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叔:书写"家贫史"未来不是梦

  一位40岁的安徽人,小学四年级文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用三年的时间,撰写了一部20多万字的日记,叫《爱的呼唤》,记录了一家五口的“北漂”生活。他叫姚启中,在北京西城区天陶菜市场卖生姜,摊位上一块写有“北漂农民工爸爸”字样的牌子格外显眼。网友们习惯称呼他“生姜叔”或者“卖菜叔”。网友评价,这个“剧本”里不仅记录着姚启中一家三代的故事,还记录了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记录着一个平凡家庭的不平凡。

  《爱的呼唤》这样的一种不加修饰的原生态记录作品,充满了真实力量,也让我们了解一个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苦苦打拼的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本期《网络正能量》视频连线受网友热捧的姚启中,和东南网演播厅现场三位嘉宾一起聊聊姚启中写作的背后故事以及他和他所写的作品带来的社会价值。

姚启中,安徽人,北漂12年,在北京一边卖菜一边写作,以20多万字日记(剧本)记录了一家五口的“北漂”生活。
我写这个东西,希望会给孩子带来好处,促进他们成长。因为孩子一看我在写字,他也跟着体验学习了。如果晚上只是搓麻将什么的,孩子将来也是学不好的。

林少敏,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
现在的青少年很难看到给他们提供这份生活的人们背后付出的艰辛的、努力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比较容易倾向于接受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感受不到父辈的付出和艰难。

张逢康,来自宁德农村,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坚持歌词创作,东南网原创音乐版主。
我相信只要坚持梦想就会成真。没有梦想,就不可能去实现。有了梦想,要不断去追求,不管是农村也好,城市也好,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

马建荣,网友代表,东南网资深网友,网名“福建黑马”
不管你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最重要一点是要上进、要努力。老姚既是经济生活上面的顶梁柱,同时也是这个家庭精神方面的引导者。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这一期的《网络正能量》,我是主持人凡可。这一期的主人公叫姚启中,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网友叫他”生姜叔”。他虽然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但是呢,他却利用时间边卖菜边写作,写了一部20多万字的日记和剧本。这个日记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爱的呼唤》,它是一部原生态的作品。它不仅给了我们真实的生活,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个家庭真实的生活状态。那今天的《网络正能量》我们同样是邀请四位嘉宾,一同来聊一下他这部作品创作的背后故事以及作品对于我们的孩子还有社会会带来哪些影响。

同样,节目开始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的四位嘉宾,今天的第一位嘉宾呢同时也是我们的主角,那就是姚启中,安徽人,北漂了十二年,在北京一边卖菜一边写作,以20多万字日记和剧本记录了一家5口的“北漂”生活。

姚先生,欢迎您!

姚启中: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好的,欢迎您!我们的第二位嘉宾呢,是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林少敏。林教授,欢迎您!

林少敏: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好,欢迎您!那第三位嘉宾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东南网原创音乐版主张逢康。张老师,欢迎您!

张逢康:大家好!网友们好!

主持人:第四位同时也是我们的网友代表,东南网资深网友,网名“福建黑马”马建荣。马先生,欢迎您!

马建荣:大家好!网友们好!

主持人:介绍完嘉宾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正题,首先通过视频连线我们的姚先生。

姚先生,您好,你当时为什么下定决心要写这部作品的?

姚启中:我是从2009年10月份开始.,先写孩子的成长记录,写孩子的获奖情况。获奖情况写下来,开始写到整个家庭的家史,写在一块,对孩子,更能促进成长吧。

主持人:只是想记录下孩子成长的过程。那想问一下您,按理说你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那写这样的作品会不会有困难呢?

姚启中:会有点困难。困难就求助字典帮助嘛。完了我在家里写,家里太小,孩子他那时候也刺激我,他说你写两句家里穷,写了也没人看,呵呵。我说,每天我就在市场写,写一点,顾客走了我就写,顾客来了我就停下笔,有时候去翻开字典。过程中困难是困难,就是有人说啊,你弄这干嘛嘞,你神经病啊。我就查字典查的多,呵呵。

主持人:那听你这么说困难其实就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说有些字不太会写,另一方面就是可能在别人看来你是一个另类哈。那据我们的编导所知,你的小儿子叫姚五一,是出演了一个作品的一个男一号。那想问一下,他的这些行动跟你的创作有没有关系?

姚启中:这个,孩子嘛,为了这个家,是孩子给这个家充满了希望。2009年开始,先写孩子的获奖记录,写了获奖记录之后就给孩子写个成长记录,哪天获奖,哪天表演,我都给写出来。写了之后,每天《晚上我在家写到10点半左右,》,第二天早上,我四点半起床,我每天在上和姚五一他大伯吃了面条。六点钟出家走,七点钟以前要到市场。

主持人:那想问一下,其实您的儿子即将要参演一部作品的男主角,那这对于您,对于您的生活有没有带来一些影响?

姚启中:生一边写一边卖东西,我的写作的一个压力,压力比较大。是吧,写字一上午,我就觉得一上午好像,过得挺快的。不写字就感觉那个就比较闲,顾客来了我就不写,一走了我就写。

主持人:嗯,那对于你其实还有促进的作用。那接下来还想问下您,不知道您的儿子是否看过您的作品呢?或者是您的女儿您的孩子有没有看过您的作品?

姚启中:写那个姚五一,写了有十万多字。

主持人:能看到,《爱的呼唤》。

那想问一下,这部作品您的孩子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

姚启中:我写这个东西啊,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因为孩子一看到我在写字,他也跟着挺爱学习了。我如果晚上只是搓麻将什么的,孩子肯定会走坏的。我写的这个是,我的未来是个梦,这就是以后的一个梦想。

主持人:那其实说到这,现场的三位嘉宾也看到了。第一个作品的名字叫做《爱的呼唤》,那可能刚刚是里面的一个文章,《我的未来是个梦》哈。那三位嘉宾对于这个作品都有怎么样一个评价?我们的林教授先说一下。

林少敏:我想他在这么困难的一个环境里头,能够几年如一日地在写作,而且呢,从大的宏观的层面来说,他实际上写照了一整代北漂的农民工在这个大都市里头挣扎、打拼、创业的艰难的历程。包括他们的家史的这个状态,从贫穷到到大都市奋斗的过程。二一个呢,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倾诉非常大的关注,然后实际上的这个我看的网络上记者的调查,好像儿子因为很出色,出演了一部儿童片,对老姚的这个刺激也是很大的。因此他写这个东西另一方面也是想把他的这个家史啊他艰辛奋斗的过程告诉给儿子,然后儿子刺激他要以身作则,他要坚持把这个东西写出来,同时还要他认为有很好的教育功能。而且我们实际上看他对孩子有非常大的正面的激励作用。

张逢康:我今天看了稍微看了下就感觉很感动,爱的呼唤,就给人一种对孩子对自己一种真心的爱的呼唤。所以我觉得有感而作,就给他写了一个歌词,我会被那种感动就是坚持的精神。对于一种孩子的爱,他把这种经历写下来之后能够不断地激励别人也能够激励自己,把这个知识学到然后把这个传给别人,我很欣赏他这种精神。

主持人:那既然你已经说到了给他创作了这个歌词,那这个歌词在这里给我们说下其中一段吧。

张逢康:好, 我念一段吧,这个“爱好呼唤——写给姚启中,爱是无声的美丽,爱是情感的堆积,爱是心与心的交流,爱是你和我的足迹,爱是真情的传递,爱是力量的唤起,爱是心与心的默契,爱是你和我的主题”。后面还有两段,我先念两段给大家听一下,网络上会看到。

主持人:后两段我们留到节目的最后。我们的网友代表马先生给我们说一下,看了那个《爱的呼唤》,刚刚那个姚先生拿着那个剧本创作的时候,您有什么感想?

马建荣:姚先生这个我也关注了一段时间。网络上对他的评价跟我本人对他的评价应该说还是正面的多,就他对这个孩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在这个行动当中其实就是一直无言的表达,一种阐述。一个是对孩子的爱,一个是对家庭的责任,应该说一个农民一个四年级文化的农民能够做到这一点想得这么远,我觉得非常的难能可贵。

主持人:嗯,那你刚刚也说到了,其实只要四年级的文化。那还想问一下三位嘉宾,其实我们刚刚说了只要四年级的文化我的未来不是梦这几个字,对于我们彼此来说可能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对于他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不知道对于这几个字我们的张老师以及林老师又是什么看的?

林少敏:实际上,人都有梦想。现在问题是看实现梦想的基础。显而易见的是,姚启中从一个贫穷的农村走到大都市,他要实现他的梦想来,可能要比都市里的人来的艰难的不知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很多人就放弃,可能很多人就甘于平庸,很多人就这么混,甚至还有可能放弃自己。姚启中先生呢实际上在这个困难的境遇里头坚持下来,他给我们实际上就是那个,告诉大家实际上梦想如果不去坚持他就是梦想,甚至就是幻想,而梦想如果坚持脚踏实地去做,点点滴滴的去努力实际上是可以渐次实现的。

张逢康:我相信只要坚持梦想就会成真。没有梦想,就不可能去实现。有了梦想,要不断去追求,不管是农村也好,城市也好,只要坚持梦想,梦想,坚持,不要说基础太差,你可能坚持四年不够,可能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十年这样子,要坚持,一定会成功,只要有梦想,一定成真,相信我们未来不是梦。

主持人:嗯,那刚刚两位老师也是给我们姚先生更大的鼓励。其实我们去菜场买菜都会听到菜农在吆喝,但对于姚先生来说,他是一边要卖菜一边要写剧本,同时一边还要读书啊查字典,那想问一下姚先生,你这样子做会不会影响到您的生意啊?

姚启中:从去年就开始给我带来了生意。有很多家长领着孩子带到我跟前来学习。有人会说,哎,向叔叔好好学习,你看叔叔写了多少,你看你叔叔写的字,就跟叔叔好好学习,他都这么说的。我那孩子上高二了,我还得继续坚持的写下去,一直写到孩子毕业吧。

主持人:你不仅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很多其他孩子的榜样。那想问一下您,刚开始你一边卖菜一边写作的时候,其他的朋友把您当另类?

姚启中:有人会说,大冬天那么冷,你写什么写。他们开头说我是神经病,现在要看到我写那么多字,看到字,就说就像我学习。都说像大学生都写不来你这么多字,他们都说。

主持人:嗯,那现场的三位老师刚刚也听到了姚先生说的一个词神经病哈。那想问一下几位,为什么刚开始会有人觉得他是个神经病?

林少敏:实际上他刚刚在前面的视频中也说到有人嘲笑过他,也瞧不起他,甚至说他是神经病。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啊,外在的等级制度已经崩溃了,但是内心里头的等级观念还是很强的,就是你是怎么样的人做怎么样的事,不是这个身份的比如说我们张老师他就应该写作很正常,但是一个卖菜的农民去写作他就觉得是非分之想。二是他也不相信能写出什么东西来,你小学四年级你写啥啊你写,网络上经常写的“你卖豆腐的命、卖生姜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你这个要求还挺高。这个无形当中,对于身份等级的固有观念还在作怪,二一个呢,不相信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里头,这样的一个文化基础上,能写出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来。可能是这种思想惯性在作怪。

主持人:那我们的张老师,您觉得这个事件反映出我们当代人怎样一个心态?

张逢康:刚才这个林教授讲的,这个社会是如果你做什么了,你是作家你写作自然是正常的,一个农民你要去创作,文化这么低的,你肯定要被看不起或者说不可能的。比如说你一个农村人想去追求城市人,人家就会说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你这个写作写一些国家的大的事情,你肯定会说你这个农民干嘛了,你就错了。那我们呢,我们这个这样讲,我本身也是农民,我也是初中毕业,我也是靠这个我们像我们这个姚先生一样,考一本字典看一些报纸,因为当时家里穷,但是我周边人没有看不起我,为什么,他们觉得你念书是一件上进的事儿,但是我没有去写什么,我就是这样。那比如说几十年下来,我慢慢我已经县级作家,市级作家,褒扬了很多东西。所以姚先生讲,不管别人讲什么东西,我们要坚持走的路,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爱好。首先你的做法对孩子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教育,也是对别人的教育,只要坚持了就一定会成功,最后也不会有人这样说你。所以我们贵在坚持,贵在自己的努力。

主持人:那听您这么说之后,发现您的经历跟我们的姚先生其实还是有一些相似的。

张逢康:基本相似。

主持人:那问一下我们的网友代表马先生哈,在网络上这些网友都对姚先生怎么样一个评价,您给我们做一个总结?

马建荣:对,我刚刚就想接两位老师的话说。就是说真正认为他是神经病的人应该还是很少数,更多的网友如果有疑问的话就会说是不是有炒作的成分,就好像当时的那个北大高材生卖猪肉这么一回事,是想在这个热闹非凡的网络来炒作一下自己,有这么一个疑问。但是还有更多的,实际上也是跟我一样,就是这位同志首先他有自己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我刚才注意到的话,他那篇文章叫做《我的未来是个梦》。他的这个我的未来是个梦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应该是他的做法,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这个孩子,这个家庭。他想把这个孩子,这个家庭怎么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穷走向富裕,这样一个过程,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再通过他的笔和纸把他写出来。他觉得他的未来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梦,就在孩子身上。网友们这么一个评价会多一点。

主持人:其实好像跟普通的我们家长一样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心态基本上都是差不多是吧?

马建荣:是,都有那么一个想法。特别是他,他如果在这个农村,他要完成他的梦想,要给他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环境或者条件,可能性应该是比较小的。但是他来到城市以后,他觉得可能很多梦,很多梦想,或者很多理想他这一代很难实现,他说到他只有小学文化,他是农村来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把这个梦,寄托在他的未来,他的孩子身上,他通过他的这种,卖菜这个物质上的努力,再经过他这种卖菜的艰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写成文字,那通过他的这种行动,激励他的孩子,或者引导他的孩子、影响他的孩子,这个就是他的梦,这个就是他的正能量。

主持人:您说的正能量其实也有网友表示。姚先生写日记一些就是三年,这其中呢他是从来没有间断过,到目前为止不仅成了一个市场上的风景线,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比较不错的一个生意,那他这份坚持其实就像您刚刚说到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想问一下三位,对于这件事情,您觉得姚先生到底在哪方面值得几位比较佩服。

林少敏:我觉得刚才马先生说的这个梦想啊,一个人没有梦想,实际上是自己提早的意义世界生命的衰亡,就是活的没有意义,找不到奔头,通俗点说,没有目标感吧。一个农村出来的人能够执着的一直在写作,一直在这个坚持着,而且不但要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而且还要让自己包括自己的后代能够活得更好,这里头确实是一个梦想在支撑着他,就是他有一个目标。那么这个二十多万字的东西,事实上他并没有想发表,完全是在外在不功利写作的一种状态下,他目的就是给他的儿子看,就是父辈嘛,包括他从爷爷开始写起,就是父辈们祖辈们的这种艰辛希望能够作为一种能量,一种力量,来传输给他的这个儿子,就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然后呢充满诱惑的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头,孩子他都到了大都市,见多识广了,但是不能失去这种,艰苦的,坚毅的奋斗的努力的精神。

张逢康:他这个对他自己的这种经历,把他写下来然后呢给他儿子看,这个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这个是教育的这个角度,言传身教,你父亲这样做了,他孩子就肯定不会,肯定是往好的方面去,他不会去打麻将啊,或者是什么,这个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教育。我们平常就是,我也是农村的,我孩子也是城市里面长大的,他不知道你父辈祖辈怎么他们苦,他们什么都不懂,他觉得你今天,比如你父亲没赚到多少钱,他就觉得你可能是无能,所以你带到农村去,让他看一些,我们祖辈,比如像我两位伯父,我现在都不知道他们名字,怎么死都不知道,饿死的,孩子他们这一代他不知道什么叫饿死,他们饭都不吃,你给他们饭都不吃,这是一种教育,

所以带到这些农村里面去,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他现在是写下来,我们没有写下来我们也可以告诉他,取一两,八十几岁九十几岁人还在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赚取这样的钱,不要去动什么非分的想法,去赚其他不良的钱,这样从小对孩子的一种教育,我想比什么都好,像他这个老姚用这种言传身教的一种办法,让孩子走上非常理想的道路,我想这就是将来他这个对教育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主持人:对于您来说,您的关键词就是言传身教。那我们的马先生您是如何看的?

马建荣:我的看法跟老师其实也差不多。其实他这种对他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理想,他的理想有多大有多远,我们不可去设想,但他的理想他很质朴,他就是为了走出他原来生活的那么个圈子,或者又为了走上,他觉得给孩子铺垫的一个台阶,他理想很淳朴。他就是为什么,就是为了生活,然后呢,为了更好的生活,就这么简单。

主持人:听完了刚才三位老师说完了之后,其实我们其实像刚才大家说到的,梦想、以身作则其实还是一份坚持的哈。想问一下,我们老姚这个以身作则这个方式对于孩子会带来哪些影响?不仅对他的孩子,对于其他的孩子又会有哪些影响?

林少敏:刚才两个嘉宾也都说了,这个言传身教,身教甚于言教,因为我们很多的知识是这种的所谓客观书本就是理论知识,他实际上很少就是带有实践的质感,实践的这种非常铭心刻骨的体验,来那么自于身边自己的父亲的,来自于自己祖辈父辈一路艰苦奋斗,打拼的历史,把他写下来,而且他日日这么坚持,这么实践着,对于孩子来说,它确实是最有体验,而且最能深入人心的一种方式。

那么这个是他个人来说,从社会上来讲这个就是,目前我们这个社会实际上,张老师也说了很多富裕家庭,因为生活在这三十年当中变化很大,实际上富裕程度提高了很多,但是社会幸福指数很低,幸福指数很低不是意味着现在生活比过去还要糟,而是要好很多,但是对于幸福的体验实际上比较麻木,因为有太多的物质的供应,太容易获得物质的享受,以及各种各样的诱惑,更高的诱惑。人类一旦奢侈品能够容易得到满足,他就变成了必需品,然后他还有更高的奢侈品的需求,所以这样的诱惑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现在的青少年实际上很难看到给他们提供这份生活的人们背后的艰辛的努力汗水,甚至泪水,甚至流血流汗,然后比较容易倾向于接受享乐主义的这种消费观,这是一个。

二一个,哪怕是比较贫穷的家庭,现在因为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家长是叫竭尽所能能够保障他跟社会的基本的生活水准的看齐,或者说大多数人他周边的同学的生活水准看齐,在这种情况下呢,哪怕是生于不是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的孩子,也感受不到那份必须自强自立,感受到父亲那份付出和艰难,同时的话也不是太懂事。这一份日记,或者这一份剧本,如果能够流传,能够被大家所看到,我想可能,是另外一种比较好的励志形式,能够使大家回过头来,特别是青少年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身边的父母,看看自己背后支撑自己过现在的这种生活的力量,然后呢,希望能够奋发图强,自立自强。

主持人:林老师刚才其实是引用了一个新的词汇叫做幸福感哈,其实现在像您刚才说的,把这种幸福感,其实我们应该是分为物质,还有我们的精神,那现在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物质,只有我的物质满足了,那么我就有一定的幸福感。

林少敏:对,我单单就按照物质这个角度来讲,很多人现在也是,就是那种知足之心已经没有了,无穷的索取变成了一种常态。

主持人:那张老师不知道您是如何看的?

张逢康:现在人,特别是这几十年改革开放大家都富裕起来了,那么很多人就是盲目就是想到了第一个就是物质,怎么样金钱这方面,孩子也是从小耳濡目染,就是想到你没赚到多少钱啊,你的钱或者你开的什么车啊,房子住的怎么样,他们可能着一些就是直接的就是感到直观,比如像他这样的去卖菜的,作为他儿子的话,假如城市里面别人看不起,可能自己也会感觉一种不如人家。那么他通过这种文化,这个是一种转变,虽然我是卖菜的,但是我自己自主学习,那么通过这种文化,精神上的一种补充或者给孩子一种精神,通过这种努力的一种励志,让孩子感到,他父亲虽然没有文化,虽然物质不是怎么样的富有,通过自己的过程,虽然他父亲没有文化,但是精神上他感觉到应该是也很富有,所以说这种的成功如果一旦成功,我们的这个会带动会影响很多人。

主持人:其实本身并不富有其实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像姚先生那样自己去坚持,去学习是吧,那问一下我们马先生,您是如何看待他这个作品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呢?

马建荣: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在追求精神的同时,他要追求更好的物质,人的幸福感在哪里,跟他的金钱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也跟他个人精神上的这个成就,艺术上的成就,才能才华上的成就也不一定有很正面的关系,他这种是一种个人心态的一种调整调试和一种满足,我觉得他就做到这一点,他这样做,他首先对孩子对家庭和一种满足,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交代,这种交代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幸福感的体现。

主持人:其实几位老师刚才都说到了一个幸福感,那么其实我们姚先生也代表了一个群体,那就是进城务工人员,其实在全国像姚先生这样的人其实还有很多,他的经历这些以及困难我想在很多的其他进城务工人员身上也会发生这样的一个事情,我想通过他的这个范本之后想必对这些人员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那想问一下林教授,您觉得他这个作品对于我们的一些其他的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我们整个社会,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林少敏:因为这个文本,因为是手写的还没有传到网络上,我们具体的还没看到,但是大概的梗概网络都有报道,我想老姚写自己的历史写自己的家史,写自己北漂的这种奋斗史,我想这是有比较大的涵盖面,也就是说他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这三十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这个奋斗、艰辛、困难、难题、命运,因为他里头涉及到了,包括我们在许多专题的研究里头都涉及到的,比如说,城乡二元结构以后带来的整个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个乡村以及乡村流动到城市里来的所谓的新移民,新一代移民的这个资源配置的问题,我们现在国家提出要这个公共服务以及社会资源均等化的问题,就是怎么平等地来对待这一批人,这肯定是在老姚作品里头有所反映的,他们的遭遇对吧,

二一个就是,新的移民,新一代流动到城市里面来的人他的这个归属感问题,就是城市认同的问题,就是城市认不认同他,他认不认同城市,这里面有一个很困难的磨合期,这里头有很多的制度性的原因,这里头有很多的物质性的原因,包括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某一种冲突和对立甚至疏离,这里头都存在,那么我想农民工在这三十年里头,有很多这方面的这个奋斗,成功,辛酸,幸福的眼泪还有悲伤的泪水,辛勤的汗水,付出了很多为城市现代化,为城市化的建设,奉献了很多,应该得以反映,那么老姚这样的作品,我想是一个原生态,是一个像记录片似的东西,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和记录,我想会有一定这方面的意义,但是具体要看文本出现以后的情况。

主持人:其实除了刚才对这个作品您刚才进行的评述之外您刚刚也说道,其实现在当今的社会有一些问题,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和这个城市的归属感的一些问题,那您觉得这样的一个问题都需要哪些方面来更好地去解决呢?

林少敏:这个从物质方面来讲,肯定是城市公共资源均等化,比如说:医疗啊,教育啊,卫生啊这些,这个不能够人为地区别对待。二一个就是在这个城市文化上,双方都有一个相互认同的融入的问题,实际上老姚这一代人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包括他的写作本身也是试图使自己融入城市身份的一个努力。那么另外一个呢,城市居民我觉得要有一个比较新的公民观念,也就是说比较平等的公民共同身份和平等身份这样的一个观念,对于新流进都市的外来人口呢,宽容、理解、帮助、热情地欢迎他们,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的心态,不要说你又来侵占我的资源,你又抢夺了我的什么的,实际上你倒数上去三代五代你都是农民,都是从农民中来的,彼此中都需要一些互相的扶持,、包容,这样的一个精神,是我们现在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城市精神。

主持人:张老师,您是如何看到老姚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整个社会以及进城务工人员所起到的一个作用?

张逢康:我在网络上也看到很多人就是像这些比如老姚一样带着孩子的,他自己在写作,但是他不是这样的写法的,比如说写一句歌词,传到网上啊。就是说我们怎么打破这个二元,怎么在城市里面跟农村不要一种歧视,农民就说回到五六代之前大家都是农民,你只不过今天自己可能身份改变了,其实祖宗上还是农民,是吧,就说我们要把这种人只是一个人,我们不要把他的身份定位为你是农民,你是教授,你是什么是吧,不要这样是吧,要让农民能在城市里面融入,就是大家从政策上给予呼声,比如像创业,比如像假如他这个几次写作,像我们这样其实很多个什么或者怎么样在文化上,他就很难得到发展,因为你身份是农村的,你是农民,贷不了款做不了什么,这是政策上,农民工不是一个两个,一个两个还好解决,你照顾一下就可以了,他一大群体,那么要一个政策来扶持他们,整个方面,不仅仅是说你孩子教育有书念就行了,那他本身像这个四五十岁像他这样四五十岁年龄,上有可能有两个老人,有五口家庭嘛,下面还有子女,就是他夹在这个中间,就是非常重的一种担子,像这样怎么样的一种政策能让他们就是说在工作上,就是说在各个方面,就是我希望哈,我就是这样一种认为。

主持人:其实对于他来说真的就像您刚刚说的,其实他处在一个夹心的位置当中,两边都有压力给他,一般是父母,另一方面可能是子女。就像您刚刚说到,其实我们现在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是一个现代的社会,尽量不要把人分个三六九等,其实没有必要,大家都是一个普通人。那问一下马先生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马建荣:我接刚才两位老师的话就是说,对这个作品的文本功能,它的社会功效,可能我们现在不好做很具体的评价。但是本身就这件事情而言,应该说大家可以从中看出一个道理,就是说不管你是哪一个阶层的人,不管你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人,你做人最重要一点是什么,你就是要上进、就是要努力,就是要奋斗,我觉得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也可能就是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就是正能量的这么一个主题。作为他这么一个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四十岁的一个父亲也好,家长也好,他在家庭里面他承担的这么一个责任,他既是经济生活上面的顶梁柱,同时他想做这个家庭里面的精神方面的一个引导者,他有这么一个向上的一种努力在里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好的一个榜样,给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是这么一个正面的启示。

主持人:那么刚刚三位老师都说了,对于老姚他有一些特殊的一个品质,其中老师有说到,他有梦想,以身作则,甚至他还坚持,那么除了这些特性之外呢,他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素质就是呢对自己要求特别高,他写的每一个作品都没有一个折角,而且他怕一些字写错了或者是发现了涂改了,他都会抄个三四遍,那想问一下姚先生,您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作品要求的这么高,您为什么会如此地小心翼翼呢?

姚启中:我现在就好好的写,写好了,让后代好好看一下,让他们受点启发。

主持人:那您对于您的孩子,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姚启中:梦想是五一能成为一个栋梁之才。

主持人:想问下您,对于这个作品,这个作品在您心目中到底有多大的分量?

姚启中:分量重千斤。

主持人:那刚刚呢,姚先生的这部作品,我们三位嘉宾也都说了,这部作品对于孩子已经对于社会的影响。

那接下来我们看下网友的观点。我们第一个网友说:“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都知道精神财富胜于物质财富,是对孩子品质的最好培养。那些富二代们空虚的就剩下花钱了,这就是品质上的差距。”那问下各位老师,对这句话都有什么样的理解

林少敏:老姚在这样的生活中,一边在自强自立,一边在寄托着精神上的追求,尤其是对后代的关爱和期望。而且他的期望还很“正”啊,不是说儿子将来能赚多少“百万”,而是能为国家出力,能够成为栋梁之才。这个网友说,连一个农民都知道精神力量的可贵并且值得珍惜。我想这个不是农民不农民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我们有精神需求。面对现在相对比较物质化的社会,我们取舍在哪里?就是你觉得什么东西对你更重要。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标志人成其为人的,不是说物质方面的幸福有多少,不是在物质方面拥有多少的积累和支配权。可以标示你和动物不同的地方,这个无疑是精神方面的。在精神方面完全放弃自己或者说完全屈服于物质,重叠于物质之上,服从于物质的需求,使人把自己降为非人。所以我觉得这位网友看到的要点是很关键的,值得我们深思的。

主持人:好了。那我们再来看下第二个网友的观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置身嘈杂环境而能保持平静、睿智,能享受孤独的人,非同凡人”对于这句话,我们的张老师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张逢康:我想他这个肯定不是一般的人,虽然文化很低,但他也念过许多书,他们文化的精髓、哲理都录到里面去。不一定说文化要有多高,也许你书念了几十本,但是精髓的东西你却不知道。但是他书念得不是很多,但是精华的东西他可能知道。比如说他肯定是爱国的。他知道用这种思想去教育孩子。所以他不是一般的人,非同凡人。感觉就是这样理解。

主持人:林教授,您有什么看法?

林少敏:我觉得这不是“隐”不“隐”的问题。他一个从农村到都市来,在一个农贸市场卖生姜,可能主要还是迫于生计。如果让他去管理钓鱼台什么的,他可能也不乐意吧。这不是个人“隐”不“隐”的问题。我觉得在这个物欲汹汹的时代里头,他并不那么利欲熏心。在这么平凡的生活当中还能坚持写作,坚持把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历史,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还想着以这些东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我觉得他还是有个性的,有自己的见解和定力的。这点我觉得网友的评论里可能要涉及到。这是不是非同凡人,太高了点,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人。而且我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主持人:感谢三位嘉宾能够为我们解释网友的观点。那我们说了张老师给姚先生做了歌词。那在节目的最后,希望张老师把歌词的后半部分跟我们说一下

张逢康:这个主题是“爱的呼唤”,后面两段是高潮部分。呼唤如花的四季,四季的飘香,没有苦难,没有抛弃;爱的呼唤,呼唤那过去的成长,过去的成长永远难忘,永远珍惜。爱的呼唤,呼唤这友谊的建立,友谊的建立多似亲情,多似兄弟;爱的呼唤,呼唤这人生的壮丽,壮丽的未来就是奋斗,就是奇迹!通过他这种爱的呼唤,也就是将农民工的这种精神包含在里面,思想在里面。

主持人:张老师不仅送了姚先生这样的一个歌词,在节目的最后也送他一句话。那我们的林教授也送他一句话

林少敏:我希望姚先生能够把这个写作进行下去,也希望能够尽快看到他的作品,也希望有些人能否帮助他把这些作品发表或者出版出来。我们借这个事件就是希望很多人能够在姚先生身上看到自己可以发挥的潜质,可以坚持的力量,以及自己可以不自轻自贱,能够在这样的时代有自己的定力,有自己的方向,哪怕很微小,光亮很微弱,仍然是自己发的光,仍然是自己走出来的足迹。祝福姚先生!

主持人:马先生想对姚先生或者说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想说什么?

马建荣:还是跟两位老师一样的心态。对我们的姚先生就是一句话:走下去,目标就在前方!

主持人:通过今天节目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一个朴实的而且梦想的老姚。同时,也听他讲解了创作背后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请现场三位嘉宾给我们介绍了这部作品对孩子,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感谢四位嘉宾做客演播厅,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网络正能量”,我是凡可,再会

用户名: 密码:

写字能缓解压力,写一上午,就觉得时间挺快的

一边写一边卖东西。我写字能缓解压力。写字一上午,我就觉得一上午好像过得挺快的。不写字就感觉比较闲,顾客来了我就不写,一走了我就写。[更多]

外在等级制度已经崩溃,但内心的等级观念还是很强

“你卖豆腐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这是无形当中,身份等级的固有观念还在作怪。二呢,不相信这样的一个文化基础上,能写出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来。[更多]

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赚这样的钱,不要动什么非分之想

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赚取这样的钱,不要去动什么非分的想法,去赚不良的钱。这样从小对孩子教育,我想比什么都好,像老姚言传身教,让孩子走上非常理想的道路。[更多]

幸福感跟金钱没有多大关系,甚至跟成就也不一定有关系

人的幸福感在哪里?跟他的金钱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也跟他个人精神上的成就,艺术上的成就,才能才华上的成就也不一定有很正面的关系。这是个人心态的一种调整调试和满足。[更多]

访谈现场
微博网友互动
微博网友互动
嘉宾现场愉快交流
嘉宾现场愉快交流
姚启中向现场嘉宾展示作品
姚启中向现场嘉宾展示作品
访谈现场
访谈现场
  • 1
  • 2
  • 3
  • 4
“生姜叔”:书写“家贫史”未来不是梦
  1.孩子一看我在写字,他也跟着体验学习了
  2.外在的等级制度已经崩塌了,但是内心里头的等级观念还是很强
  3.铭心刻骨的体验是最能深入人心的一种方式
  4.他代表这30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奋斗、艰辛、困难和命运

姚启中的行为是个人心态的一种调整和满足,对孩子、对家庭、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交代。这种交代就是一种幸福感的体现。

因为相似的经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张逢康有感而作,给姚启中写了一首歌《爱的呼唤》,并在节目中与网友分享了歌词。

。“因为孩子一看我在写字,他也跟着体验学习了。你如果晚上只是搓麻将什么的,孩子将来也是学不好的。”姚启中说。

老姚的奋斗史,实际上是写照了一整代北漂的农民工在这个大都市里头挣扎、打拼、创业的历程,代表了他们的命运。

“网络正能量”话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话题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如果您发现网络上沉默着的可贵精神,如果您察觉到网络上正传递着的向上力量,马上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话题#与我们联系吧!话题一经采用,就有机会获得东南网送出的特别奖励。

“网络正能量”观察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现象有着独到的见地,如果您在某一领域一知而十解游刃有余,欢迎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观察员#或邮箱dnwpinglun@126.com与我们联系。成为我们的观察员,就有机会做客东南会客厅,与各路高手对话,与八方网友交锋,展示您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