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茹振钢代表的“麦田守望”

2025-02-18 19:43:29 作者:阚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洪振威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又是一年春风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将于3月初在北京召开。中新社记者近期采访了一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了解了过去一年他们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故事和心声,即日起陆续播发。

中新社河南新乡2月17日电 题:茹振钢代表的“麦田守望”

中新社记者 阚力 李超庆

“叶尖受冻不影响它,生长量已达到很理想的状态。”迎着早春的朝阳,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带着团队,走进位于豫北新乡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察看小麦苗情。

河南是中国小麦生产大省。今年,该省小麦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在8500万亩以上。眼下,河南小麦从南到北将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拔节的植株生长旺盛期,同时也是肥水需求高峰期和产量形成关键期。

2月16日,中新社记者在这片小麦种植面积达1200亩的基地看到,麦苗已泛绿,机械喷灌和人工浇灌正交替作业,茹振钢眼中满是笑意。

每年立春后,茹振钢都会带着学生,马不停蹄地奔走在田间地头,辅导农民开展春管。他们还走访调研种子公司、面制品企业等,以确保供需两端紧密结合,更精准地培育麦种。

  2月16日,茹振钢在麦田里察看苗情。 中新社记者 阚力 摄

今年67岁的茹振钢,致力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逾40年,有“麦田守望者”“麦爸”之称。数十年来,他培育出“黄淮第一麦”等众多小麦品种,这些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4亿多亩,直接增产效益超300亿元人民币。

“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茹振钢连续多年关注“三农”话题和乡村振兴议题。2024年,他走进农村、课堂等开展宣讲30余场次,与1500多位听讲者交流探讨,“希望让更多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培育小麦品种很重要,培养人才也很重要,这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两粒种子’。”茹振钢说道。

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一年来,茹振钢还关注农业领域如何与AI技术结合。在他看来,AI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气象,通过新技术实现种药肥械一体化作业。

AI技术赋能农业装备,也是茹振钢将带上今年全国两会的重点建议之一。他通过一年的走访调研发现,不少农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妇孺,难以实施精准的田间管理。目前,如何将传统农业生产的人海战术,转变为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的一体化生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河南以中国1/17的耕地,产出中国1/10的粮食、超1/4的小麦。2024年该省粮食总产量1343.9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种业安全一直是茹振钢履职尽责的重点,今年也不例外。在他看来,要摸清小麦品种的基因功能,从而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品种保护。

“我就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实实在在踩着大地。”茹振钢对记者表示。

【记者手记】

2017年,我初次采访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他那“大嗓门式”满怀激情地介绍“要把小麦话语权抓在中国人手里”的场景,深深印刻在我心里。

此后8年,我和同事们多次往返于茹振钢教授主持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乡间地头采访,见证他对小麦育种、对乡村振兴的如痴如醉,见证了这位“麦田守望者”始终如一地以实际行动扛起粮食安全的重任。

截至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这其中更是少不了像茹振钢这样的育种专家的辛苦付出。多年来,快言快语的茹振钢像“农村大叔”一样多次走进我和同事的镜头里,无数次被媒体同行写进作品里,他的亲和力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广大农户和一望无际的麦田。

  2月16日,河南新乡,茹振钢(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王士豪 摄

多年来,在全国两会上,茹振钢围绕种业发展、粮食安全等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责,在科技、产业和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建言献策,先后将《把小麦话语权抓在中国人手里》《乡村振兴“能人”应大有作为》《打造“永久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等议案带上全国两会,亦通过媒体鼓与呼。

2025年初春,朝阳洒落在黄河岸边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茹振钢依旧激情满满地带领团队,实地查看小麦苗情。接受采访后,他又匆匆赶往下一块麦田。(中新社记者 阚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