏认为自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应该先顶上去。2月9日,她又加入了雷神山医院护理组,参与负责所有新病区的开科、护理规章制定、流程梳理、质量检查等工作。 随着不断学习与实战,陈宏与同事们对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战胜疫情越来越有信心。每次患者康复出院,是她最开心的时候。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盲人老大爷,护理人员经常去给他喂饭,帮他洗漱、如厕。一次查房时,这位老大爷对陈宏说,“你们把我照顾得这么好,我打心眼儿里感动”。 雷神山医院员工通道手绘墙上,有一幅画陈宏非常喜欢。画中一位女士一半穿着裙子,另一半穿着防护服,象征着医护人员脱下工作服,是一名母亲、妻子、女儿;但穿上工作服,就是医生、护士、战士。 这样的战士,除了陈宏与她的武汉同行,还有众多外地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自1月28日首支外省医疗队援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以来,全国各地有21支援鄂医疗队共计2801位“逆行战士”来到这里,包括知名专家李兰娟院士。 如今,武汉各医院一手抓防控不松懈,一手恢复门诊缓解需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设立了严格的就诊流程,门诊患者实行全预约、分时段就诊;拟入院患者需要接受肺部CT、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及相关检测,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后才能收入病区。许多医院体检中心还特别推出“复工体检项目”。 “最严”社区人 基层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解封”前,社区防控讲究“严”;“解封”后14天,社区管理将进入常态化防疫,讲究精准科学。 武汉市青山区青山镇街船厂社区属于老镇、老厂、老龄的“三老”社区,也是“无疫情社区”。船厂社区书记卿畅说,“解封”不等于“解防”。4月20日下午,记者在该社区看到,周边已经有一些流动人员。据了解,目前船厂社区5个出入口共有42名值守人员24小时值守,逐一询问排查,确保复工复产人员和车辆正常出入,同时劝导老年人“非必要、不外出”。社区部分门店已经开放,社区网格服务对象由原来普惠居民转换为精准帮扶辖区内独居老人、低保户、外来人员等。 4月21日上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再次见到武昌区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区党委书记彭婧。两个月前,她忙得脚不沾地,记者对她采访时常常被电话打断。“现在电话少多了。社区居民打电话来,多数是咨询返汉政策。”她笑着说,目前防控任务依然艰巨,但随着各项工作逐步理顺和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最近终于能睡个整觉了。 2月中旬,水岸星城社区有800多户居民在外地,目前不少居民已陆续返回,其中还有30多位境外回国人员。“外地与境外返汉人员抵达社区的时间,大多在每天晚上7点至9点,我们在这个时间段增派了工作人员,加强巡查。”彭婧说。 “由于船厂社区是一个开放型老旧社区,目前物业暂时没有进驻,随着下沉干部有序撤退,社区已逐步将封控工作重心转移,将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同时发挥党员和居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守好社区大门。”卿畅介绍。 做好社区防控,责任心很重要。“2月16日,我就来到了这个社区协助工作。最近,小区封控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下楼走路的人多了,开车出门的多了,返汉人员多了。”水岸星城社区下沉干部余冰说,“只有更认真负责,才能守好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最快”企业人 4月21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数控系统生产车间里,戴着口罩的员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组装、调试。与此同时,佛山分公司、重庆分公司“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生产基地也在同步加紧生产。 疫情暴发后,公司满负荷生产。从1月20日至今,已累计生产3000套“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自3月初恢复数控系统生产,公司争分夺秒赶制2月份至3月份未交付的订单。“目前,华中数控及下属28家分公司全部复工,数控系统、口罩等生产线,还出现订单增多的交付压力。”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介绍,公司正通过加大人员投入,并将母公司订单转移到其他子公司生产等措施缓解交付压力。 工厂复工,工地也开始忙碌起来。在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的保税光电子产业园,张高松与同事刘学在腰间系上安全绳,一前一后从塔吊最下方沿着爬梯熟练地往高空进发。这个塔吊位于110米左右的空中,张高松与刘学面临的第一大难关,是要通过一段百余米长的垂直钢梯。他们都是中建二局专业的安全检验员,负责工地上塔吊的安全。 作为武汉“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是国务院于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的湖北首个综合保税区,是我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综合功能区之一。“目前项目处于主体结构与二次结构施工,用工量处于高峰期阶段。”中建二局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光电子产业园二期项目党支部书记税平介绍。 疫情暴发后,项目方响应号召,25位留守员工在项目上隔离,春节也在项目度过。居家办公期间,项目方开启了“云办公”模式,制定疫情防控专项方案,全面开展复工复产前期准备工作。4月8日,武汉“解封”,建筑工地也“醒了”。“时间就是效益,现在我们在进一步确保人员安全防护,全力增加资源投入,协调物料储备,科学规划施工,力争把疫情耽误的工期抢回来!”项目指挥长潘杰说。 大企业复工,小店主也不停歇。“90后”理发店店主赵文华这几天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随着“解封”,他连续亏损近3个月的小店迎来了转机,网商银行还给他的小店提供了1个月免息贷款。“这几天生意很好,每天要忙到晚上10点以后。热闹的武汉会回来的,生意也会更好的!”赵文华说。 武汉正拉满弓、上满弦,打好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确保疫情不反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 董庆森 柳洁 高兴贵 仇莉娜 包元凯) |
相关阅读:
- [04-23] 新华时评·六保怎么保:保粮食能源安全要做好“两藏”大文章
- [04-23] 数据印证中国经济“稳”的定力“进”的潜力
- [04-23] 雪中送炭,共渡难关——“六保”系列述评之保市场主体
- [04-23] 当援鄂医疗队队员回家时——请收下,咱社区的最高礼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