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拥抱银发经济新蓝海
2024-12-27 16:10: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洪振威 我来说两句 |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近日,全国多地举办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比赛既考核专业技能,也考察爱心耐心,为银发经济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年初到岁末,这样的活动遍布神州大地,贯穿了整个2024年。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扩大,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预期提升,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在持续增长、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不断增强。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银发经济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释放出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明确信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对发展银发经济作出部署。 据相关机构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银发经济涵盖了养老事业产业全领域,涉及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养老金融、健康管理、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不仅关乎广大老年人家庭幸福,也关系到扩大就业容量、优化经济结构和激发消费潜能。应当看到,当下银发经济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而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 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无疑是银发经济前进的方向。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则应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此,一方面要切实履行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让老年群体“愿消费”“会消费”“敢消费”,银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这既需要消除老年人消费观念制约,合理引导养老预期,也有赖于持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积极推进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严厉打击涉老诈骗行为,也不可或缺。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旨在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期待这样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 发展养老事业产业,拓展银发经济新空间,离不开科技赋能。11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从帮助老年听障人士的高科技助听器,到为失能老人设计的卫浴移位机等设备,健康养老专区的各类产品和服务让人耳目一新。发展银发经济更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养老服务新职业新工种“版图”不断扩大,但在规模、结构、专业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人才队伍仍存在一定短板亟待补齐,这就需要通过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社会支持体系以及职业保障体系来加快推进。 发展银发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长期性,又有紧迫性。银发经济是一片新蓝海,机遇和挑战并存,呼唤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其中,从而汇聚起磅礴力量。每个人都终将变老。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