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热”:消费与守望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中国作家莫言“虚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莫言获奖后,短短一个小时里,关于莫言获奖的微博达300万余条,莫言个人新浪认证微博在2个多小时内粉丝增长了近4万,网友们纷纷对其表示祝贺,称其为国人争光。一时间,“莫言热”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一位网友在诺贝尔官方网站上评论:“中国力量正在崛起!”还有一些网友表示,自己很少看书,但得知莫言获奖的消息后,激起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决定从明天起做一个读书人。而莫言的作品迅速呈现热销态势,多地图书馆都出现断货现象。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本周《网络正能量》视频连线莫言故乡山东高密的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与现场三位嘉宾一起谈谈莫言的文学作品与家乡文化的关系,以及“莫言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毛维杰,莫言文学馆馆长,莫言研究会会长。
莫言老师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在我们眼中普普通通的事情,经过莫言一加工,他的语言、他的思维确实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生活。

郭洪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说修辞研究及当代小说批评。
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必须能够提供给一个民族思想的可能性和情感的可能性,给它一个走向。

傅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协副主席。
莫言的语言风格给人就是感觉非常狂野,看他的作品感觉他对苦难丑陋的一面提示得最深刻。

成业,网友代表,闽江学院晨笛文学社主编,中文系大四学生。
现在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时代,一旦有了消费价值他就必然要被消费。被消费的事实上不是莫言这个人,而是莫言这个符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而不是作家莫言。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东南网的《网络正能量》,我是郑窈。

看过了刚才的这一小段短片。相信网友都知道了我们今天这一期的主题,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莫言获得文学奖之后,短时间之内,在网络上形成一股“莫言热”,在生活当中形成了一股莫言带来的文学热,和“莫言效应”。那么今天这期节目就邀请到了莫言文学馆的馆长,和我们现场的三位嘉宾一起,讨论讨论莫言的作品中和家乡的情感牵连,以及莫言带来的文学热能够持续多久,他又给我们带来哪一些启示?

马上来认识下我们今天的四位嘉宾。首先要认识的是我们今天连线的这位嘉宾,他就是莫言文学馆的馆长,莫言研究会的会长毛维杰。毛馆长,您好!

毛维杰:你好,大家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第二位嘉宾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郭洪雷。郭教授,您好!

郭洪雷:您好!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第三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协副主席傅翔。傅主席,您好!

傅翔:您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第四位是我们的网友代表,他也是闽江学院晨笛文学社的主编,是中文系的一名大四的学生。成业,你好!

成业: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那我们首先要来问下我们的毛馆长。毛馆长,您和莫言认识多少年了?

毛维杰:我跟莫言老师是在1984年就认识了,到现在有28年的时间了。那时候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村子里去教书。

主持人:那我们先来问一问毛馆长,毛馆长应该是我们在座的人当中和莫言最为熟悉的了。您能和我们说一说您和莫言是在什么时候认识的?

毛维杰:我跟莫言是在1984年认识的,到现在呢有28年的时间了。那个时候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村里去教书。

主持人:您之前有评价过说莫言的本性就是农民,就算他再出名也是不会变的。我们认识莫言都是通过他的作品,那您能不能和我说一说生活中的莫言是什么样的?

毛维杰:莫言是个非常朴实的人,他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怜悯心,也可以说有菩提心呀。他一直以来是个普普通通的高密人。

主持人:那您觉得莫言个人在生活当中和我们平时通过他的作品认识的这个作家,他有什么样的不同吗?

毛维杰:我们读莫言老师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的作品里面塑造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中的场景,感觉这个跟作家是有很大的反差的。他这个人是很低调的人,但是作品当中他张扬出那种向上的精神,那个语言中的汪洋自恣,我们感到确实有很大的反差。

主持人:您看的第一部莫言的小说是什么时候?看的哪一部小说?

毛维杰:我看的第一部莫言的小说,是《透明的红萝卜》,那个时候呢是在1985年。当时这部作品呢,是先发表在《中国作家》。我是在作品与争鸣当中读到的。这个作品之后呀,读到过一篇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题目是《有追求才有特色》。发表了作者和他的老师,他是著名作家徐怀中,以及几位其他青年作家的对话。

主持人:您作为莫言文学馆的馆长,应该说您的工作生活都是和莫言息息相关的。以您28年来对莫言的了解,您觉得家乡,也就是高密,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中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毛维杰:莫言老师说,他自己是个普通的小说作者。他撰写的小说,基本都是依据故乡素材。所用的语言也是以高密人日常生活为基础。如果没有高密的多彩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作家。

主持人:您最喜欢莫言的哪部作品呢?

毛维杰:我最喜欢的还是我当时读到他的《透明的红萝卜》。因为我当呀,对这部作品最崇拜。作者是个很有感觉,又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当时呢,对我震撼很大。

主持人:那可能我们很多的读者在看莫言的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是看他的故事或者是他的文笔或者是他的一些其他的情感。但是,作为他的老乡,作为他的认识了28年的这样的一个朋友,您在看他的作品的时候,比如包括您说最喜欢的他的这部作品,会不会也是这0703其中包含了许多家乡的因素,可能这部最为丰富,所以您最喜欢这部作品呢?

毛维杰:这样说也是对的。因为我们高密的地方文化,莫言的作品中有这么个元素,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是存在的。那么我们读到莫言老师的作品,感到的是非常亲近。他就是写了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写了我们这个地方的事,然后确确实实写了我们村庄里的人。他是以我们现有的人物原型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那么,有些他的作品当中呢,我们还是真是能找到这个村里的人物,当然他是经过了丰富的想象。

主持人:当初成立这个莫言研究会的时候,您就毅然辞去了任职十多年的老师这样一个工作,专心投身到莫言作品的研究和资料的收集当中去,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决定?

毛维杰:这个莫言研究会是在2006年成立的。当时呢,我们高密的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叫 孙惠斌 。是在他的积极倡议之下,在高密的有识之士,当时我们 潍坊 教育局的局长 李希贵,高密教育局的局长 柴修森,在我们高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这个研究会。当时呢,我还是在高密东北乡,莫言老师的家乡,当时叫大兰乡吧,在那个学校里干校长。那么教育局,当时局长找我找我谈话,把我调到了这个工作岗位。实际上,还没有辞去教师的这个身份。我永远都是这里的教师,只是呢,变动了这个工作岗位。

主持人:那您当了这个莫言研究会的会长之后,再加上对他的研究之后,再对您这个认识了二十多年的人,有木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毛维杰:这个成立了莫言研究会之后,我其实是在这个莫言研究会当秘书长。实际是从06年开始,我们就有计划,按照程序分批分期地收集莫言老师的资料,那么这里面呢,包括了莫言老师他留下来的各个时期的图片,再就是他使用过的物品,还有就是莫言老师大量的书刊。我们莫言研究会、莫言文学馆大量的书刊。那么,在这个收集的过程中,当然我们也费了好多的周折。可以说从06年开始呢,我们就投入到这个工作当中去。

主持人:好的,谢谢毛馆长,跟我们介绍了具体的一些情况,谢谢您。那也要来问一下我们现场的几位嘉宾。在莫言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甚至于在更早以前,其实就有很多人批评,说我们中国的作家有“诺贝尔焦虑症”。甚至法国的一家媒体还说过,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的一道伤疤。或许呢,这道伤疤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不久将会痊愈。对于中国人这种对于诺贝尔奖的这情结节,几位嘉宾怎么看?

傅翔:我觉得,中国人的这种诺奖情结,确切地说是中国作家的诺奖情结,我觉得这个情结,没有是不正常的,有才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想成为出色的作家、杰出的作家。诺贝尔奖,应该说是有指标性的、一个标杆性的一个奖。我们中国作家如果没有这个情结,那说明这个作家也不是想成为最优秀的作家。我认为这个是很正常的。就像中国人的奥运情结,或者说体育明星拿世界冠军的这个情结一样,是一样的道理。至于诺奖,他肯定不是最高的标杆,但就目前来说,他是一个具有方向标的一个标杆。应该是我们作家努力的一个方向。当然,得了这个诺奖之后,我觉得,就像我们举办了奥运之后,它整个会有个平静,这个是好事。我觉得,中国作家有诺奖情结,我觉得以前的是没有什么好批判的。

主持人:那您觉得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之后,就是这种“焦虑症”的状况会不会有所缓解?

傅翔:这是肯定的。就像我们拿到了冠军之后,包括李娜拿到法网的冠军之后,她这个整个心态是完全不一样。它这个对中国作家来说也是这样,中国文学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且很多作家也会朝着这方面去努力。但是这种“焦虑症”会缓解。

主持人:教授,您怎么看?

郭洪雷:我觉得他谈得已经非常好了。因为中国籍作家在莫言之前还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莫言先生之前,有一个高行健,拿到了诺奖。并且我们在诺奖其他的方面,的确也没有更好的建树,这个时候我们心里的确想拿一个奖。

我觉得这个和什么有关呢?这个还和我们长期以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想走向世界,让世界认同我们。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的物质产品,就是Made in China这个东西很多都进入到世界当中去了,但是我们精神产品,我们就非常焦虑地说我们的精神产品进入不了世界,得不到认同。我觉得这一点成了我们知识分子圈里,也不光是知识分子圈,而是一种普遍的焦虑。那么,我们的精神产品能够进入世界,得到一个认同,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能不能找到一个契机呢?我觉得诺奖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也是一个出口。我们焦虑的问题,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出不了“江南style”?我们焦虑什么问题?我们焦虑的就是我们的精神产品能不能出去的问题。而莫言通过这样一个奖项,把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把它解掉了。那么,我们过了这个瓶颈之后,我觉得,我们会......

主持人:肯定更从容一些,没有压力了。

郭洪雷:心态上、心理上都会变得好一点。

主持人:中国人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过于重视了?

郭洪雷:我觉得他是应该能够理解的,这涉及到文学版图的问题。在整个世界里面,中国的人口,中国占的面积,那么,你诺贝尔奖发了那么多年,那么,你在发的时候,评奖的时候,肯定也要承受压力。我们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来源于这么一个地方。这么多的人口,这样的一个国家,这么悠久的文化,我们的产品,我们的精神产品为什么得不到世界的承认呢?你们不承认我们,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呢?他们不光是谴责中国的问题,他们自己问自己一些“为什么”。其实他们自己的心里也很复杂。我觉得是这样。

主持人:是的,的确有很多人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之后,它除了是对莫言个人文学作品的肯定之外,对中国的国力,可能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认可。

傅翔:世界经济的发展,包括中国经济的崛起,包括体育,各方面的崛起,实际上包括奥运会申办成功,国民的自信心就不一样。特别是包括短道、包括游泳、包括刘翔得了体育田径,这一切的崛起,包括孙杨呀、叶诗文呀,这些崛起同样也带我们带来了在文学上的一种压力。就是说我们文学当然也要有一个标杆性的标志:获得承认。那诺奖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郭洪雷:在这件事情还没有红起来的时候,我和朋友谈过。我说你对这个文坛小说界了解得非常多。你说一下,如果中国的的作家有朝一日能的诺奖的话,将会是谁?他对文坛很熟悉,对小说界很熟悉,他毫不犹豫地说:“莫言。”

主持人:您也这么认为的吗?

郭洪雷:当时我心里是有答案的啦,我是准备好莫言的。但是我还没有说之前他就已经说了是莫言。他说得非常直接。

主持人:所以说由莫言来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在业内也都是大家非常认可和支持。

郭洪雷:前天我爱人他们因为工作关系跟那个孙绍振老师在一块,大伙都问莫言得这个奖怎么样呀?原来孙老师是给莫言他们上过课的,在解放军,上过三个月的课。他说:实至名归。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这个应该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

傅翔:这个我有一个看法,就是说莫言获奖肯定是名至实归,但是中国作家有莫言这种水平的,应该还是有几个的。而且马悦然就是瑞典文学院的终审专家,就是诺贝尔奖的,他说,中国,不缺乏好的作家,而且甚至有的是世界级的,甚至是很多超越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水平的也有。因为中国文学已经达到那个分量。只不过是我们国人因为“焦虑症”,没意识到自己到那个分量。

主持人:那么相信在接下来我们会听到更多这方面的喜讯了。那在莫言获奖之后呢,各个方面,在国内,就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氛围,俨然形成了一股“莫言热”。这股“莫言热”在网络上是表现得非常明显的,我们请网友代表来给我们说一说。你有没有关注这一事件,当时在第一时间,网友们是怎么评论的?

成业:当天,就是莫言获奖的当天,就传出了很多莫言将要获奖的消息。说什么他又是坐飞机飞去瑞典了,但事实上没有。还有一些人就在传一些神话,上一届诺奖得主大三健三郎就预言了未来十年亚洲若有人得奖,必然是莫言得奖。

那网络上针对莫言得奖这件事情,前后也是有很多声音。主要的声音,我仔细观察后,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有两种,一种就是认为说莫言做这件事情为我们民族争光了,就是中国终于出了个诺奖作家。甚至这一段和日本钓鱼岛有些争端,网络上有放话来说,前一段日本那个刚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那个得奖者说,中国人就是得不到诺贝尔奖,莫言把这句话给粉碎了。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说诺贝尔奖就是个西方的东西,是一个西方中心的东西,我们没必要那么在乎他,没必要这么关注他。甚至有人批评莫言,像莫言这样子为了诺奖而写作的人,他的很多作品里面是汉奸的行为,是背叛了中国的行为。但事实上,如果大家仔细去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网络上这两种声音大部分都是没有读过莫言作品的人发出的。只是针对莫言获奖这个事件本身,把它当做一件社会事件而不是文学事件来看待。他们列出了很多书单,包括莫言写的一些小说,批评莫言说他写的小说里有封建残余的思想。那些小说,就是说汉奸啦、卖国贼啦、封建残余思想。甚至他们列出的单目,有些都不是莫言写的。我记得新浪网某个很著名的博客、博主哈,具体是哪位我就不说了。他列出的莫言的书单里居然还有苏童和余华的小说,有《活着》和《妻妾成群》。我觉得这就非常可笑了。你自己在没有莫言充分阅读莫言作品的情况下,对莫言发出一些评价,而仅仅是针对民族的民族的情绪在获奖的事情上做出自己姿态上的或者是支持或者是反对,我觉得相对是比较没有道理的一件事情。我的看法就是这样。

主持人:那你自己个人的感受是什么?

成业:那我个人首先是觉得很振奋,获得诺贝尔奖确实是件大事。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已经很久,从80年代以后,从我这个年纪,我是九零后,从我出身起这么长的时间内,已经没有见到过什么文学事件会演变成社会事件,受到这么多的关注。首先我作为中文系的学生,首先是我很兴奋。我的同学都说,莫言得奖,学中文的有希望了。这个一方面我觉得很兴奋,也确实是个盛事,中国文学到了这个地步。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中国作家确实是水平够到这个程度了,也不需要说通过得诺奖来证明。得诺奖是个非常自然地事情。就像马克思说的,消灭了私有制,共产主义就自然出现了。我们不是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才达到共产主义的,而是说我们消灭了私有制,达到了生产力成熟的水平,就到了共产主义。中国的作家,我想现在的情况,个人认为也是这样的。我们作家的积累和我们作家的创作水平已经到达一个高峰了,所以得诺奖,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至于是莫言得,还是余华得,还是谁得,都是一样的,我觉得。只是莫言他确实是实至名归的表现。

主持人:在莫言获奖之后呢,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之内,关于莫言获奖的微博就达到了三百多万条,而莫言个人新浪认证微博在两个多小时之内呢,粉丝就增长了近四万。在网络上形成了一股莫言带来的这种文学热(引题)。甚至还有网友还发表评论说,我本来是不爱读书的,但是现在莫言获奖了,激发起我一种读书的热情,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对于这样的莫言热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也来请大家说一说。我们先请毛馆长为我们说一说。

毛维杰: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等于是我们大陆人获得这个奖的第一个。那么它引发全民的关注,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就像前几天听余秋雨老师讲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而莫言老师呢,恰恰是拥有了这个支点。那么他这个支点撬动的不光是文学的事情,整个社会、全民、各行各业的人,都把目光聚焦在这件事情上。引起关注是件很自然的事情。那个经过时间的流逝,这股莫言热会渐渐地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以后,我们怎么能够引导人们继续地关注这个纯文学的阅读和创作,这是我们感觉到“莫言热”这件事情过去之后更有价值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好,我们来问下郭教授,您怎么看待莫言带来的这股文学热?您有没有关注网络上网友很有意思的这些评论?

郭洪雷:我关注过。我觉得原因,我自己想,一个是积蓄时间太长了,一得奖容易产生这种效果。第二,中国人呀,毕竟好围观。有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大家伙都去围观,这是中国人的习惯。第三个,其实在莫言得奖这件事上我们要考察他的心态、心理。有很多所谓莫言的粉丝,都是用什么样的心理去看这件事情呢?是看体育比赛的一种心理去看,的确是这样。你看他的网络语言,他使用的话语,你去分析就会发现,他往往就是“输”、“赢”、“胜”、“负”,特别是还有一个日本的作家叫村上。这样一来呢,大家伙会不会觉得,这个就像奥运会那样的事情:我们赢了,我们将获得一种怎么样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也是个挺重要的原因。其实这些东西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吧,这些都会删掉。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我在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做一个好的,或者合格的“莫粉”?我觉得你如果想当一个高级的、合格的莫言的粉丝你最好能跟莫言一块遛弯、一块聊天,跟他谈话,甚至于跟他争论。那么,我说的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去找莫言,而是有个前提条件:能够进入莫言的世界。你进入了莫言的世界你才有可能跟一个人聊天、遛弯、谈话甚至争论。甚至你通过莫言,可以进入一个更大的文学的世界里面去。我觉得,莫言这件事情,获奖这件事情,正的能量来说,应该向这个方向上释放、去走,才更是合理的。那么,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我们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最起码他是个契机,我觉得是这样的。

傅翔:因为网络我是很怀疑的,就是说它这种“粉丝”,我自己也开博客,所以对粉丝的这种水平,所以我说很怀疑。他真正能带来什么效果呢?我觉得它的正能量是很有限的。这种热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新闻效应,一种爱凑热闹,就跟我们教授讲的一样。但是它真正带来有效的一面就跟我们毛馆长一样,希望带动文学热,或者真正带来读书热,那我觉得这个很难。因为现在文学边缘化,大家都关注经济还忙不过来的时候,这个年头还有多少人在读书?这个是需要我们拷问的。所以这个能不能带来读书热,能不能引导全民的文学素养,像国外的文学素质一样,如果能够提高,当然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我觉得很悲观,它这种“热”,我觉得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应该说我们很难达到我们能够产生一个“读书热”。现在的人呀,被网络、被电视、被媒体、被手机已经覆盖得差不多了,他的时间能够留给读书的,即使网络上真正读文学作品的都微乎其微。现在我们国民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欠缺,就是读书人数按照这种民意测评呀,调查研究的结果发现,我们已经快成为一个沙漠地带了。就是中国人已经不太读书了,甚至已经完全不读书了,包括大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已经非常少了,所以说这个事件它有点带动作用,但是能否形成,我是抱比较悲观的态度。

郭洪雷:我看网络上一些售书的,像当当呀。

主持人:都售空了,都买不到。

傅翔:卖书没问题呀。我觉得书买来,但是真正读书的人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就不错了。因为我买了 ,会慢慢地往这方面去努力。应该说第二个诺奖为期不远。大概顶多二十年,我的观点就是这样。他应该带动了更多人,希望从事作家这个职业。

主持人:就像刚才我们成业说的,他们学文学的,突然觉得有希望了。不像以前的话可能不知道就业做什么。是不是?

成业:是有一些。就是同学当中有觉得学文学有希望。不过我还是觉得,也就是嘴上说说,一下两下,大家也就是一时感觉比较好奇比较新鲜。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毕竟是属于读图的时代。我觉得通过莫言的这件事情怎么唤起大家的热度,我觉得可能很难,因为这个时代的性质可能会局限我们对阅读的兴趣。但是至于我们新闻媒体,包括东南网这样关注莫言的事件,包括各个媒体对他的关注,我觉得已经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了。我觉得媒体已经刻意的,通过莫言这个事件,把大家对文学的关注引导出来,我觉得这就够了,这就很好。让大家知道还有文学这种形式可以共鸣,去获得某些精神上的娱乐,而并不仅仅是这些读图的东西。能够让大家重新把文学这个现象唤回自己的视野之内,我觉得已经是很难得了。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郭教授和我们的副会长,作为专业人士,作为我们的这个资深人士,你们在私底下有没有探讨过就是在现在这种网络时代在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这么盛行的时候,应该要怎么样好好利用网络这个媒体更好地把文学这种文化的东西做下去?

傅翔:我觉得网络肯定是有便利的地方,特别是对这个资讯的把握特别包括这些知识的掌握,我觉得肯定是非常方便的。因为莫言获奖之后你上网一搜索,包括百度百科一搜索,你对莫言一个应该说比我们以前没办法了解的东西它都了解了,比如说你一搜索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在网络上面,百度百科,以及历届获诺奖的作家全部都在网络上,一个表格,非常完整。这个是让我们以前没办法可比的,我觉得网络提供了我们很好的学习机会,那我觉得现在的人应该珍惜这种机会,应该更多地进入到这个学习的状态当中,而不是一种猎奇的状态。我觉得如果停留在新闻或者猎奇的状态,它对它整个国民的文学修养或者说素质,我觉得它提高的可能性很小。

主持人:那好,关于这个文学类的话题我们到这边先告一段落,记得在开始的时候我有说过,就是如果熟悉莫言作品的人都知道,莫言的作品很多都跟跟他的家乡是脱不开关系的,他也被大家称为一个寻根的作者。那么,给大家分享一个莫言写的打油诗,《故乡忆旧》里面有写道说:韭菜如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是不是应该这么念,不中?我们来问一下毛馆长,能不能跟我们说一说,你也是当地人,他这首打油诗这当中写得这一些是不是也是跟当地一些风俗文化有关系?

毛维杰:这个他的写了我们当地一个地方的名吃,(主持人:嗯。)它叫炉包 。这个炉包呢传说是汉朝韩信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潍水之战” ,是韩信传到我们高密这个地方,后来才传下来的这个名吃。这个炉包呢,它有很多好的特点,它里面是肉熟了,它还菜还很脆,吃起来很好。这个地方吃起来,这个食物。那么,外来的人啊,我们高密人就推荐到了饭店到了宾馆要吃饭的时候,推一下这个名吃。

这个莫言老师作品里面家乡文化的因素,那是非常之多。像我们高密啊,它有三贤四宝。那么我们这个地方出了好多圣贤,就是像像这个汉朝的郑玄,这个春秋时期的晏子,清朝的刘墉 ,那都是这个出自高密。那么,我们现在说,古有圣贤,今有莫言。那么四宝呢,就是说高密当地它那个剪纸、泥塑,特别是我们当地有一种年画,它是扑灰年画,还有当地有一个小的戏,它叫茂腔。那么,这些文化浸润着莫言的成长,在他这个小说当中都有体现。你像我举个例子,莫言有一部长篇的作品,它是《檀香刑》。那么这个《檀香刑》里面呢就写了一个茂腔戏班,它这个风风雨雨啊,在高密斗争这个生活的故事,那么整个作品的背景,都有一个旋律,就是地方戏茂腔的旋律。那么,所以说这个莫言他是根植于故乡,他的创作。那么,他根植故乡,他也超越故乡。那因为莫言老师的作品,他从故乡人的言行、言情,因为这些东西呢就和不同语种的不同国家的那个读者产生共鸣。那么即是说他根植故乡,超越故乡,站在了全人类的视角上来观察人,来写人,来关注人,那他就使他这个作品啊给人跟其他种族的人其他语种的人有一种相似性,有一种共性的东西。那么,这种朴实性啊促使他走出家乡,这个啊冲向世界,被世界的人认可,一个很好的一个途径。

主持人:好,谢谢毛馆长。那我们回头看看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它是这么说的: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评论,我们的文学评论家郭宝亮认为,莫言的小说并不是对拉美魔幻现实小说的硬性模仿,而是同中国民间传统的契合。我们来问一下我们的郭教授,您对莫言的作品是怎么评价的?

郭洪雷:关注说这个问题吧,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啊,是写给莫言创作的一个更为整体的一个评价。其实如果针对就那篇作品《蛙》来说,里面恰恰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或者是民间的因素不特别是体现的非常充分的。那里面如果认真读一下《蛙》会发现那里面有太多太多东西。好了,可能唐吉可德比魔幻现实主义还要明显,萨特他后面戏剧部分还要明显,那里面不光这些。莫言有很好玩的地方,他这篇小说写得很好玩的地方是什么,你如果仔细读里面你会发现莫言那篇小说有马尔克斯的东西,有这个我们刚才说到的萨特戏剧的那部分,那么,也有唐吉可德的东西。更主要的是,他写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时候有非常浓厚的对那个时期老电影老故事的那样一种我们管他虚拟也好仿写也好,很有意思,非常有意思的东西。那么如果仔细去读一读,你们看他把这个计划生育啊写成一场战争,这个是莫言能够举重若轻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是莫言很厉害的,能把沉重的事情写成这个样子,我觉得是非常独到的一个地方。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那么魔幻现实主义也好或者民间的也好,都不能很好的概括这个得奖作品,可能是对这个整体的评价,我觉得是这样的。

傅翔:我也觉得更郭教授一样哈,他这个评价比较笼统。但应该说莫言我的评价是他是中国最优秀的十位作家之一,我有一个评论有写过十个作家的评论。他也在我的这个名单里面,我觉得是中国排前十位的。那我对他的判断就是说莫言这个人,他最大的这个两个特点我觉得是他天才的创造力。他的语言创造力就是他的语言,语言应该说是中国作家最好的一两个之一。小说语言我觉得是最好的。还有一个就是他的磅礴的想象力。他艺术的想象力,这个也是最突出的作家之一。他的这个想象力应该说是别人没办法可比的,特别是他我觉得他的关注点就是在一个童年,一个是苦难,我觉得莫言是写苦难写童年写得最好的作家。他几个作品特别是早期的,包括《红高粱》,包括《欢乐十三章》,马悦然也说过了他的短篇小说非常优秀,他对莫言的评价也是短篇超过长篇。那我的感觉确实是他的短篇是最有才华的,集中体现在一个集中里面早期的《欢乐十三章》,其中可能就有包括《透明的红胡萝卜》,这个大家很多作家推出来就是公认的一篇,《透明的红胡萝卜》。《红高粱》是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一篇小说,就是因为《红高粱》这个电影。这应该说都有一个带动的效应,但是这些作品应该说都代表莫言小说成就最好的一个作品之一,他的中短篇我觉得才是最优秀的,其次才是长篇。我觉得莫言他的特色就是他有批判性的,他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觉得他还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现实怀着足够的警惕以及他的思想。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作家。所以正是这一点,我觉得他的小说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从他的一种批判性出来的。我说他是狂野不羁最狂野的一个作家,他的语言风格给人就是感觉非常狂野。非常享受,看他的作品感觉到他对特别是苦难丑陋的一面,揭示的最深刻。我觉得这个作家当之无愧。

主持人:那么,在莫言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很多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比如说,这个《透明的胡萝卜》他自己就有说道过,当时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就源于他当时在文革插队生产的时候曾经偷到过一个胡萝卜,因此遭受严重的惩罚。后来就写出了这样一部作品。那包括这次获奖的《蛙》当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莫言的姑姑管宜兰。那我们也请毛馆长给我们说一说,作为一个当地人,看起来和我们其他的外地人看这部作品的时候,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毛维杰:我们当地人读莫言的作品,因为我们感觉到莫言老师他人物创造的原型我们都很熟悉。而且呢就是原先跟我们都有过交流,所以呢我们更容易理解莫言老师的这个创作。他是怎么样从生活中来又是怎么样超越生活。我们读的时候呢,就是感觉写了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写出了我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所以说,我们当地人读莫言老师的作品是很有优势的。那么,别的地方理解不了,但是我们呢当地对于这个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啊包括这个环境的变迁啊等等的这个发生在高密乡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我们都很熟悉。所以呢,当地人对莫言老师的作品很容易把这里面的人很和事啊,锁定在这个区域。那么,但是我们也感觉到不好的一点。就是莫言老师呢发现了高密东北乡,但是呢他也能够把发生在东北乡之外的人和事迁移到这个家乡来,就使得我们高密东北乡作品里面写的人物呢就有了朴实性,被别的地方也能理解。这是我们的优势,那么,外地人读了莫言老师的作品哈,他需要想,我能不能找个时间到高密东北乡来考察一下。结果呢,他们看到的都是跟在作品大不一样的环境。那么他们读了《红高粱》到了高密东北乡以后,基本上看不到高粱。因为过去啊,高密东北乡一片水洼,五条河流,五河灌地,这个当时啊五六十年代雨水特别大,那老百姓呢自然而然呢就选择种这种高杆的农作物,那么自然就选择了高粱。那接下来随着气候的变化,雨水的减少,河流的干涸,所以高粱会减少。所以,他们感到难以理解但是我们当地人就知道确实是这样,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已经融合到我们的血液当中,所以说我们当地人理解还是有很大的优势。主要是理解了莫言创作的背景,理解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啊地理,是能够很好的理解莫言的作品的。

主持人:嗯,那么莫言的作品中也有很多都成了名言,比如说在《檀香刑》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这句话呢就被很多人当成了名言,那我们来问一问成业,莫言的作品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名言或者作品

成业:我最喜欢的还是《丰乳肥臀》,第一部看的莫言的小说。本身的描写是很吸引我的。那个那本小说本身的主人公是瑞典的一个洋教父和本地高密的一个妇女生的孩子,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叫上官金童。然后他本身是一个非常孱弱的小孩,有很多姐姐的庇佑,有那些姐姐妹妹对他的庇佑,有点像贾宝玉一样,对母亲又很黏。可是,他周围的这个世界却是一个跟我想象之中完全不同的农村世界。我们想象中的农村世界是非常破败的,所有人都苦哈哈的,然后这段历史刚好从抗日战争到建国都是苦难的历史,但是我们看到那个乡村并不是很积贫积弱很受压迫的,反而是一种有这种血气的,有这种酒色的,有这种一种很有男子汉气概的乡村,人人都显得很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包括他的姐姐妹妹,包括他的母亲的几个女婿,那个猎户、土匪,都显得是很有阳刚血气的,就显得这个世界跟我想象中的农村差别非常大。然后我感觉也是很带劲的一本小说。

主持人:嗯,您觉得莫言这些文学作品他的价值在哪里?

成业:嗯,就是以我个人来说,他的很多作品当然有很多很经典的评论。但以我个人来说,他的作品首先给我的一个就是很直观的这种感受式的东西,他描写的是非常感性的。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本身他可能不是有意为之,作为一个读者本身作为一个受众来说,他给我的感觉可能就是他最原始的一些想象和最原始的一种感受。这是一种很直接很接近的互动,所以读他的东西很有感觉。

主持人:郭教授,莫言在他的几十年的创作中,他都坚持他的这个文学风格,坚持他的这个创作原则,那您觉得他的这种作品的价值力量是什么?

郭洪雷:我想过这个问题,我比较仔细地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评价一个作家,我们得读他的作品。因为我在学校里面跟外边接触的非常少,基本上就是读作品嘛,没有更多对人的了解,或者文坛的一些了解。那么能跟毛先生问一个问题吗?(主持人:嗯,您问。)毛先生,您好。(主持人:毛馆长,您好。)毛馆长,您好。我想简单地问您一个问题。

一个小问题哈,因为您就是高密人嘛,我记得莫言的那个《球状闪电》里面他写到一个毛校长还有一个毛燕,是您同族的人啊?

毛维杰:我也是莫言作品中的人物原型。

主持人哪一个?

毛维杰:这个我可以透露一下。有一次啊,我跟莫言老师去洗澡,那洗完澡之后,他跟我说,说:小毛啊,这两天我写了两个小说,一个是《洗澡》,一个是《红床》。我想给你写看你什么观察,后来就发表了。那我后来看看,那里面确实有我的影子。

莫言老师呢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在我们眼中是非常普普通通很寻常的事情,但是经过莫言的头脑一加工啊,他的语言他的思维写出来后,确实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生活。给我们一种感觉呢,他是既熟悉,又陌生。正是因为熟悉啊,所以他容易跟我们沟通,正是因为陌生啊,又是莫言作品魅力所在。因为他的陌生,这种陌生感,吸引了我们,吸引了我们国家甚至世界上不同的读者。5418

主持人:好,我们的毛馆长回答完您的问题,现在该您回答我的问题了。

郭洪雷:我想过这个问题哈,我为什么问毛馆长这个问题。因为评价一个作家,他的作品,我觉得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去评价它。那第一个层次呢,就是我们在读作品评论作品的时候经常有一个词叫“接地气”,就是大家伙经常说的。什么叫接地气,就是说他的文学世界,是扎根于现实的,是扎根于特定一个文化区域的,甚至于一个村落的。其实我们当代很多作家的创作往往都是如此,贾平凹是一个。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基本上一个是西安,一个是他的家乡棣花村 ,对吧。其实,我们看阎连科也是如此。那么,格非,格非先来写先锋小说,后来是江南三部曲,他把他的重心后来也放回到自己的家乡中去了。这是一个共同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说一个好的作家,他必须把自己的文学世界扎根在一方土地上面。大家举一个例子,都是很优秀的作家,莫言,他早年有一篇小说叫《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好像是这么一个作品,一个中篇。它里面啊,就谈到了一个做弹弓的,如何做弹弓,从那个柳树上找那个叉,然后如何从车的里面红色的内胎做皮条,然后用这个皮子做弹兜。然后那个老师啊,就是那个狼啊,做那个大学生。他讲得非常细。但是同样是一个优秀作家,非常优秀的一个作家,当下的,我们没有我们不要提出名字吧。他可能因为对这样的生活不是很了解,要这些细节的时候呢他就容易穿帮出问题。例如有一个作家是写弹弓的射,一拉就,拉是什么呢,是轮胎,这明显,轮胎怎么会被拉开呢。这没有那个生活,没有那个经历就不知道做弹弓的皮筋是轮胎里面红色的内芯,是内胎。这个是非常非常,就是说没有那个生活,你是体验不到的。这个我觉得是能够扎根下来能够体现一方文化是一个好的作家的标准。

我觉得第二层,一个作家,他必须有必须长期坚持的持之以恒的艺术上的追求,莫言这个做得非常好。他可以说从八十年代开始,从他的小说一开始写的时候,就有非常广泛的吸纳,对外界的一个吸纳。也不断地摸索探索,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我记得叫《球状闪电》吧,里面一个叙诉的一个探索,叙诉方式,是一个刺猬作为一个叙事者去讲一个故事,借鉴了非常多的东西。那么,但是在这些借鉴中呢他一定要慢慢形成一个在艺术上在形式上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方式。那么,莫言的小说在前期的时候或者说九十年代以前的时候,他的语言非常好,非常好。但是哈,我个人觉得,他那个时候语言确实写得非常好,但是太本性了。莫言也说过,如果现在让他去写那个时候的作品,也写不来了。我反而觉得,他后来经过这种广泛的吸收之后,慢慢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非常从容的,无论是形式上也好还是在他的风格上也好还是文体,看一看那个《蛙》。他的文体的一个探索,从书信体到戏剧,到时候的仿写等等。的确有很多东西,他始终在坚持探索形式这种东西,艺术的东西,这是一个小说家,一个艺术家,必须去做的一个工作,我觉得这是第二层。

第三层,一个真正的能敢称自己是伟大的作家,敢承认自己是伟大作家的,必须有想法。这个想法,我说的这个想法是指,一定是他的创作,能够提供给一个民族思想的可能性,情感的可能性,给他一个走向,我觉得这是衡量一个作家是不是伟大作家的一个标志。那么,莫言的作品有没有对现实的批判,肯定有,而且很强烈。有没有理直气壮地对中国现实的辩护呢,也有,也非常的理直气壮,那么在这里边,其实就有莫言自己非常独立的思考。他抄写那个讲话的时候,自己后来也很理直气壮的,他是有自己想法的。其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我们思考中国的现实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莫言获奖之后,我觉得批判莫言或者不承认他获奖的恰恰是国外的一些中国人,那么他们认为他的这个获奖在政治上如何如何。其实,莫言是有自己想法的。读他的那个《蛙》的时候,大家还记不记得在最后在包龙图审案的方式抢孩子,其实那是一个小小的一个地方啦,一个寓言式的东西,其实他要告诉你一个东西,人道主义,人性好不好,是个好东西。但是一面对中国的时候啊,你只要背书,肯定出问题。你只有背书,从西方的那个原教制主义的人道主义去过这个问题的话,很可能人道主义变成非人道主义的。你背了教条,我们流血鲜血淋漓历史上非常多。他拿这种东西不能直接地去思考中国问题,他要结合中国当中去。中国问题很复杂,就像那个寓言写的那样。其实那个寓言是西方来的,最早是所罗门的。抢那个孩子,如果抢完了之后,他们就给了小狮子吧,从陈梅手里夺来了过去。那么,他要告诉你,通过这个寓言告诉你,这些东西你教条式的复制,按照原来那个方法来思考中国的问题,类似于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在西方的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基督教国家那边,这个是非常非常不人道的。那么,好了,你的这个一套一旦用到中国来,未见得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不是一个质的问题,还有一个量的问题。如果原教中的人道主义用到中国来,是不是会变成非人道主义,莫言用到这个是有自己思考的。这个他非常有力量的地方,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作家,如果我们称他为伟大的作家的话,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他必须做出自己应该做的,想自己所想的。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傅老师还有补充的吧。

主持人:让傅老师来补充下吧。

傅翔:莫言的作品,他更多的意义就是说很隐晦的,他的作品的力量在他的批判意义哈应该说是比较隐晦的,甚至寓言似的,甚至是夸张的手法,很隐晦地传达出来。但是在这一点上面,确实应该他应该也有所不满足,就像莫言最近的一个访谈,他也有提到,他的最好的作品没有出来,这个是一个作家对自己作品的很清醒的很清晰的认识他才会这样,就是说,哎,他一直没有写到灵魂痛的东西,直到了那个《蛙》。《蛙》的出现他认为已经接触到了跟自己的这个灵魂痛感的东西他接触到了。但是他觉得还没有更大胆地去写自己,我觉得这个是作家的一个良知,或者说心灵清晰的一个发现。因为一个作家应该说对自己敢于剖析,像鲁迅一样,或者像国外的很多大师级的作家一样,真正更有力量的发现应该说把手术刀向着自己。我觉得在这种灵魂的剖析深深地切进去之后,我觉得我们会看到更多有力量的东西,更多血淋淋的东西。。。。。。这个东西我们在前苏联的很多作家身上,包括很多国外的作家,包括这几年获得诺奖的一些,包括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这些作家,他是确实能站出来,自己为人民说话,那这个是更高的要求,当然我们这边也寄希望于莫言在诺奖之后有这方面的努力,让我们看见一个真正的良心的,或者说有灵魂的作家,让我们更加震撼。

主持人: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除了造成了一股莫言热,一股文学热之外,他的故乡高密也因为这个莫言效应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说政府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那么其中就包括在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种一万亩的红高粱,每亩的补贴一千元,并且表示亏本也要种。而且政府对莫言老家的人是这样说的:“莫言已经不是你的儿子了,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你不同意都不行。”那么对于这些现象有的网友就表示,我们好不容易有个诺贝尔奖得主,难道就要被这样子被政府被很多商家这样来消费来炒作吗? 对于这一点我们几个嘉宾怎么看,我们先请现场的嘉宾说一说吧。

傅翔: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正常,这也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啦,因为中国人一出名他就相关的很多东西首先就想到了这一点,特别是作为官员,当然莫言也辟过谣说没有这种事情,但我觉得这种事情早晚都会做,我觉得这也是至少来说也是官员做事文化的一个,我觉得也不算消极的一面,我觉得算积极的表现。至少还重视这种文化,然后带动地方旅游,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地方官员作为一个品牌作为一个从这种做文化产业角度来说我觉得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莫言自己我觉得他自己肯定不认同,甚至觉得没有必要,那这是作家自己的事情,那官员是官员的事情。我觉得作为作家来说,当然是他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且我觉得外围的怎么做应该和莫言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我觉得包括读者的反映,网友的反映,或者说政府官员的反映我觉得对莫言都不构成什么太大的冲击。我觉得作家就是作家,包括这个诺奖应该说和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就是莫言一个人的事情,就是他一个人获奖了而已,如果成熟的观点就是,其实就是一个小事件,而不是国人的大事件。

主持人:成业,你怎么看?

成业: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必然是所有的东西,一旦有了这个消费价值他就必然要被消费的,那么莫言这个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例外,这跟他书销量很好,他个人得到好处,然后他旧居附近成为一个文化中心,聚集地吧,然后他的家乡人民得到好处,这边被消费的事实上不是莫言这个个人,而是莫言这个符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而不是作家莫言。

主持人:说的很好,郭教授。

郭洪雷:我觉得就莫言获奖这件事来说,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我先说一种现象就是说刚才你提到的一个词叫消费,那么消费是一个什么呢,是一个短期行为对吧,我们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如果换位思考,我是那个高密的领导,我可能也要想这个问题,我可能是通过投资啊如何如何,在这件事情上趁着热乎劲赶紧办大事,在我为官一任里面赶上这样一件事情我要做点什么事情,这个可以理解,我们对外应该理解,这是一种。

另外一种还有一种人我觉得应该是像毛馆长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像这样的人致敬的,就是什么呢就是说,他们应该是“红高粱地里边的守望者”,那么莫言如果我们认为他的小说能够达到诺贝尔的这样一个水平,是一个伟大作家,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好了,他的价值不仅仅是属于高密的,不是五年也不是十年,也不是二十年,他是五十年一百年,甚至在莫言千秋万岁之后他的价值,他的整个的文学遗产,应该是属于一个民族的,那么好了,他的故居,他周边的一个世界,如何很好的保存下来,能够供给我们的子孙在阅读过程当中,或者到那里去的时候重新激发一个属于莫言的那样一个世界,这恰恰需要红高粱地里的那些守望者,去做一些非常切切实实的,让我们有个什么感觉呢,我们到高密时候啊,能够像去托尔斯泰的故居,去安徒生的故居那样一种感受,我觉得这恰恰是这一批,像毛馆长这样的人,非常值得尊敬的地方,非常踏实的工作,把这个东西保存下来。

我们其实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或者是一个莫粉,你到高密去一定要住四星级或者五星级酒店吗?一定要喝几百块钱的红高粱酒吗?一个要买一个大泥娃娃说带回去如何如何?其实我觉得这个未必,真正的价值应该还在后面,我觉得是这样的。

主持人:毛馆长您怎么看。

毛维杰:我们感觉出现这个事情也很正常,像各位专家说的意见我非常赞同。

主持人:根据您的了解您有没有了解到就是现在有没有一些初定的计划,就是比方说对莫言的一些故居,在他的家乡高密,会不会有一些动作。

毛维杰:这个莫言老师获得奖以后,我们高密的高密市委,高密政府,地方的领导,肯定下一步呢,他们要决策一系列的事情,落实一系列的决策,那么现在呢,他们是正在做这个,别的事情现在就是也还没有就是说发表出来吧。

主持人:莫言得奖之后应该说也给高密带来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有可能展开的一些规划之外呢,比如陈光标就说了她要送莫言别墅,但是好像是被莫言的父亲拒绝了,而且在当地,比如说莫言的故居,每天就有好几批好几批源源不断各种的媒体记者都争相要到故居里去参观,那么您觉得就是当地的莫言的家人和当地的普通人是怎么看待这些,仿佛在一夜之间冒出的记者和旅客,还有层出不穷的这样的一些莫言效应呢?

毛维杰:实际到莫言旧居这个地方各种参观啊,考察,这样的人从80年代就有国内外的媒体,国内外的文学爱好者就到过这里,那么其中我接待过来自纽约大学的、日本东京大学(音译)、越南的、韩国的这些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在这里读论文,到文史馆来考察,查阅资料,实际从80年代,莫言《红高粱》出来之后就有,逐年增多。那么这个获奖之后,确实爆发性的来自于全国的一百多家媒体,包括这个全国各地,北到黑龙江,南到广西、云南,这些普通的市民,普通的游客都来过,那么这种现象呢,莫言的家人呢,表现的也很低调,因为他们也见得多了,也不是说一天两天接触这个事情了,他们家也很低调,莫言的故居,一直到现在,地方政府一直想修,做一些修改投资。家里人一直特别是莫言的老父亲一直就是说,像你这样做出的文化成就的大有人在,所以没有这个必要,所以一直现在都没有搞这个事情。他们家里的人还是非常低调的。莫言老师呢,他对这些事情也是说,还是不要弄吧,不要搞吧,搞多了影响不好。

主持人:好,谢谢毛馆长,我们下面看一下我们的网友有哪些问题要问,直接来问我们嘉宾的。

这个网友说了,很多中国人平时不看文学书,但对中国作家有没有诺贝尔文学奖都显得特别关心,这是为啥?莫言获奖后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这种热销是一时的?还是能够长期带动中国文学发展?他还套用了一句最近很红的网络热语,元方,你怎么看?

那么今天在坐的就是我们的“元芳”了。各位“元芳”,你们怎么看?郭教授呢。

郭洪雷:我还是说中国人的习惯有关系,你看西方的一个作家获奖,他会是很自然的是一个个人的事情,这个是莫言的事情和我没什么关系,他是他,我是我,另外的我们中国的恰恰是我们民族的认同感上,在这个喜欢在一个共同体里面认识自己,体验自己的感情,那好,莫言得奖了,莫言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在这样一个共同体里面,我是不是能得到非常非常大的满足,得到更多的一种满足,那么之所以是出现这个情况,我觉得是和中国人的这个习惯有关系。

傅翔:但我也觉得很合理,因为他那个国外很多作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获得诺奖,第一次获得诺奖的,我知道的就有好几个作家,他那个总统一激动马上当天夜里打电话过去啊,向作者表示祝贺,人家是总统祝贺。

主持人:所以这其实是人之常情。

傅翔:对。也是一个国家得到一个肯定的一个符号吧,我觉得应该是。

主持人:来莫言获得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总的来说对我们全中国的人民都是一件偌大的喜事,而且呢我觉得莫言获奖了之后今后在全世界可能也会有更多这样的奖项,会有更多人的关注到我们中国的文学界,关注到我们中国还有很多非常有潜力的作家,还有很多很多十分优秀的作品。好的,那到这里也要在此感谢我们今天的四位嘉宾,谢谢你们!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的。感谢您的关注。再会!

用户名: 密码:

一个作家,他必须有持之以恒的艺术上的追求

评价一个作家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接地气”,第二必须有持之以恒的艺术上的追求,第三,必须有想法。[更多]

莫言他还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现实怀着足够的警惕

他是狂野不羁的一个作家,他的语言风格给人就是感觉非常狂野,非常享受。看他的作品,感觉到他对苦难丑陋的一面揭示得最深刻。[更多]

引导关注纯文学的阅读和创作,是“莫言热”后更有价值的一面

莫言获奖引起关注是件很自然的事情。经过时间的流逝,"莫言热"会渐渐平静下来。平静之后,如何引导是更有价值的一面[更多]

以民族情绪做出姿态上的支持或是反对,没有道理

网络上比较主流的观点有两种,大部分是没有读过莫言作品的人发出的。在没有充分阅读的情况下作出表态,比较没有道理[更多]

访谈现场
现场嘉宾交流
现场嘉宾交流
访谈现场
访谈现场
嘉宾回答网友提问
嘉宾回答网友提问
嘉宾通过视频愉快交流
嘉宾通过视频愉快交流
  • 1
  • 2
  • 3
  • 4
“莫言热”:消费与守望
  1.他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怜悯心,也可以说有菩提心
  2.中国文学已经达到这个分量,只不过国人没有意识到
  3.中文系的同学说,莫言得奖,学中文的有希望了
  4、莫言他的创作根植故乡,也超越故乡

随着中国经济、体育等各方面的崛起,国民的自信心不一样了。这给文学带来了压力,即文学也要有一个获得承认的标志。

因为熟悉,所以他容易跟我们沟通;因为陌生,吸引了我们国家甚至世界上不同的读者。

“消费”的莫言现象,很多是一种短期行为。另外一种是“红高粱地里的守望者”。

两种声音大部分都是没有读过莫言作品的人发出的,他们只是把“莫言获奖”当作一件社会事件而不是文学事件来看待。

“网络正能量”话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话题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如果您发现网络上沉默着的可贵精神,如果您察觉到网络上正传递着的向上力量,马上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话题#与我们联系吧!话题一经采用,就有机会获得东南网送出的特别奖励。

“网络正能量”观察员征集令:如果您对网络现象有着独到的见地,如果您在某一领域一知而十解游刃有余,欢迎通过福建第一社区“海西会客厅”或福建微博#网络正能量##征集观察员#或邮箱dnwpinglun@126.com与我们联系。成为我们的观察员,就有机会做客东南会客厅,与各路高手对话,与八方网友交锋,展示您独到的见解。