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光明论坛】向“新”向“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2024-08-12 12:11:04 作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翁晗   我来说两句

【光明论坛】

作者:杜仕菊、叶柏荣(分别系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近日,全国经济半年报出炉,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继续下降,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我国经济发展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建设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如今,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与2012年相比,202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6.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中国正以经济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培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需要在多个方面绵绵用力。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福建宁德市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通过建立类型多样的复合经营体系,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拓展生态富民新路径,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经济新增长点,对全市林业总产值提升与农户就业增收有积极作用。全国很多地区如宁德一样,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实践已经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能够挖掘和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更好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发展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为把握科技革命新机遇提供重要支撑。当然,绿色产业本身的发展,也将带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能够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降低资源环境代价,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健全绿色低碳的发展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协同推进国内产业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础。青海省依托丰沛的清洁能源,借助国家“东数西算”的发展契机,完善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在能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等政策上发力,把“绿电”变“绿算”、把“电缆”变“光缆”、把“瓦特”变“比特”,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赛道健全制度保障。与青海类似,全国还有一些地区也在适应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低碳绿色等时代要求,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释放政策与产业红利。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2日 02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