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在路上
2020-06-23 16:57:4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李雅兰 作者:人民日报社今天推出三集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历时3年拍摄,行走46845公里,采集1326个扶贫故事,最终收录11省21个扶贫案例,展开了中国扶贫工作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他的一封信 竟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 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那里的百姓曾经过着衣难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贫穷还给他们带来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下山溪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整个赤溪村贫困率达90%以上,其所处的闽东宁德地区,尚属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王绍据到下山溪自然村采访时,亲眼看到这触目惊心的贫穷,就像一根钢针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内心。于是他写下一封反映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的信,投稿给了人民日报,没想到引起了全国轰动。 1984年9月,也就是王绍据写信的那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由此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序幕。 随后,一场跨世纪的“挪穷窝”“拔穷根”的脱贫行动,在八闽大地全面展开。被命名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赤溪村,改写了扶贫开发的历史。至2014年底,福建累计完成6000多个自然村、超过100万农村人口搬迁。 从1984年给人民日报寄出这封信到如今,36年间王绍据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放眼全中国,14.8万个乡村也在发生改变。 那一刻 “精准扶贫”从十八洞苗家山寨飞出 湘西的山路蜿蜒曲折,惊险与秀美之间,隐匿着大大小小的苗族村寨,十八洞村便是其中之一。全村989人,人均耕地0.83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是花垣县比较典型的贫困村。 村民渴望改变,但环顾四周的崇山峻岭,连出村赶集都要走上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改变,谈何容易。 2013年11月3日,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苗家山寨,成为中国减贫史上一张标志性的名片。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考察,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方针。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脱贫按下快进键。2017年2月,十八洞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十八洞村也从湘西的极度贫困村一跃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这个当年娶不上亲、走不出山的苗族村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寨里回荡的山歌,正飘向远方。 “很快, 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外人看来新奇而充满民族特色的吊脚楼,是杨那牛面已经住了20多年的家。 和很多贫困村一样,贵州省丹寨县排莫村的男人大多出去打工,女人留在家里。然而从2016年开始,电商改变了这些留守妇女们的生活。随着村中蜡染销路的打开,妇女们逐渐成为排莫村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这星期,杨那牛面制作了50余块蜡染,一共可以收入300多元。有了手艺、有了平台、有了资质、有了包销,杨那牛面每月的收入马上就要超过在外打工的丈夫了。 她说,蜡染生意再好一点,孩子再大一些,就让丈夫回来做点事情,这样很快,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稻城亚丁的忠雍正在扩建自家的酒店,他自豪地介绍,酒店几乎从来就不缺生意。 大自然赋予了稻城县日瓦乡绝美风景,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成为了当地藏民脱贫的最佳途径。从2007年旅游开发,到2018年冲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十年间旅游带动了当地致富,提高了藏族同胞的生活水平。目前,全国范围内,旅游扶贫已经涵盖2.26万个贫困村,占全部贫困村的17%。 牧民朱马胡列生活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放牧是他的日常工作。这一天,他将朋友们聚到一起,弹起冬不拉,唱起了歌,等待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 朱马胡列已经和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签订协议,在自家土地上种植免费发放的甘草苗,三年后,企业将对他种植的甘草进行收购。生命力顽强的甘草不仅能给朱马胡列带来更好的日子,还是防止沙漠化、改造沙漠的绿色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