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节日市场兴起绿色低碳消费之风

2022-01-30 14:31:52 作者: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上海1月28日电 题:节日市场兴起绿色低碳消费之风

新华社记者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2022年新春佳节将至,节日消费市场中,绿色消费之风引人关注。

减少餐饮浪费的小份菜、颇受追捧的二手商店、交易火热的线上闲置交易平台……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动落实,绿色低碳消费渐成气候。伴随着相关举措的密集出台,有望打开一个体系更加完善、空间更加广阔的绿色低碳消费大市场。

新风尚 绿色消费线下线上两开花

打开“绿色食谱”,点几盘半价出售的小份菜,吃不完的菜再使用可降解环保打包盒带回家……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的陈勇上餐馆用餐时发现新变化:桌上剩菜少了,大家的打包意识强了。在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重庆华辰国际大酒店,随处可见各类绿色标识和环保倡议,绿色低碳消费正成为一种新风尚。

重庆市酒店行业协会秘书长谢廷富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绿色饭店”,重庆共有56家,“未来,餐饮酒店行业将向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不浪费的“绿色饭店”不断涌现的同时,主打“循环”概念的二手商店如今也颇受消费者追捧。

在上海的“网红”小马路安福路上,有一家门口常有人排队的“多抓鱼循环商店”。这家“循环商店”售卖的是经过消毒、翻新后的二手书籍与二手服饰。虽然卖的都是旧东西,但这家店常常红火到需要预约才能进入。

线下绿色消费热起来,线上闲置交易也十分活跃。据二手交易平台闲鱼的工作人员介绍,春节临近平台上闲置交易火热,公司过年发放的礼品、健身类器材等都是近期热门交易商品。

“书本、衣服、儿童玩具等,我常常会选择购买二手。”有多年二手物品买卖经验的上海市民周女士说,“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当下,大家其实都有不少八九成新、完全可以正常使用的闲置物品,通过二手交易,能够合理消化闲置物品,有效分配资源。”

新亮点 低碳生活开启广阔市场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已蔚然成风。在中央大力推进“双碳”工作的当下,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为消费市场带来新亮点。

——低碳理念孕育消费升级新需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越来越多消费者乐于将绿色低碳‘穿’在身上,绿色、低碳、可持续正成为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消费升级的推动力。”智能家居品牌ROEHL创始人叶强生说。以绿色出行为例,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显示出绿色低碳消费的巨大潜力。

——循环经济催生消费市场新增长点。《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有受访人士表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的重要尝试,将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多地尝试搭建碳积分体系激发低碳消费更大潜能。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介绍,为了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上海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碳普惠”工作,把包括绿色消费在内的各种低碳行为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出来,变成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碳市场、消费平台等,让公众从低碳行为中获得实惠。目前,北京、深圳、成都、南昌等城市也纷纷发力碳积分体系建设,用个人的“绿色账本”来激励公众绿色低碳消费。

绿色低碳消费的未来重在认知与认同

绿色消费理念在中国正不断深入人心。但不少受访者也表示,绿色消费想要实现繁荣发展,还需要消费者和经营者更深层次的认知与认同。

“未来会越来越趋向循环经济,但这取决于消费者的配合和参与。”叶强生说,刚刚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将与其他政策一起,为推动行业领域快速发展带来契机。

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彭和良表示,目前部分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商超、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宾馆等绿色低碳升级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消费者认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观念,并鼓励各大商场、零售门店和宾馆餐饮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商场、绿色饭店创建,提供绿色服务,引导绿色消费。”(记者王默玲、伍鲲鹏、程思琪、李晓婷、丁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