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90后:现实与理想没对峙
www.fjsen.com 2012-11-26 10:50 周艾连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调查背景:《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作为20世纪的最后一个世代,90后虽然在物质溺爱中成长,在电子产品、互联网和自媒体等熏陶中成年,但他们并非是想象中“垮掉”的一代,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的浮躁,他们比我们想象中要淡定、要稳重。 80后是为理想奋斗的一代,他们在现实和理想、稳定和动荡之间折磨自己,而正迈入社会的90后看上去却比80后淡定理智得多。 此前有篇相关报道,说的是一位1985年生的基层公务员如愿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心中却陡生悲怆之情:我的青春、我的人生难道就要在这永远的5+2中度过吗?然而在福建工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90后大四学生李永贵看来,工作不5+2、白加黑就对不起青春。 “心槛”都不高 月薪三千就留下 认真踏实、做事靠谱,是同学老师对李永贵的评价。“只要与新闻有关,我就愿意去”,永贵虽然在学校里是个风云人物,但是对工作很迁就,“月薪2000-3000元,不限工作地点”。 “我们年级89个人,最后干新闻的肯定不到十个,但我绝对是其中之一。”李永贵的这句表态是一年前接新生时,回答直系学弟朱代鑫提问时说的。至今朱代鑫都把李永贵当做标杆:永贵当了四年的班长、两年的系团委副书记,拿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三次校级综合二等奖学金,是校十佳团干部,专业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在市级、省级媒体都实习过,发稿40多篇。 在朱代鑫眼里,这样的学生应该不愁工作,但是永贵刚刚在上周的面试中碰了壁。在应聘一家广告公司策划岗位时,单位要求会熟练使用Photoshop图片编辑软件,但他不会,只能眼看着别人上位。找工作是校园知识和社会需求硬碰硬的较量,一项技能不匹配就可能直接导致和一份好工作擦肩而过。因为自己“技术达不到”而错失工作机会的永贵,开始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软件给自己加码,虽然下一份工作不一定也有这样的岗位要求。 “学习的课程与社会有些脱轨”,永贵觉得理论学太多,实际操作却没有跟上社会需求,比如视频编辑软件有好几款,但学校只教了一款快被淘汰的。永贵虽然还有四门专业课考试在即,但在与记者交谈中,他只说得出新闻心理学、媒介管理两门课名。 和永贵一样记不全课程名称的学生还有胡荣辉,他们是同年级同专业的校友,也是好朋友。胡荣辉是该校2009级新闻学的另一个“传奇”,虽然还没出校门,但已经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东南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发表过新闻稿件,在《海峡都市报》和福建青年杂志社实习过,也当过校团委宣传部副部长,他是名副其实的实践派。在同学眼中他早就是一名“新闻从业者”,和只会写三段式活动新闻的校园记者不是一个档次。 在同学眼里,胡荣辉“要是找不到新闻对口的好工作,其他人谈都别谈”。但在胡荣辉自己看来,“工作体面,有一份能维持生活的工资,做得开心”,那就是最适合的工作。 和李永贵、胡荣辉相似,福建农林大学前学生会主席陈健和“银行世家”出身的古青也都觉得毕业能拿到2000-3000元的工资,“算很不错了”。 陈健是获奖专业户,而且都分量不轻:省优秀学生干部、校“十佳大学生”、校优秀学生……还曾获过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和福建赛区数学建模二等奖。在他看来,找工作靠的是机遇和能力,而月薪和五险一金之类,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不那么重要,如果单位好,“月薪3000元”就够了。 而古青是个幸运儿,面对毕业,学校保研还是去银行工作,主动选择权在她。因为不想做枯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她毅然放弃保研选择就业。近期广东某一线城市银行系统招考,古青顺利通过了笔试,虽然还没面试,但因为招考名额多且有熟人,同学们都觉得她基本算已就业一族。但高工资和清闲相比,古青个人其实更倾向虽工资一般但较清闲稳定的工作,比如公务员,她觉得很适合女生做,“刚毕业工资能有2000到3000就不错了”,古青这么认为。 采访中,四个人都不约而同和记者说了同一句话:“工作肯定都能找到,只是好坏而已”。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