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弘扬伟大精神,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

2020-05-06 12:37: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作者: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邹绍清(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中国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汇聚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无私奉献、守望相助,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等宝贵精神,为激励我们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合作抗疫、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坚定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1.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是一个总能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民族,究其根由在于中华民族在面对磨难时,总是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团结一致、奋勇向前,从来没有被困难压倒过、被苦难压垮过,这是信心的力量,勇气的力量,更是团结的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抵御外辱,在英勇抗争中紧紧团结起来,焕发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改写民族命运、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敢于担当使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起坚不可摧的伟大合力。毛泽东同志说:“只要我们能团结,这个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展现出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和面貌,体现在党和人民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地抗击疫情、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发挥民族伟力的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党中央成立了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抗疫,科学抗疫,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形成全国一盘棋,上下全动员,全面部署,全面防控;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汇聚起全力奋战、团结奋战、英勇奋战、昂扬奋战的强大正能量,为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坚定了信心和决心,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充分体现了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为携手推进全球战疫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2.无私奉献、守望相助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抗疫斗争和复工复产过程中,无论南北西东,无分医护干群,各自贡献,共同担当,敢于斗争,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奉献、守望相助精神,汇聚了巨大的民族伟力。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为此,全国人民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构筑起了防控疫情和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固长城。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员干部,“我是共产党员,必须顶上去”,体现了甘于奉献、英勇奋斗、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在推动有序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用使命和担当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医护人员作为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四万多名白衣战士义无反顾,主动请缨,驰援湖北。他们无惧生死和风险,敢于战斗,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与昂扬斗志,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用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和血肉之躯筑起驱逐“病魔”的生命“防火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拔地而起,保障“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彰显了人民解放军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军民团结共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坚固长城。全民响应,人人有责。工人、农民、企业家、知识分子、公安民警、货运司机、快递小哥、社区工作者……人人都是战士,人人都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

“血浓于水,患难中见同胞情!”当疫情发生时,承载着海外侨胞、留学生大爱与关怀的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和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往国内,送往武汉;一些海外华人科学家带领团队研究、筛选治疗药物,尽可能快地为抗击疫情提供帮助和支持。当国内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外疫情严峻时,祖国母亲又源源不断地为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送去防护物资,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帮助和关爱;各驻外使领馆为留学生送去健康包,联合世界各地华人商会、同乡会协同抗疫,有力增强了祖国人民和海外华夏儿女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3.尊重科学、勇于创新

打胜仗首先要有正确战略策略。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尊重科学”“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时时处处体现于抗疫全过程。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王辰院士等团队为代表,汇聚广大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力量,紧急启动防控疫情相关科研任务,在控制传染源、疾病诊治、疫苗药物研发、科技攻关、大数据抗疫等方面发挥科技领军作用。科技工作者只争朝夕,忘我研发,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攻坚克难,提供最高效的科技支持,充分体现了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抗疫斗争也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创新发展。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重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每一次危机都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直面疫情防控带来的挑战,抓住创新驱动的历史契机,集聚创新伟力,使中国发展的巨轮搭上创新伟力乘风破浪前行。事实上,一批批人工智能创新运用,在线学习、在线办公、高技术创新、柔性制造等成果在此次疫情中不断涌现。在复工复产过程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了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创新,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如此,抗疫还促进了5G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这些极大地汇聚了创新伟力,体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熔铸了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夺取全球战疫胜利注入了强大力量。

4.命运与共、共克时艰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扩散蔓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战胜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秉持公开透明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全世界发布疫情信息,分享疫情防控、病毒检测、临床诊疗等经验和方案;采取一切科学有效措施保护人民健康,积极回应各方关切。疫情面前,作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都应该迅速行动起来,凝聚起团结合作、共同应对的强大合力,守护好人类共同家园的健康和安宁。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攻坚克难、团结合作战疫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方已向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组织提供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援助或派遣医疗专家指导抗疫,并及时分享最新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中国为世界各国合作抗疫作出了无以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得到了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不仅保护了本国人民,也保护了世界人民”。这些举动提振了国际社会共同战疫的信心,凝聚了全球力量,体现了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彰显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6日 06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