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心心念念的,永远是菌草

2021-09-13 12:18:48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本报记者 丁雅诵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任务,凌一农计划悄悄离开。但他推开大门,竟来了一群送行的村民,手里拎着东西,眼里饱含不舍。”这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幕。

剧中人物凌一农的原型,正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他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多年来,林占熺一直奋战在科研和扶贫一线,不仅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还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我们在敲开一扇新的大门”

上世纪80年代,很多地方掀起栽培食药用菌的热潮。然而,栽培食药用菌离不开树木,随着产业发展,树也越砍越多。

1983年初春,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看到汀江流域两岸景况,他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草来代替树木栽菇呢?

然而,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研发资金与设备,林占熺凭借的只有一腔热血。他从山上砍了芒萁等野草回来,用饲料粉碎机粉碎做成培养基;从废弃的自行车上取下钢辐条,磨光之后作为接种针;自制上百个瓶子,用来记录不同基料和菌种的比例……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86年,第一朵草基香菇长了出来。他兴奋极了,“我们在敲开一扇新的大门”。

林占熺把可用作食药用菌培养基质的草本植物起名叫做菌草。他介绍,菌草技术直接减少了木材砍伐量,仅“以草代木”种植香菇一项,全国每年就可少砍树木2000万立方米。如今,菌草已成为一项新型交叉研究领域的新类别,成为一类新开发利用的农业资源。

技术有了,怎么让它走进田间地头?在农业专家对这项技术研究鉴定通过后,林占熺第一时间办起了栽培培训班,“村里条件简陋,有时候晚上我就睡在仓库里。肥料味道熏人,还有小虫子往身上爬,可是一听到粉碎菌草的声音,我心里就舒服得很。”

“要帮助当地农户改善生活”

1996年,在一个培训班上,林占熺介绍的菌草技术让宁夏彭阳县委领导眼前一亮。那一年,正是福建与宁夏结成对口帮扶的第一年。

“我是主动申请去彭阳县的。”林占熺说:“此前我帮扶过与其相距不远的陕西彬县(现彬州市)。当地农民利用窑洞种蘑菇很成功。”

到了彭阳县,林占熺的心揪了起来,“当地农户劳作一年只能生产一两百公斤的土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他下定决心,“要帮助当地农户改善生活。”

当天晚上,林占熺顾不上吃饭,打着手电,一头扎进了农民的窑洞。“窑洞面积有多大,保温保湿条件怎么样,通风排气状况如何,会不会影响菌菇的质量,这些信息必须掌握。”他说:“第二天要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我得先了解清楚,才敢签这个约。”

就这样,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扶贫成为重要项目之一。

“工作进展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这里山大沟深,农民大多以小麦玉米为主食,连蔬菜都不常吃,哪知道什么蘑菇。用废弃的玉米秸秆能种出蘑菇,大家都不太相信。”林占熺说。

随后,他在古城镇小岔沟村挑选了27户农户,利用废弃的窑洞和简易菇棚,用玉米秆和小麦秆栽培蘑菇。半年内,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收入达2000元。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菇棚里种平菇,纯收入达1万元,比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高。

“最高兴的就是学生能够学好本领”

在林占熺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地球仪,这是学生们送给他的教师节礼物。地球仪上,已经推广了菌草技术的地方都被贴上了标识。

目前,菌草技术不仅推广到国内500多个县区,还被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作为老师,最高兴的就是学生能够学好本领,为菌草产业发展作贡献。”林占熺说。

从2007年拜读于林占熺门下,到后来成为菌草科研团队的一员,李晶见证了学校菌草研究所从几间实验室发展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林老师全身心都扑在菌草事业上。”李晶说:“许多学生毕业后主动要求留下来,大家真心认可、真心热爱这份事业。”

林占熺注重言传身教,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了观察菌菇生长情况,他干脆住在菌棚里,每晚一户户看蘑菇;为了销售菇农生产出的蘑菇,他带着队员跑遍了全国主要蘑菇市场……“身体力行、冲锋一线”,这是学生们对林老师的一致评价。

多年来,林占熺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他心心念念的,永远都是菌草。一名队员从西藏发来照片,他看到在枯萎的草丛中,有一束草还是绿的,就让队员把草带回来研究;在福建的一个小村子里,他看见溪水里有一株草长得特别茂盛,就赶紧下水把草带回来……

虽然已经78岁,但林占熺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开发等等。“这一辈子能与菌草结缘,我很幸运。能为减贫事业作贡献,我很满足。”林占熺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