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新华解码|中长期资金入市迎重磅文件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2024-09-28 10:21:00 作者: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中长期资金入市迎重磅文件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新华社记者刘慧

近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解决当前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长钱长投”重点从三方面发力

指导意见着眼于“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的总体目标,主要举措包括三方面:一是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三是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

截至今年8月底,权益类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14.5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长1倍以上,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从17%提升至22.2%。虽然相关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机构投资者及中长期资金占比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中长期资金由于具有专业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强的特点,推动中长期资金的入市有利于投资者结构优化。

证监会机构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旨在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工作合力,以推动中长期资金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有助于投资者回报稳步提升,形成中长期资金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投融资两端发展更为平衡、资本市场功能更好发挥的新局面。

问题导向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

长期以来,市场各方对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的呼吁不断,但无论从市场生态还是制度供给方面都存在诸多堵点。指导意见从问题导向出发,在长周期考核机制、制度衔接、市场生态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突破。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制度等。

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将通过构建投资管理机构、投资经理、产品组合等多层面相互衔接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与长周期考核相适配的管理制度。

有专家指出,年金基金短期考核问题比较突出,由于考核压力层层传导,投资管理人求稳心态突出,投资组合难以承受市场短期大幅波动。保险资金仍存在“当年度利润”指标考核权重过重、中长期考核指标权重较低的问题,短期市场波动仍对保险公司绩效产生较大影响。

“受限于会计核算、绩效考核、偿付能力等方面要求,保险资金在权益投资方面还面临一定现实困难,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比例距离政策上限还有较大空间。”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指导意见针对性破解考核机制和保险资产权益投资面临的难题,完善长期考核评估机制,有助于打通堵点。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说,塑造和形成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生态是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基础和前提。指导意见支持机构投资者更好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等举措,将从根本上夯实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市场基础。

更加注重投资者回报

投资者的获得感对于中长期资金入市有着重要影响。意见明确,加强基金公司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制定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收益。

与此同时,丰富公募基金可投资产类别,建立ETF指数基金快速审批通道,持续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鼓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丰富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推动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提高权益类私募资管业务占比,适配居民差异化财富管理需求。

在潘宏胜看来,指导意见明确了基金公司要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这些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将为基金公司发展提供更加包容和便利的市场条件和监管环境,为中长期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指导意见还透露,企业年金差异化投资之路将开启。此前,对企业年金的管理,大多数企业制定了统一的投资策略,但难以兼顾不同风险偏好、不同年龄的群体,最终结果普遍倾向于低风险偏好,在资产配置上体现为相对较低的权益资产比例。然而,随着年金运作时间的积累,逐步具备了选择差异化投资策略的条件。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