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扁担”,这里的农民真挑上了!
2020-07-23 15:14:19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知青时的日子。 那时,乡亲们回答,希望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我想这个目标也在实现中。‘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总书记说。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农业现代化指出,如果不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不把农业现代化搞上去,现代化事业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没有达标。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背景下,“金扁担”如何挑起绿水青山? 带着这个问题,“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农业大省吉林调研采访,探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扁担”。 安居乐业 新农村村民生活有保障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说的就是这里。就是这样一个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的地方,却曾经是吉林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带着疑问,调研采访从这里开始。 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是典型的朝鲜族聚集村,绝大多数村民是朝鲜族,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27人,现已全部脱贫。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提出三点期望:要打出粮食品牌、新农村要进行“厕所革命”、全面小康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如今,光东村已发展成知名的朝鲜族民俗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我们进村的时候正下着中雨,但鞋子和裤角没有沾到一丁点儿泥土。村子里鲜花盛开,道路洁净整齐。路边一颗颗红樱桃,挂着亮晶晶的雨珠,让人忍不住摘下来尝尝。 朝鲜族老阿妈朱今淑热情地把我们让到她家的炕上。她两个儿子如今都住在城里,逢年过节回来看望。 “怎么不跟孩子进城住?” “还是这里好。小时候在这里长大的,这是我的故乡。” 让老阿妈不肯离开的,除了眷恋不舍的故乡情,还有5年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土地分红不少、村容村貌变化。她最感激的是旱厕改造:“东北的冬天特别冷,上厕所就是遭罪。现在的卫生厕所方便又干净!”对于已经70岁的老阿妈来说,上厕所足不出户,的确是生活品质的一大改善。 不止是光东村。延边州委常委、和龙市委书记金烈说:“到2020年10月,和龙全市的旱厕将全部清零,污水处理全部做完,实现农村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向城市看齐。” 不止“厕所革命”,新建老年活动中心、铺设沥青马路、实施供水保障项目、安装路灯……一点一滴的改变正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南坪镇柳洞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村,群山环抱,青瓦白墙,排列成行。之前,这里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15公里的山峦之间。落实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后,柳洞村将村民集中起来搬进新居。柳洞村原有贫困人口52户75人,2017年已全部脱贫。 “我们把房子盖好、装修好、安好电器,村民直接拎包入住!”在村民苏美娥大娘家里,柳洞村第一书记姜庆松指着房间里的陈设一一介绍。 苏美娥家之前因残致贫,如今光景好多了。“我记不清收入多少了,但我都写着呢。”大娘弯腰从抽屉里翻出一张誊写工整的账单,土地流转、低保、养老保险、残疾人补助、边境补贴、村里养牛养貂分红等等共计3.7万元,一年下来吃穿不愁。大娘家的墙上还贴着一张医疗清单,写着医保政策以及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对口医生的姓名和联系电话。 苏美娥大娘的账单。李洋摄 村支书金浩告诉我们,现在吉林省实行城乡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村民的医疗支出大幅减少。原来村民每年要缴纳290元医保,政府补贴其中的160元。去年政府全部兜底,村民不用再花一分钱。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如今正变成现实。 “接二连三” 拉动产业扶贫新业态 “年纪大了也没活儿干,成天瞎转悠,一年家里收入只有三千多,还不够我老伴吃药的。”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徐明福连连摆手。 徐明福曾是和龙市八家子镇1368名贫困人口中的一员。已经脱贫的他有个心愿,希望镇里的桑黄产业越做越好,因为他在桑黄基地有一份工作,收入多了好几倍。 随记者一同调研的菌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绍:“桑黄是食用菌的一种,在抗癌、调节血脂血糖、治疗痛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场前景好,现在国际上的售价快赶上灵芝了。” “八家子镇桑黄种植基地去年实现收益52万元,今年预计150万元。”镇党委副书记王世明说,通过桑黄种植可以拉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收入从何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一天能有130元。除了在这摘,我还去其他农场,一个月差不多天天都有活儿干。”在汪清县红鸡冠黑木耳专业农场采摘木耳的郎大叔不假思索地回答着我们的提问,手里的活计却没停下。仅靠采摘木耳这一项收入,郎大叔一年就能挣8000元。 据介绍,汪清县黑木耳产值约34亿元,像郎大叔这样从事木耳相关产业的有近4万余人,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二。 4万余人从事的木耳产业,不单靠种植和采摘: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年包装2500吨黑木耳的生产线已建设完成;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尝试将木耳深加工成即食产品;全县标准化菌包厂已达到53家……围绕着木耳粗加工、深加工,一条清晰的产业链正在成型。 除了木耳这项“地利”,汪清县还占有“天时”。 进入汪清县13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现场,车行十几分钟,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始终出现在视野中。远远望去,恰如古诗所写的“甲光向日金鳞开”,场面蔚为壮观。汪清县项目推进服务中心副主任马辉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扶贫收益1500万元,为5000户贫困户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光伏板下的田地则进行现代农业种植,将来还要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光伏产业园。 桑黄、木耳深加工,“光伏+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丰富和延伸助推扶贫方式新变化。 “产业扶贫是最重要的稳定扶贫方式。”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越杰跟随我们一路调研,心中早已有了一本账,“打造产业链,畅通输血管是脱贫后应继续思考的问题。” 李玉院士以食用菌为例谈到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桑黄产业、木耳产业可以帮助地区实现脱贫,但在保障‘脱贫不返贫’方面还需要对食用菌进行加工,让它们变成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才能持续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此有一个精妙的说法,叫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即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还是数字最为直观。以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吉林省榆树市为例,去年,榆树农业总产值171.3亿元,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则达到了228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1.33倍。 有了稳固的产业链,产业扶贫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真正得民心、走得远。 五谷丰登 农产品创品牌还需发力 今年是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永芳回乡创业的第五年。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她搁下做了近20多年的软装生意,从青岛回到了汪清。 跟随孙永芳走进园区,立体式木耳种植大棚、无人叉车、智能化生产车间刷新了调研团队对木耳栽植的传统印象。 “所有设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光流水线图纸我们就改了50多次。”站在生产车间门前“做中国最好的有机木耳”大标语下,孙永芳讲得很有底气。 但立志用高科技重新定义行业标准的她也不得不面对品牌建设的难题:“我们的产品好,但这个行业还没有特别细分的标准,市场知名度不够高,很难做到优质优价。” “最大的难点是销售问题。”孙永芳坦言。品牌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落在“销售”上。 打造品牌是典型的现代营销理念,当它遇上经销商主导市场时,便成了一道难破解的题目。 林岩是汪清红鸡冠黑木耳专业农场负责人,他对前景很乐观。“前几年自己种木耳技术不行,赔钱赔得老上火了”,他说,“后来脱贫攻坚政策好,在政府帮扶下开始标准化生产,农场一年的收入就有200多万,真是这辈子都不敢想的事儿!” 但提到销售,他既高兴又有点恼火。高兴木耳不愁卖,恼火有的经销商为了把价格压下去在好木耳中掺次货。 经销商对崔玉清而言则有不一样的意义。 崔玉清是吉林省金裕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他的企业与榆树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块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相较品牌推广,销售渠道更让崔玉清困扰:“我们卖给经销商一吨米,假设我们能赚150元,他们就能赚到200元。” “没想过直销?”我们不解。 崔玉清则有些无奈:“我们是小企业,负担不起在各个地区建立销售点的成本,还不如把米卖给经销商。” “没有尝试过网络销售?” “我们没有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 榆树大米、延边大米、和龙大米、梅河大米……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守着“皇家贡米”的美誉,几天里我们接触到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在省内口碑不错,也正在为打造全国性的农业品牌而努力。 吉林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18年发布的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突出地理信息和企业信息,提升品牌产品附加值。 “还是要把品牌建设好”,张越杰认为,“要三个方面同步发力:一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二是企业品牌建设,三是产品品牌建设。可以由政府牵头搭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平台、农村电商平台等,但品牌归根到底是市场行为,政府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最关键的还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品牌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有长远规划。建议各企业重视科技支撑,开发市场稀缺品,同时做好产品宣传。” 金山银山 要靠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 “我接着回答你上个问题。”中央储备粮榆树直属库总经理姜玉升摘下安全帽,抖了抖衬衫,擦了擦头上的汗珠,对记者说。他刚从22米高的粮仓上爬楼梯下来,身后是榆树直属库壮观的粮仓群。背靠着号称“天下第一粮仓”的榆树市,榆树直属库储藏的粮食足够全市人民吃上500天。 “上个世纪,一个粮库只能储藏一两百吨粮食,而且储藏条件差,粮食一年就变质。现在存上三年没问题!”姜玉升说,“过去保管2万吨粮食需要5到8个保管员,现在依托高科技手段,1个人就能保管4到5万吨粮食。” 高科技手段在粮食储藏环节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还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三农”工作作出的明确指示。 现代农业是什么样?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实例。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榆树市五棵树镇是中央五部门认定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这里的广隆村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远近闻名,是新型经营主体的代表。村总支书记、合作社理事长丛建一边带调研团队参观合作社大院里价值百万的各类农机,一边回答提问。 “村里多少耕地采用机械化作业?” “合作社今年流转耕地945公顷,使全村1047公顷的土地流转率达到91%,耕地基本连成片,适合大规划机械化作业,形成集约经营规模化。” “合作社的经营情况怎么样?” “2019年纯利润210万元!” 据介绍,吉林省已发展合作社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5600多个,创建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3个。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下,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达到44.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持续提升产业体系—— 在汪清县柳树河村,一排排现代化牛舍分布山间,牛儿不时走到它们的“运动场”踱步吃草。因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规划,区域内的黄牛不再放牧散养。 汪清县的思路是走现代化产业之路,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经营的方式,投资6.35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了占地156万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项目的粗精饲料来自农作物,同时配套建设有机肥厂,提高资源转化率,建设安全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 今年,吉林省提出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目前,已累计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6个,农业产业强镇达到2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创建单位41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到27个。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全市420万亩玉米田基本不施入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加大米豆轮作的推广力度,大豆茬是最好的养地茬,通过推广该项技术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施入,也可达到土地用养结合目的……”问起榆树如何通过农业现代化手段保障粮食安全,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郎晓峰娓娓道来。 农业现代化不仅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也给榆树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去年,榆树市农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24元,比2018年增长8.6%。 根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全省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水平,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75.6亿斤,增产49亿斤,增产量占全国41.2%,居全国第一位。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列出了30项工作,其中包括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这些,我们在吉林省都看到了进展。 行进在松辽平原的大地上,“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农业现代化”从电脑上的字符,变成了生动活跃的人间烟火。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吉林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吉林省牢记总书记嘱托,挑起农业农村现代化“金扁担”,轻舟已过万重山。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