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08-15 15:52: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雨文 我来说两句 |
内容提要 “四个重大转变”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我们要深刻领会“四个重大转变”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日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精辟概括了“四个重大转变”: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 集中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四个重大转变”高度凝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历史性变化。新时代十年,是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十年。我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7%,降至2022年的29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减少93%,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历史性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十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改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转折性变化。针对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为美丽中国建设赢得了战略主动。面对以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全党全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 全局性变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同时,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的政治领导力,经过两个阶段会议,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还与其他国家携手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重大转变”的内在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重大转变”,凸显了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关联的鲜明特征。“四个重大转变”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这是方式和方法的转变,为其他重大转变提供了策略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问题,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发力点、平衡点和增长点,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效能显著提高。 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这是观念和责任的转变,为其他重大转变提供了方向引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这是胸怀和格局的转变,为其他重大转变提供了全球视野。我们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携手世界各国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和赞誉。 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这是思想和理论的转变,为其他重大转变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和理论的重大转变居于统摄和管总地位,是认识之变、理念之变,也是指导实现其他重大转变的根本性转变。 深刻领会“四个重大转变”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个重大转变”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实现的,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是实现重大转变的牢固基础和坚实依靠。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真切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是实现重大转变的精神境界和重大原则。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这鲜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信自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是实现重大转变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所在。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实现重大转变的内在要求和鲜明品格。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始终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出台政策的出发点、落脚点,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局面的突破口,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实践已经并将不断证明,只有不断增强问题意识,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才能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是实现重大转变的基础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实现重大转变的大国责任和强大动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同世界各国共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和使命担当。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实现“四个重大转变”,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奋进新征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深学细悟笃行中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