哽咽作别武汉 这些重症专家奔赴下一个“战场”
2020-04-27 17:06:2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
4月26日 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抗疫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 在武汉已经坚守三个多月的著名重症医学专家童朝晖、邱海波、杜斌立即转战黑龙江,分享武汉疫情防控经验。还有早在2月5日就抵达武汉的焦雅辉也将踏上归途。 临行前,他们接受了总台专访,有人几度哽咽、有人依依不舍、有人期待明年再来武汉看樱花。 1 焦雅辉: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焦雅辉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 焦雅辉,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自从2月5日凌晨抵达武汉以来,80多天的“疫线”工作中,她见证了武汉从“危城”逐步复苏的过程。 3月17日,全国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湖北。在天津医疗队队员踏上返程路时,焦雅辉为他们送行。她拿起机舱广播话筒,两度哽咽,“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焦雅辉哽咽送别援鄂医疗队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在即将离开武汉时,焦雅辉面对总台央视记者的镜头,再度哽咽。而这一次,是为了武汉这难得的“春天”,是为了武汉这来之不易的“0”。 当被问及“武汉给她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她说:“武汉真的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武汉的人民真的是英雄的人民。” 2 杜斌:我不会忘记这100天 △杜斌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 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1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他的责任不只是在一线抢救危重病人,还要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们探索诊疗方案;向中外媒体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1月18日,杜斌赶赴武汉,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6人高级别专家组。 1月19日,高级别专家组连夜返回北京,第二天就向公众示警,确定了新冠肺炎人传人的现象。 1月21日,杜斌重返武汉,直奔金银潭医院的ICU病房。病房里,病人的情况让他感到无能为力。 到了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但还有20名继续留守武汉、指导重症救治的多学科专家,其中就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杜斌又将立即转战黑龙江,分享武汉疫情防控经验。 面对即将告别的武汉,杜斌表示,他不会忘记这短短的100天,最牵挂的就是病人和武汉本地的同行。 杜斌:当你每天去接触这些病人的时候,其实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有的时候会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改变,开始不单纯是牵挂病人的病情,而要去想得更多一点,比如说他以后会怎么办、他的家人会怎么样。武汉本地的医生其实比我们更辛苦,他们坚持的时间更长。 3 邱海波:武汉的付出太大了 △邱海波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 邱海波,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 从1月19日驰援湖北至今,已在前线奋战近百天。他科学地提出全国驰援、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创建方舱医院、俯卧位通气治疗等应对策略,为稳定抗疫形势、扭转被动局面作出突出贡献。 4月初,有组照片在网上“火”了。媒体刊发了邱海波2月20日和3月30日的对比照片,称“抗疫专家一月白头”。虽然他一再跟记者解释“没那么夸张”,只是曝光度的问题,但明显消瘦的脸颊也足以说明以前抗疫的辛苦。 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的时刻,邱海波又将转战黑龙江。 被问及“想对武汉说些什么”时,他说:“武汉、武汉的医务人员付出太大了。我觉得武汉人做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这种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对于疫情的控制,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掌声和鼓励,他们让我觉得骄傲。”接受采访时,邱海波还想起了这些日子里,妻子对自己的支持和不容易,“她的压力蛮大的,一个人在家,加上腰不好”,但是妻子更明白东北需要邱海波,也明白邱海波的性格,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更大的支持。 4 童朝晖:明年我要来看樱花 △童朝晖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17年后,他再次战斗来到疫情一线,他说自己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前50多天里,童朝晖多次前往黄冈指导救治却没进过一次家门。而眼看着到了离开武汉的日子,他对武汉有好多话想说:“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上前线、冲锋陷阵的时候,我觉得咱们就是要义不容辞、勇敢、坚定地站出来,发挥自己的特长,拿出平时积累的成熟经验,来救治更多的患者。” 童朝晖表示,明年他要再来看樱花,这是他的一个遗憾。他希望,再来的时候,能看到武汉很繁荣的景象。 穿上战袍 他们是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勇士 脱掉盔甲 他们还是丈夫、父亲和儿子 在来之不易的“春天”里 没有鲜花 没有水门 悄然离开 直奔下一个战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