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美】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但我知道你是谁
2020-05-12 19:01:18 来源: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在抗击疫情中,她们是“风暴眼”中的战士;在产房,她们是“世上第一个拥抱你的人”;在重症病房,她们抢救患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说,在口罩和防护服后面,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但我知道你是谁;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知道天使就在身边…… “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感受天使的温情和大爱。 “风暴眼”中的护士:我自豪 我来自“金银潭”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士梁顺在工作中(4月1日摄)。新华社发 如果说武汉是报告新冠肺炎疫情的风暴中心,那么金银潭医院就是“风暴眼”。 21岁的梁顺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科室中年龄最小的护士。从2019年12月29日开始,他在ICU病房坚守抗疫。 那天,梁顺值中班,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内,金银潭医院接收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以前从来没有一次性来过这么多患者,只叫不明原因肺炎,还要求我们做好三级防护,肯定不是一般的患者,我心里其实特别害怕。” 这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士梁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从那天开始,梁顺就没闲下来过,每天都超负荷工作。最初是一组3人照顾12名患者,人手严重不足,工作强度大,最长的班得上足8小时。防护服穿脱不便,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病人,一旦进病房就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还要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等事。 “只有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去想‘怕不怕’,进到病房以后只想怎么把事情做好,怎么把患者照顾好,忙碌起来就不会害怕了。”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士梁顺(右)在工作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两年前,19岁的梁顺从卫校毕业后进入金银潭医院工作。当时梁顺和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时,怕对方忌讳,一般会说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后来,媒体关于金银潭医院的报道多了,家乡的人都知道金银潭医院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也知道了梁顺工作的意义。现在梁顺介绍自己工作的单位时,会直接说出“金银潭医院”。 驰援武汉:见证患者康复 就好像看着武汉复苏 陈志昊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照顾刚出生的婴儿(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陈志昊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90后”助产士,也是产房区护士长。她随中山一院援鄂医疗总队130多人紧急奔赴武汉。在武汉协和西院六楼东病区隔离病房担任护理组长,护理危重症患者,一干就是60天。 “报名驰援时想法单纯,感觉义不容辞。但前往武汉时,我开始有些紧张。我们要接手怎样的患者?我的专业能力能否胜任?防护物资是否足够?飞机上的每一个人都五味杂陈。”她说。 陈志昊(左)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病房与孕妇交流(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然而,面对亲人的牵挂,这种担心只能深藏于心。“2月6日晚收到通知,2月7日中午紧急出发,我只来得及在7日上午培训和领物的短短间隙里给家人打了十分钟的电话,告知他们,我即将奔赴武汉,我经过专业培训,一定会做好防护,也请他们在家中听从国家号召,不出门、不聚集,保重自己。也许担心影响我的情绪,他们只嘱托我好好工作。事后父亲告诉我,挂掉电话,母亲就哭了。” “第46天时,母亲写了一封信给在抗疫一线的我,告诉我‘静待花开’,叮嘱我为了剩下的五千名患者再努力一把、再坚持一段时日,为自己无悔的青春再添一笔色彩。”她说。 陈志昊在家中翻看硕士论文参考资料,旁边放着她在武汉战疫一线的留影(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在这两个月里,她是护士,也是患者的朋友。她说:“2号病房的李叔叔,60个日夜里,从危重症、重症到轻症再到出院,从无创呼吸机、面罩吸氧到鼻导管吸氧再到无需氧疗,看着李叔叔康复,就好像看着这座城市也健康了起来。” “在武汉,我看到生命的脆弱,也见证生命的顽强。在这座城市抗疫的60天,充满挑战和荆棘,也满是人性的光辉。武汉是一座在爱和希望里重生的城市。”她说。 助产士:这世上第一个拥抱你的人 在四川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内,杨秋在看书(5月11日摄)。新华社发 他们是每个小天使来到人间看到的第一人。小小的产房体验人间百态,小小的产房练就波澜不惊…… 世界卫生组织将2020年定为“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初期,为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一些科室暂停开放或采取预约制,而产科是不能停的。助产士肩负生命之托,在疫情中,以过硬技术帮助产妇渡过分娩难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刘悦新说,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常常会遇到产妇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等棘手问题。助产士们陪伴产妇缓解疼痛、恐惧和无助,指导产妇正确生产,减少并发症和难产。 在四川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病房里,杨秋一边给新手妈妈示范,一边耐心指导,不一会儿,臂弯里的小宝贝就在母亲温暖的怀里睡着了。 对“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杨秋来说,“白衣天使妈妈”的身份让她引以为豪。 这份初心,从24年前第一次穿上护士服的那一刻萌生,也在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锤炼后更加坚定。在这场地震中,她痛失自己年仅6岁的女儿。 “地震中,护士给伤者带去慰藉,带去生的希望,让我看到这份职业的伟大。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激励我更加努力,不辜负身上穿的白衣。”杨秋说。 曾获得南丁格尔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中华好护士”月度人物……诸多荣誉加身,杨秋对自己却更加严格,“对比弘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我还做得不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不断进修学习,还在医院开设了助产士门诊,帮助准妈妈们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火线”入党:迎难而上 挥洒青春力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的“90后”护士张佳男,是该院首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最忙的一天,他们6小时内收治了24名患者。 张佳男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字句:在武汉的每一天都是感动的,感动来自我的患者。输液时,大爷说你们戴着防护手套,多扎两针没关系;做CT,排队的患者指了指我的姓名卡说:“谢谢你们来了,武汉感谢你们”;发药时一位年轻的患者对我说:“姑娘你又上班啦?”我问:“您怎么知道是我?”她说:“虽然没见过你的样子,但听声音我就知道是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护士张佳男在武汉驻地与张贴的海报合影(2月16日摄)。海报照片拍摄于1月29日凌晨三点,张佳男和队员们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第一晚,当时张佳男正在给队友的防护服上写字。新华社发 从1月26日作为北医三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员支援武汉以来,张佳男看到,队伍里的老党员冲在前面,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25日,张佳男等四名援鄂医疗队员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在“火线”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从此我感到人生的追求更加明确——就是要奉献,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她说。 迎难而上,挥洒青春力量。在北医三院三批共137人的援鄂队伍中,“90后”的比例超过一半。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收到回信后,张佳男和队员们都很激动。“我觉得‘90后’真的已经长大了,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够挺身而出,担当重任。” 有一种爱情 叫“与子同袍,并肩战斗”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四川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旭涛(左)返回四川隔离期满后第一时间向护士女友肖雪梅求婚(4月14日摄)。新华社发 最美好的爱情,是“陪你慢慢变老”。在战“疫”第一线,还有一种爱情,叫“与子同袍,并肩战斗”。 王旭涛,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肖雪梅,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抽调到抗疫一线支援感染科的护士。 两个“90后”,一对情侣,因为使命,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成都,“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四川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旭涛(右)返回四川隔离期满后第一时间向护士女友肖雪梅求婚(4月14日摄)。新华社发 1月26日,肖雪梅接到医院通知,她被抽调支援感染科。“我的主要工作是陪同有发热症状的疑似患者做各类检查,把采集的标本装进密闭的转送箱,通过专门通道拿去送检。”肖雪梅介绍。 2月2日凌晨1点左右,刚睡下不久的王旭涛接到紧急通知:上午从医院出发,驰援武汉疫情防控最前线。 王旭涛和肖雪梅一夜未眠,肖雪梅默默地为他收拾好衣服、鞋袜等生活用品。 “你一定要给我平安回来!”这是临行前,肖雪梅对王旭涛唯一的要求。这是情侣间的告别方式,也是战友间互道珍重。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四川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旭涛返回四川隔离期满后第一时间向护士女友肖雪梅求婚(4月14日摄)。新华社发 两个人分别在一线奋斗着,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交流,只是每天照例在微信里重复那一句“戴好口罩,规范操作,保护好自己”。 一句简单的嘱咐背后,是两个人的心心相印,也是作为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所在。 “疫情还没结束,我们还要继续坚守岗位。”肖雪梅说。 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两个人没时间一起庆祝。“我们都是护士,互相都很懂得彼此的不容易,也非常支持彼此的工作,互相理解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王旭涛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