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20年变迁记:从“风吹石头跑”到“如诗如画”
2020-07-14 12:25: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
中新网阿拉善7月13日电 题:中国西部地区阿拉善20年变迁记:从“风吹石头跑”到“如诗如画”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我的故乡不能仅仅是荒芜,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如诗如画。”盛夏时节,孟和巴依尔谈起家乡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变化时激动地说。 阿拉善盟曾经是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中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策源地。境内有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遍地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孟和巴依尔是当地的牧民,他对于家乡20年前的整体印象,用了一句俗语。 200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专题节目《沙起额济纳》,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同年,中国国务院作出对黑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的重大决策,以此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黑河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流域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 两年后的2002年7月17日,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额济纳旗境内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首次进水。 官方消息显示,阿拉善盟利用来之不易的黑河水对下游额济纳旗实施抢救性保护,居延海三角洲地下水位平均回升40厘米,东居延海连续15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40平方公里以上,消失已久的黑河尾闾独有大头鱼重新出现。 阿拉善盟林草局副局长王新民介绍说,目前额济纳旗居延海两岸胡杨林面积由36万亩增至45万亩,居延海再现往日碧波荡漾的景象。 居延海的变化,只是阿拉善盟整体发生巨变的缩影。 王新民介绍说,当地官方将生态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其中最主要的举措就是“阻止当地三大沙漠握手”。 “我们通过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打破了在200毫米以下降水地区不能飞播造林的定论,持续开展飞播造林,累计飞播造林636万亩。”王新民介绍说,经过多年奋战,已有很大成效。 中新网记者了解到,经过数十年奋战,阿拉善盟官方在上述三大沙漠之间已累计完成营造林1935万亩,特别是在腾格里和乌兰布和沙漠建成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林草防护带,形成“绿带锁黄龙”之势,保障了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粮基地以及中国西北、华北、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 “具体没统计过,但现在刮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树越来越多了。”孟和巴依尔惊奇地说。 阿拉善生态环境的逐年变化,也让这里的民众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们过去周围都是沙子,一刮风就把羊圈和羊都压住了。”李秀梅是阿拉善盟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日嘎查的民众。她说,这几年中,当地开展飞播造林改善了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绿色收入,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当地官方资料显示,如同李秀梅这样的民众,在当地嘎查共有60户。每年7月份是飞播林采种期,她和家人通过采收、销售花棒、沙拐枣等种子增加收入,至少能有2万多元(人民币)。 当地环境的渐次变化,也在带动着当地的旅游业。 “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阿拉善盟文旅广局副局长包凯峰说,当地以汽车越野、额济纳胡杨、巴丹吉林沙漠、观赏石宝玉石等为主题策划实施品牌赛事节庆活动,如今已成为阿拉善盟的品牌。 “一些来过这里的外宾们都竖起了大拇指,不住点赞。”包凯峰如是说。(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