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青年的困惑与迷茫总与时代紧紧相连,帮助青年从精神上解困、脱困,正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本职的大学教师思考和求索的课题。本期《新世代报告》关注两位颇受学生推崇的青年导师,在他们的公共课课堂上,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这里的“青年困惑”与“导师破局”是校园社会里的一场精神战斗。
图片来源网络
董海峰是福州大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老师,这门课的三尺讲台她已经站了十年。每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她都会带领学生集体朗诵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诗作《青春中国》,作为结课仪式。“未来的中国就在我们手中,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好!”“同学们,老师跟你们约定,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一起铸造属于我们的青春中国!”次次结课,董海峰的激情都让在场的每位同学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另边厢福建工程学院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雷辉的课堂上,总是堂堂爆满,甚至平时“翘课成自然”的同学也会早早到教室占座,还有其他班级的学生前来“蹭课”。雷辉对学生的期望是,拥有健康的心灵和辩证的思维,而学生也曾对他说过:“您就像一位长者,不仅带给我们欢笑,更教会我们生活的哲理。”
年轻人困惑很多,青年导师很忙。故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从容有分寸地为学生剥开更多生活的真相,是董海峰和雷辉始终在努力的方向。
跳出个体小格局 减轻青年之痛
如果你是福州大学即将上大二的学生,那你将通过选课系统自主选择公选课的老师。此时,会有学长学姐向你极力推荐或劝你pass掉董海峰,而理由都是同一个——她的课是“洗脑神器”。
“三观重塑,强烈推荐”、“你会很有收获”、“点名制度严到爆,千万别选”、“‘毛邓三’选她你等着论文被退吧”……这些两极化建议让学生无所适从,而董海峰面对这些争议却很淡定,她告诉记者,“洗”字本身是个中性词,“洗脑”一词是褒是贬要看洗去的是什么,新装进去的又是什么。
讲了十年的“毛邓三”,打过交道的学生也有五六千。董海峰对青年人的困惑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精神困扰一直没变,归根结底都是与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前途息息相关:就业、不公平待遇、“大学无用论”、无“干爹”无光明、普通人拼不过“富二代”“官二代”……“学生容易侧重关注媒体曝光的社会问题和身边批判性的言论,忽视或排斥吸收正面的观点。”董海峰说。
在董海峰看来,很多学生看待社会收入差距时,放大了地区差距、城乡差异、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不法收入差距这些因素,而把个人奋斗、制度现状、马太效应、现阶段国力国情等合理因素给忽略了。而她一直在做的就是,在课堂上把学生偏激和放大的观点看法调拨回适当的范围。
全面、辩证、发展地看问题方法是董海峰作为教师想要教会学生的。她希望她的学生们能跳出自己切身利害的小格局看问题,“你要站得足够高、看得足够远的时候,才能了解为什么现在的政策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社会是这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董海峰说,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社会的困苦,也才能缓解自身的困苦。
当学生提出社会公平的问题时,雷辉则是这样反问的:“这社会有不公平的事,只要是由人来处理,那就都会有偏差,全世界都一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市场经济的最高价值取向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真的靠实力绝对公平竞争,你,都准备好了吗?”
雷辉觉得,学生对未来定位不准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尤其是在如今这个选择与被选择的时代,这个靠努力和能力才能赢得成就与尊敬的时代。于是人生激励成为他上课传递的重要内容。身为福建工程学院的教师,雷辉常对他的学生说:“一流的大学有三流的学生,三流的大学也有一流的学生。”雷辉还以自身经历的由贫穷农村娃走向福建省优秀教师的艰辛奋斗历程为佐证来告诉他的学生,他希望他们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能够做的、应该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