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
分享
第39期 蟳埔女服饰 行走的特色文化标志
  • 黄晨在制作蟳埔女服饰。 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 蟳埔女服饰宽松美观、方便劳作,也成为当地一大文化特色。 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 缝制前需要先用浆糊来固定服饰边角,再进行熨烫。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 黄晨制作的蟳埔女传统服饰。 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摄

走进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被粗网包裹的青灰色蚝壳随处可见,几座蚝壳厝藏于民居中,整个村庄显露出浓厚的“海味”。在这座海边渔村里最为亮眼的莫过于来来往往着装特别的蟳埔女——粗布斜襟右衽衣简朴宽松,搭配七分黑裤,头发绾成髻,戴着鲜艳美丽的簪花围,行走间便成了一道风景线。

黄晨在制作蟳埔女服饰。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蟳埔女习俗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具有本土独特文化风格的蟳埔女服饰也引发了一波波关注。黄晨是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也是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潮涨潮落间岁月更迭,他在一间服饰店中坚守40余年,与孤灯熨斗为伴,用双手守护这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传承独特的文化艺术。

裁剪缝合 裁出海边渔村的文化印记

蟳埔村以海为邻,这里的居民大多以渔为业,为了生计,勤劳的蟳埔女既能下海抓鱼虾,又能上滩涂敲蚵,在生产与生活中孕育出一方风情,被称为“福建三大渔女”之一。

蟳埔女服饰宽松美观、方便劳作,也成为当地一大文化特色。 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蟳埔女的服饰,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方便劳动而设计的。”黄晨告诉记者,蟳埔女所着衣服多由棉麻粗布制成,宽松舒适,上衣为斜襟、七分宽袖、右衽,俗称大裾衫,裤子为七分阔腿裤,这样的设计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以往的衣服以蓝色、灰色、黑色为主,朴素又耐脏,而头发也是刻意盘成一圈,再穿一根骨簪固定,防止低头时长发垂下影响劳作。”

黄晨表示,蟳埔女服饰已有数百年历史,以往均为手工制作,工序精致。1973年,11岁的黄晨师从自己的舅公,开始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一开始也是想着学一样手艺,学着学着就越来越感兴趣,三年多后,我就开始独立进行制作了。”以往蟳埔女服饰为纯手工制作,广到画线剪裁、细到每处针线缝合都需要依靠双手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对制作者的细心与耐性都是一份考验,“有时一站就是几小时,尺寸也不容有一丝差错。”到1978年后,同期学习这项技艺的20多人陆陆续续转向了其他行业,只有黄晨选择了坚守,“这种传统的技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流传下来,现存的就是精华,需要有人守护。”

几盏茶后,黄晨来到制衣间制作一件衣服。蟳埔女服饰的制作对布料有一定要求,“一般使用棉布或者麻布制作,经薯榔汁等染成深色,以防在劳作过程中被海水侵蚀或被阳光暴晒褪色,后来生活方式变得多样了,布料颜色也丰富了。”橙黄色的棉布根据顾客自身的尺寸画好线后裁剪,布料裁剪尺寸一般不能太长太宽,以防海边劳作时被渔网缠住,但又要设计得宽松,方便弯腰伸手等,这就要求制衣者具有丰富的经验。裁剪后的布料边角用浆糊粘合固定后进行熨烫,如此反复多次,再使用缝纫机缝制。一个多小时间,黄晨在熨衣的桌板与缝纫机前来回走动,一件上衣才初见雏形。“这还不是最费时间的,缝合衣服上的盘扣还需要两三个小时。”黄晨介绍道,如今制作一件衣服需要花费5个小时左右,包含画线、裁剪、粘合、熨烫、缝合等步骤,有时一天只能做上一套蟳埔女服饰。精细繁杂的工序耗费时间长,但成品颇受顾客喜爱,“手工的衣服布料穿起来都比较舒适,其次用双手做出来的东西,不大容易坏,跟机器做出来的也还是不一样的。”

怀揣初心 数十年坚守期盼后继有人

一套传统服饰,既体现了蟳埔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成为代代蟳埔女性勤劳奋斗的缩影。2007年,黄晨在丰泽文体部门的支持下对蟳埔女服饰制作中心进行改造,成立了蟳埔女传统服饰传习所,希望能将此作为展示和交流蟳埔女习俗的重要窗口。

不同材质的布料,制作精致的成衣,色彩丰富的簪花围头饰,防水轻便的腰包,乃至形象逼真的蟳埔女人偶……在蟳埔女传统服饰传习所,记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蟳埔女服饰,所有的服装成品均为黄晨亲手制作。“有些衣服中其实都藏着故事。”黄晨指着一件由两种花色拼接而成的衣服介绍道,“以往人们衣服都是一种颜色,会出现这种拼接的衣服,主要是因为很多蟳埔女在挑担做事时肩头部分容易磨破,但又舍不得其他地方完好的布料,就干脆拿另一块布料拼接在一起。”寥寥几句,便将蟳埔女辛勤朴素的形象勾勒而出。

随着时间流逝,穿着蟳埔女传统服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不少老人还是有意识地为孩子穿上传统服饰,希望传承这一文化。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正因蟳埔女服饰承载的意义重大,这份文化符号背后的传承就显得弥足珍贵。黄晨感慨道,以前的蟳埔女,自出生后家中便开始准备传统服饰,从小穿到大。如今在村中,穿着蟳埔女传统服饰,盘头戴簪花围的多为中老年女性,年轻一代穿着传统服饰的人数十分少,“很多人连穿都很少穿,更别提能制作这些传统服饰了。”

近年来,蟳埔女习俗在多方宣传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蟳埔女这一独具特色的形象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在多个民俗文化节上均能看到身着蟳埔女传统服饰的年轻女孩致力宣传这一形象及背后的民俗文化。但热闹之余,愿意真正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的人依然是少之又少,“曾经有人来找我学过这项技艺,但是学过一段时间后还是选择放弃了。”谈及此事,黄晨露出无奈的笑容,“现在让大家长时期待在一个房间里缝缝剪剪,很多人可能都做不到。”

走进高校 传统技艺唤醒传承希望

黄晨用了二十几年的剪刀,磨刀师傅在刀刃上标记磨刀的时间和客户名字。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不甘式微,苦等传承,这是很多传统技艺当前所处的状态。黄晨和无数匠人一样,日夜坚守,守护着一方的历史风情与文化。40余载光阴流逝而过,无数个挑灯制衣的夜晚,陪伴他最久的是那两把用了20来年的剪刀。

近年来,黄晨也试着将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女,“但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了,学得也不是那么扎实,还是需要有人来踏踏实实将这项技艺学习传承下去。”正当他为如何传承发展这一项技艺而苦恼时,黎明职业大学的老师找到了他,商讨在校内成立大师工作室的相关事宜。

“我们学校也是不甘看到许多传统技艺的没落,希望通过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加强这些匠人与学校专业群深度对接、融合,并通过实境教学、生产实践把文化的传承交流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黎明职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黎明职业大学与黄晨经过探讨,确定邀请黄晨以定期讲座或者课程融入的方式在学校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蟳埔女服饰的设计、制版与工艺制作等模块,同时将蟳埔女服饰元素融入到毕业设计中。

蟳埔女头饰 东南网记者 林婕摄

今年4月,黎明职业大学将校内多个大师工作室聚集起来,打造成海丝文化集镇,并设立了海丝文化展厅,黄晨的蟳埔女服饰大师工作室就在其中,他也将部分蟳埔女服装与头饰作品置于展厅,供学生参观交流。“这种走进学校的模式,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黄晨表示,自蟳埔女服饰制作文化设置到学校当中后,不少学生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有很多学生会特地跑到我的服饰传习所,跟我学做簪花围等,有部分人也逐渐产生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的意愿。”

技艺唤醒传承希望,黄晨依旧不敢懈怠,“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并非一朝一夕可做到,这项技艺的传承发扬也需要付出很多心力,未来的路还很长。”谈及未来,他表示在延续与学校间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将致力于争取更多面向社会的平台,将蟳埔女习俗中的精髓魅力传播出去。(东南网记者 傅心玫 陈培源)

 

2007年,黄晨对蟳埔女服饰制作中心进行改造,成立了蟳埔女传统服饰传习所,将此作为展示和交流蟳埔女习俗的重要窗口。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邀请黄晨以定期讲座或者课程融入的方式在学校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蟳埔女服饰的设计、制版与工艺制作等模块,同时将蟳埔女服饰元素融入到毕业设计中。不少学生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

“传统技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流传下来,现存的就是精华,需要有人守护。”——黄晨

记者 傅心玫
记者 陈培源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