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中国的脱贫智慧】故土亦有沃土

2021-01-21 17:42:15 杜晓星 来源:宁夏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区各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返乡,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本版新闻故事围绕本土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群体怀揣梦想,带着经验、技术、财富回到乡村,开启创业创新之路的历程,反映他们在广阔的乡村舞台上,借势发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商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共同发展的火热实践。

柏波:

返乡后的“甜蜜事业”

1月14日,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和党员致富带头人柏波正商量着承包种植温棚的事宜。

“最近时不时有人在微信上问我啥时候可以过来采摘无花果。”柏波笑着说。

“咱们发展壮大村集体项目新建的6座日光温棚正好能解决采摘周期短的问题,以后一年四季都有果。”王学锋说。

25岁的柏波在银河村长大,在部队时吃过新鲜美味的无花果,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以前只吃过干果,知道这种水果在南方种植,不知我的家乡能否种植这种水果?”那时,柏波就在心里打起了新鲜无花果的主意。

2018年,银河村开始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打造美丽银河湾生态旅游示范村。看着家乡慢慢变成景区,退役后在外打工多年的柏波想,何不在景区周围种植无花果吸引游人前来采摘?

有了这个想法,柏波上网认真查阅大量资料后,了解到无花果种植效益好、投产见效快等特点,并发现在银川也有种植成功的企业,这更加坚定了他种植无花果的信心。

“我初步计算了一下,先建设6个冷棚,整体下来投入15万元左右。”柏波将创业想法告诉了家人。柏波家里祖祖辈辈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家人起初并不支持他种无花果。但家人的反对没有阻挡住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当年3月,柏波在紧邻滨河大道的路边流转了7亩土地,种了300棵无花果。

没想到,一场倒春寒让树苗全都冻死在地里。

柏波没有灰心,3个月后,他又购入900棵无花果树苗,这次种植成活率高了不少,柏波趁热打铁投入十几万元建设了6座大棚。

“树苗的钱不多,但建棚投入比较大,种活了才敢建,过程真是一波三折。”柏波笑着说,大棚刚建好没几天的一个夜晚,惠农区狂风四起。“如果大棚被风刮破了,好不容易成活的树苗又要被冻死。”想到这里,柏波迅速爬起来和家人跑到大棚旁将绳子加固,总算有惊无险。

第一年,由于种植时间晚,果实较小。柏波抱着先打开销路的心态,采用加微信送无花果的方式,在惠农区积攒了一定的客源。去年参加石嘴山市举办的农民丰收节后,让他收获了更大的意外之喜——他的新鲜无花果大获好评。“当天带过去的无花果都不够卖,那次活动也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柏波说。

去年,银河村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也带火了柏波的大棚采摘。仅3个月时间,柏波在无花果种植上就收入8万余元。

“等启用了村上的温棚,无花果采摘就能从3个月延长到半年,到时候准备再多种几个反季节水果。”柏波说。

在两周前结束的银河村“两委”换届中,柏波作为党员致富带头人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下一步,他将通过温棚种植,带动当地百姓发展乡村旅游,共同走上致富路。(记者 李 良)

罗志安:

鹿倌的鹿与路

1月13日,“大牛”和一对双胞胎孩子低头专心吃着晚饭,听到脚步声,抬眼看到来者是主人罗志安,“大牛”赶忙把嘴凑到铁笼子前,和主人打起招呼。

“大牛”不是牛,而是一只梅花鹿,是鹿倌罗志安饲养的近300只梅花鹿中的一只。

2009年,西吉人罗志安自发移民至银川市西夏区富宁村。2012年,借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东风,罗志安组建一支施工队前往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承接电力工程。

赚了钱,罗志安返回西夏区承包了100多亩荒地种植树木。树活了,长高了,杂草也不甘寂寞地长了起来。如何除草成了罗志安的一块心病,几番思量,想到让牲畜吃草这个原生态办法。

一般人会选择饲养牛或羊,但是罗志安却未走寻常路。他选择饲养梅花鹿,只因在他眼中“梅花鹿长得漂亮”。

2016年,罗志安一路到河北省,买回来12只梅花鹿返回宁夏。养着养着,罗志安彻底爱上了梅花鹿。脾气温顺、全身是宝,他决定在西夏区创办一个梅花鹿养殖有限公司。

2017年,罗志安从东北购买98只梅花鹿,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谁知,东北梅花鹿来到宁夏后水土不服,加之罗志安缺乏饲养经验和技术,死了半数有余。

继续投钱还是甘任赔钱?罗志安选择了前者。他一次次前往全国各大梅花鹿养殖基地考察,学饲养技术,学预防疾病。

2018年,梅花鹿长势喜人,鹿茸价格居高不下。没有花一分钱打广告,外地一些公司主动联系罗志安收购鹿茸。2019年,罗志安的银川鑫达梅花鹿养殖有限公司从一只5岁种鹿身上采鹿茸8.33公斤,刷新了宁夏种鹿采茸的纪录。

“梅花鹿只在电视里看过,我们来你家看看活生生的梅花鹿!”看到罗志安靠养梅花鹿赚到了钱,富宁村一些村民敲开了罗志安的家门。

“想养,我教你们!”罗志安盛情发出邀请。在他的带动下,2位村民养起了梅花鹿。

如何挑选梅花鹿、如何输精采精……罗志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村民。有些经验是罗志安上过的当、受过的骗吸取教训总结而来的,有些技术是罗志安花真金白银购买而得的,罗志安说,之所以无偿教给村民,是不想村民再重复自己走过的弯路,直接走上一条致富路。

树也成了林,梅花鹿近300只。今年,罗志安酝酿了一个新计划——走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之路,希望带动更多人致富、就业。(记者 乔素华 文/图)

崔明磊:

从石油工人到枸杞商人

1月12日,当22吨枸杞发送到武汉和广州后,中宁县华杞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明磊如释重负。“接下来,再储备加工一批枸杞产品,为春节后市场销售做准备。”崔明磊如今是一名很有经验的枸杞商人。

32岁的崔明磊是中宁县恩和镇华寺村村民,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学习油气开采专业的崔明磊毕业后,被定向分配到长庆油田,工作2年后,崔明磊决定辞去稳定且高薪的工作,回乡创业。

他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执拗的崔明磊还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有挑战性的人生。“村里老百姓种枸杞的多,但卖不上好价钱。守着红枸杞,却过着苦日子,我要回乡发展枸杞产业,和村民们一起致富。”崔明磊说。

刚创业时,崔明磊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依靠在油田工作时积攒的几万元钱做资本,开着皮卡车,在恩和、舟塔等乡镇,走村串巷,上门收购枸杞,然后再拉到枸杞市场上销售,从中赚取差价。崔明磊告诉记者:“第一次在村里收了200斤枸杞,挣了300多元钱。年终一算账,一年净赚了4万多元,这给了我很大信心。”

崔明磊不满足于此,2011年,他将一套准备结婚用的房子抵押贷款18万元,又东凑西借,凑足50余万元,在县城租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场地,购置了枸杞色选、包装等设备,创办了一个小型枸杞加工厂,开始枸杞收购和代加工。

由于购买的色选机是新机器,崔明磊和技术人员连天连夜地调试,20多天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时间睡不好觉,市场行情也不好,我都有退缩的念头了。”崔明磊说,但创业路上从不言弃,色选设备正常运行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节约了成本,当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

2019年3月,崔明磊在恩和镇工业园区投资建设了一座6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当年公司完成营收1500万元。2020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产品远销广东、江西、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区。“这几年我们重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品牌效应也越来越好,销量也是蒸蒸日上。”崔明磊说,今年公司专门设计了电商专供的产品和包装,组建了专业团队,公司销售的重点将从线下转变为线上。

在崔明磊带动下,华寺村村集体种植枸杞500亩。去年,村集体枸杞进入盛果期,崔明磊提前签订购销协议,以消除村里枸杞销售的后顾之忧。父亲崔学福从羊绒生意转行到了经销枸杞,成立了福鑫枸杞专业合作社,在华寺村建有200亩的枸杞种植基地,发展合作社会员80多人。

“公司未来3年的计划是坚定精深加工方向,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打出品牌,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崔明磊说。(记者 杨志挺 文/图)

赵志红:

深耕大山过上“牛”日子

“每头牛低于市场价1000元,共向村民出售基础母牛40多头;流转土地3000多亩,年固定用工30多人。”1月13日,西吉县偏城乡花儿岔村致富带头人赵志红算了一笔账:“每年支付租地费和人工工资超过150万元。”

39岁的赵志红是土生土长的花儿岔人,他在5年前返乡创业,在大山深处建起基础母牛良种繁育场。

赵志红回忆说,多年前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耕种的30多亩旱坡地勉强维持,遇到干旱年份,庄稼减产或绝产,辛辛苦苦一年,还不够一家人吃穿用住。

为了帮父母减轻生活负担,赵志红高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赵志红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餐馆洗碗、端盘子。

2001年,赵志红离开餐馆,到工资相对高些的建筑工地打工。拉沙子、搅拌混凝土,什么活工资高,就干什么活。

“常年干苦力活,没啥前途呀。”赵志红边干活边盘算着。经过一段时间留心观察,赵志红发现干装修工程,活相对轻松不说,挣得钱还多。于是,赵志红找到装修工程队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装修工程队负责人是一名福建人,得知我要干玻璃幕墙、干挂大理石的活后,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赵志红的这次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随着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加之吃苦耐劳、认真细心,赵志红在工程队脱颖而出,得到了公司重用,从小工逐步升为项目经理。2008年,赵志红离开装修公司,开始自主创业。

“当自己过上安稳生活后,就开始想念家乡,想起家人生活的场景,想着村里人在忙啥干啥。”每当夜深人静,思乡的念头如同藤蔓一样爬上心头,赵志红回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恰在当年,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出台返乡创业相关优惠政策。“自己还年轻,何不回老家闯一闯,干一番事业?”2016年,赵志红告别家人,带着一瓶矿泉水,只身回到花儿岔村。

“当时花儿岔村正值脱贫攻坚期,人们贷款养牛养羊,村里修路引水,处处弥漫着脱贫奔小康的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赵志红返乡创业的信心愈加坚定。赵志红立即返回银川,变卖家产,筹资500多万元回到村里,在自家院子旧址上建设养殖场。

一年后,一个集智能监控、自动拌料、自动饮水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场在深山里建成。紧接着,赵志红购进40头优质基础母牛,开启了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创业之路。

“防疫、繁育、配料、护理技术和知识我逐步掌握了,牛得了一般的病我就能治。”赵志红说,经过5年持续繁育,基础母牛数量增加到160头,出栏育肥牛120多头。

2019年,赵志红看到村民自发移民后留下大量的土地,他以租赁的方式流转3000多亩,种植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形成种植和养殖一体化发展、草畜配套的综合性养殖。

赵志红为村民提供优质基础母牛的同时,还与偏城乡10个村建立“基地+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帮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计划进一步扩建繁育基地,为村民供应更多优质基础母牛,带动更多人增收。”赵志红说。(记者 剡文鑫 文/图)

冯思齐:“人杞合一”不了情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冯思齐是首屈一指的枸杞种植户,个人种植550多亩,也是最年轻的一个,今年只有28岁。

“多数大学同学都在做会计工作,我是唯一一个回农村老家的。”冯思齐大学读的是会计专业,2013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红寺堡镇红海村创业。

眼前的冯思齐脸庞黝黑,那是暴晒的结果。每年七八月,是冯思齐最忙的时候,他要到田间指挥工人采摘、装箱、称重,被太阳从早晒到晚。

冯思齐的枸杞种植基地,位于一片低矮小盆地中,连绵成片。主人告诉记者,土地含碱量至今还很高,不适宜种庄稼,却十分适合种植无污染的绿色枸杞。

刚回家时,冯思齐提出发展枸杞产业时,也曾遭到父亲的反对,当时田里大面积种的是甘草。通过做工作,父亲才开始支持他,父子二人引进宁杞5号、宁杞7号枸杞,并逐渐发展成主导产业,甘草“退而成其次”,目前只剩86亩。

冯思齐推出的是“沙洲杞红”品牌。“过去红寺堡就是荒漠,大规模移民后才被一点点打造成绿洲。”他指着自家枸杞基地说,他和父亲见证了这片土地发生的生态变化。

去年,冯思齐收获枸杞干果35吨。与经常波动的枸杞散货价格不同,“沙洲杞红”逐渐打响了市场知名度,价格始终稳如磐石,价格最高的半公斤包装枸杞卖到109元,赚得可观利润,且逐年水涨船高,同时也带动了乡亲们增收。去年,冯思齐累计用工近万人次,劳务支出130万元,辐射周边多个村庄,带动200余户建档立卡户就业,每名在他家打工的长期工年收入达1万到2万元。

对一手创办的“沙洲杞红”枸杞,冯思齐有着很深的感情,连微信名都设为“沙洲杞红(冯思齐)”,已然“人杞合一”。情到深处,冯思齐为“沙洲杞红”操碎了心、受尽了累,却无怨无悔。

最忙的枸杞采摘节,他连续2个多月吃住在枸杞基地及加工厂,每天只能休息3个小时,连回家的工夫都没有。其间,他佩戴对讲机,指挥基地、厂区两头工人们采摘、脱蜡、烘干,“连拨手机的时间都没有,用对讲机会更方便”。有时累得实在顶不住,冯思齐就抽空小眯一会儿,“一点儿岔子也不敢出”。

2019年夏天,工人们在烘干枸杞时,出炉的一刹那没有把握好火候,整间烘干房的枸杞都被烤焦,多达2吨,损失十几万元。从那以后,冯思齐在枸杞即将烘干的关键时刻,不管多晚都会守在烘干房前,亲自拍板出炉时机。

入冬后,枸杞人进入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刻,冯思齐却依然忙碌不已。1月13日,他驱车到中宁县枸杞交易中心,考察市场行情,回来后又忙着打包发单,为客户发货。

近年来,伴随着电商的兴起,冯思齐借助微信小程序、拼多多等平台,在线销售“沙洲杞红”枸杞,目前已占到总销量的五分之二。

冯思齐表示,红寺堡区正在奋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不可限量的发展机遇,让他更加庆幸当年作出的返乡创业决定。

作为一株“沙洲杞红”,冯思齐已然深深扎根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记者 杜晓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