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困惑”与“导师破局”
www.fjsen.com 2013-07-17 20:29 周艾连 李琰之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严厉或自由 不同方式殊途同归 年轻人都喜欢寻找刺激,也都有懈怠的心理。那该如何把年轻人吸引到政治课堂来呢?两位青年导师各有“妙招” 为了帮学生养成自律和集中精神的习惯,董海峰曾经实践过“笨办法”——要求学生每节课做笔记,并当堂上交,待她一本本批改后再发回;150-180人一起上的公共课,旷课逃课不新鲜,但董海峰的课堂实行定座制,拿着座位表一对,谁的位置空着一目了然。 董海峰并不是看中“严师出高徒”,但是她希望她的课堂能帮学生养成受用终身的脱困的方法——学会自我控制和保持独自冷静思考。 雷辉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他的课堂从不固定座位,也不常点名,但他在考核中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发言提问,也常常同学生分享其他人作业中的闪光点。学生通过阅读、提问、讨论、分享的方式参与课堂,使得雷辉的每一节课都不缺乏学生的笑声、掌声,课堂受到喜爱,逃课的人数自然越来越少。 在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转变方面,雷辉的原则是:多一些探讨式的思想交流,少一些说教式的灌输,多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少一些书面性用语,课件要简洁、精致而富有美感。雷辉认为,学生们不喜欢思政课,一方面是觉得这门课“没意思”,另一方面是感到“没用”。他努力通过丰富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达到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最后结果。而在这点上,董海峰与雷辉不谋而合,她也认为尝试不同授课方式、探索授课形式,都是为了有效地洗去学生们有偏见、狭隘的旧知识,装进去更广、更新、更全面的知识。 中国人好为人师,太多人用简单粗暴的结论式表达方式来对年轻人进行所谓“劝导”。台湾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有句话说得很对:“人生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所以其实青年导师们也懂得的,他们的劝诫并不会真正改变人的生活,但这并不代表过来人的经验完全没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后来者走弯路。需要改变的只是方法,不要总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应该给出这个结论证明的过程。就像与其高八度对孩子吼着不要靠近电扇,倒不如拿根薯条放进去让他看到后果来得有效。而这些,就是青年导师们正在做的。(东南网记者 周艾连 李琰之)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