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 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
2021-07-15 17:24:59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尤洋鑫 我来说两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百年担当使命所取得亮丽成绩单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中国共产党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新征程中更好担当使命发出的动员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与创造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跑出属于自己这代人的好成绩,书写出属于自己这代人的壮丽华章。 从“雄关漫道真如铁”到“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是百年的期盼。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也有过大汉与盛唐这样的辉煌与强盛。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也从此开始了中华儿女百年复兴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轻慢;民族不复兴,无颜担当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新寻回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一个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为强大而强大,为发展而发展,而是要让我们的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我们的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更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过上更加富裕、更加有尊严的生活,让14亿多中国人民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能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能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的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兴的中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 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在某一时间点上实现的某一具体目标,更不是重回历史某一时间点的某一发展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的“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富理论内涵,这就是伟大梦想、历史进程、现实运动有机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伟大梦想始终在前方,是历史进程路途依然曲折坎坷,更是现实运动正在进行中。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牺牲与创造,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从“四个伟大成就”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重要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一百年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建立新中国,让中华民族在政治上站起来。从此中国社会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不再有军阀割据,不再是一盘散沙,人民当家做主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为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而且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科技突破让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拥有了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过去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仅以经济总量为例。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7%,超过美国经济总量的7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也正是这“四个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开篇的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历史和中华民族将会永远铭记这一时刻,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必将镌刻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标尺上。 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中华民族更加昂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机、勇立潮头,一定要大踏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向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70多年前,中国社会在政治上“站起来”之后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全社会之力建设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旨在通过现代化让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真正“站起来”;40多年前,邓小平设想和推进的小康社会其实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所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也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 全面小康让中国现代化站上了新起点。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得到大幅跃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有了巨大提升;等等。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20世纪末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时间没有变,现代化的标准却在提高。首先是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第一步走的目标提前到了2035年,到2050年的第二步走的目标则从“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现代化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了“美丽”这一要求。 全面小康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线式的。昔日西方强国通过殖民与掠夺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不可能复制也不会重现。现在有一些国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搞得国家大乱、元气大伤,就算少数一些国家侥幸得以维持,也沦为了西方强国的附庸而难有作为。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那么后来居上的中国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历史进程。30多年的小康社会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整体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全面小康已成为历史篇章,全面现代化正在徐徐展开。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体两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上,为中华民族找到并走出一条来自自己、属于自己、为了自己的全面现代化道路,找到并走出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光荣。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