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新芽绽舞台
2025-02-14 22:42:05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洪振威 我来说两句 |
新华社拉萨2月13日电(记者蒋梦辰)“到‘顿月’了。希望他今天能把高音唱上去。”尼玛普赤的眼睛里满是期待,她双手攥紧博拉(拉萨的一种传统服饰),眉头紧皱,却又忍不住轻声念叨。帷幕后,她的孙子罗桑朗觉正调整呼吸,等待登场。 2月11日晚上七点半,西藏首部少儿舞台剧藏戏《顿月顿珠》在拉萨藏戏艺术中心上演。这部剧由44位5至18岁的小演员共同演绎,其中有10位获得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小梅花”奖。 距离演出还有2小时,在艺术中心的后台传来催促声,“‘顿月’,到你化妆了!快去吧。”罗桑朗觉起身走向2号房间化妆。13岁的他,是藏戏《顿月顿珠》中的主演,也是第28届“小梅花”的获得者。 罗桑朗觉(左一)在化妆间里佩戴饰物(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罗桑朗觉从7岁开始学习藏戏,每周末在西藏自治区群艺馆的藏戏唱腔班排练超过6个小时。为了这场演出,他和其他小演员从2月2日开始,每天要排练8个小时。 “虽然累,但觉得一点都不辛苦,而且非常值得。”罗桑朗觉一边化妆一边笑着说。后台,孩子们紧张而兴奋地准备着,他们即将站上那个承载梦想的舞台。 “以前带小孙子去看藏戏,演到一半我和老伴都想走了,但他一定要坚持看到最后。”尼玛普赤笑着说。回到家,罗桑朗觉偷偷穿上藏装,模仿着戏里的人物,一边唱一边跳。 学习藏戏并不容易,尤其是唱腔中的长调部分。 “有时候会换不上气,声音也上不去。”罗桑朗觉坦言。为了克服这个难点,他会用手机录下老师的示范。练习的时候,自己先唱一遍,再对照录音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放学回家,罗桑朗觉还要练台词。“我劝他早点休息,他总是说‘没事,让我再练几分钟、再练几分钟’。”尼玛普赤回忆道。 西藏首部少儿舞台剧藏戏《顿月顿珠》演出现场,罗桑朗觉(右三)在剧中饰演“顿月”(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这部藏戏并非传统剧目,而是经过创新改编为舞台剧,对孩子们的走位、台词、动作要求都很高。 “在排练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叫苦叫累。”导演云登罗布感慨,“排练完了,我才感觉自己对孩子要求太高了,有些内疚。” 剧院灯光逐渐暗下,舞台中央,“顿月”缓缓走出。鼓声震震,尼玛普赤的手指微微颤抖,直到熟悉的歌声响起,高亢悠长,她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演出结束后,罗桑朗觉摘下头饰,缓缓走下舞台。 “我对今天的表演不是很满意,没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他的语气里带着些许遗憾,但很快,眼神又坚定了起来。“我小时候有个梦想——希望在成年之前,能在舞台上穿上国王的衣服,演一次国王。今天,我做到了。” 藏戏是藏文化中的“活化石”,已有600多年历史。藏戏集说唱、表演、歌舞、文学于一体,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如何让年轻一代接触并喜爱这门艺术,成为古老藏戏面临的新挑战。 《顿月顿珠》是传统八大藏戏数字化影像工程中的第七部,也是西藏首个由少儿组成的舞台剧。 “我们希望以剧育人,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热爱藏戏。”云登罗布说。 舞台灯光熄灭,剧院渐渐归于寂静。一颗颗关于藏戏的种子,已悄然在这些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实习生:旦增卓玛)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