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正文
分享到:

经济大家谈| “十四五”时期如何科学实践“两山”理念

2021-01-07 10:29:49 来源: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吴静  作者:常纪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实践,必须在区域、流域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空间格局中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实践,必须依靠工业的支撑,不能忽视制造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和对绿色转型的经济保障作用。

经济大家谈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常纪文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视频讲话中指出,中国“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低碳和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十四五”时期如何才能科学实践“两山”理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实践,必须在区域、流域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空间格局中进行,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通过科学的路径,按照科学的部署,采取科学的方法,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才能实现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能实现相辅相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十三五”时期对于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十四五”时期,应当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继续深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创新潜能,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突破性改革,构建阶段性的政策和制度矩阵体系,通过以点带面、流域与区域统筹、集成创新等方式,凝聚民心、汇集民智、发挥民力,同心、同向、同行,将绿水青山全面、系统、深入、高质量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既保护生态环境,也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就业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实践,必须在区域、流域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空间格局中进行。各地要在区域和流域的尺度内找到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定位,加快产业协同发展,补齐产业短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产业聚集,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升。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既是区域和流域范围内的,也是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因此不能封闭地搞小竞争、小合作和小循环。全球化是长期趋势,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出现一些逆全球化的现象,但不能因为短时间的挫折就放弃优势绿色工业产业的全球竞争和合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实践,必须依靠工业的支撑,不能忽视制造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和对绿色转型的经济保障作用。我国中西部不少地区,尽管山清水秀,但交通不方便、工业不发达且人才资源匮乏,对上级财政扶持或者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较为依赖。而这些扶持和支援的经费主要来自发达地区提供的工业经济收入和本地城镇化收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式,推进城乡和工农的联动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如果没有优势工业的保障、特色绿色产品或服务的支撑、大中城市需求的拉动、城市投资者的促进及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实现高标准生态补偿,绿水青山就难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城市和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新局面也就难以形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实践,必须稳中求进,不可“大干快上”发展超越需求总量的生态产业,也不可盲目复制一些不符合本地实际的异地模式。“十四五”时期各地应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尤其要重视和维护自己的人文特色和绿色发展优势,以此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实践,必须是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逐步转化。各地需结合自己的生态、产业、社会实际,加强交通、信息、环境设施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发掘自身在绿色制造、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让绿水青山有条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守得住也守得久。

此外,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十四五”时期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实践必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通过“三线一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科学管控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生态旅游和绿色工业空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海陆统筹和水陆统筹,既保障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